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雜誌上發表署名文章《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譜寫美麗中國建設黃河嶄新篇章》

2024-06-12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4-06-12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
譜寫美麗中國建設黃河嶄新篇章
孫金龍 黃潤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生態環境部系統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重大國家戰略,紮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流域高品質發展。
  一、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黃河的保護和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遍佈黃河沿線9省(區),兩次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態環境部系統要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到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準確把握保護和發展關係,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基準線,不利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沿黃河開發建設必須守住生態保護這條紅線,必須嚴守資源特別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用強有力的約束提高發展品質效益”。這是對統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關係的定向定調。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正確政績觀,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要將黃河流域作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實驗區,緊密結合比較優勢和發展階段,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優化調整區域經濟和生産力佈局,把經濟活動限定在資源環境可承受範圍內,通過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夯實流域高品質發展基礎。要把大保護作為關鍵任務,通過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面貌。
  (二)統籌發展和安全,守牢生態安全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是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的生態廊道,擁有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國家公園和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紮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提高風險防範和應對能力”“要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複雜深刻影響,從安全形度積極應對,全面提高災害防控水準,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瞭維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黃河一直“體弱多病”,生態脆弱區分佈廣、類型多,極易發生退化;水資源十分短缺,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水土流失嚴重,環境污染積重較深,洪水威脅仍然存在。要把維護生態安全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硬杠杠”,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突破底線。要以促進生態系統良性迴圈、增強生態屏障品質效能為出發點,健全黃河流域生態安全防護體系,綜合提升上游“中華水塔”水源涵養能力、中游水土保持水準和下游濕地等生態系統穩定性,構築堅實穩固、支撐有力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要加快解決長期積累的生態環境問題,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安全風險,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等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
  (三)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要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流域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黃河流域煤炭儲量豐富,基礎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實力較強,但産業結構總體偏重,部分地區“一煤獨大”“一油獨大”,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較大壓力。要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全方位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原則,“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從供需兩端入手,落實好能耗雙控政策,加快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開工,淘汰落後産能和生産工藝,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要優化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對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突出保護生態和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産品。
  (四)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衝動思想”“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尊重規律,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上中下游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只有結合實際、尊重規律,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修復,才能促進生態系統健康發展。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系統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系統平衡,對受損嚴重、依靠自身難以恢復的區域,主動採取科學的人工修復措施,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上游産水區重在維護天然生態系統完整性,一體化保護高原高寒地區獨有生態系統,有序實行休養生息制度。上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荒則荒。下游要加強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綠色生態走廊,加大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
  (五)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表像在黃河,根子在流域,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把系統觀念貫穿到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全過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黃河上游局部地區生態退化、土地沙化,中游水土流失依然嚴重,下游河口三角洲自然濕地萎縮,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交織,堅持系統觀念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原則。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要從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系統性和完整性出發,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裏、城市農村以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動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污染防治,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六)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建立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工作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握好全局和局部關係,增強一盤棋意識,在重大問題上以全局利益為重”“要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放眼長遠認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思想”“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立足於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要胸懷“國之大者”,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謀劃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增強為子孫計、為萬代謀的歷史自覺。要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建立健全流域跨區域協作機制,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既要保持“一茬接著一茬幹”的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又要增強“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二、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沿黃河省(區)和各相關部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黃河生態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流域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經過不懈努力,黃河流域水質2023年首次提升到優,幹流連續兩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向好,生態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顯示,近20年植被“綠線”向西移動約300公里。
  (一)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攻堅持續深入
  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查實了一批以引黃調蓄、生態調水之名行“挖湖造景”之實的突出問題,解決了一批生態破壞、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等“老大難”問題。緊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發現沿黃河省(區)627個問題,已整改完成496個。組織拍攝製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緊盯2021年和2022年披露的295個問題整改,已完成整改235個。持續開展汛期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完成黃河流域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域周邊尾礦庫治理整改70座。
  (二)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成效明顯
  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流域污染防治縱深推進。著力推進清潔取暖和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強化鍋爐、工業爐窯綜合治理。實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沿黃河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和支流消劣整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2023年黃河流域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較2019年下降了17.9%;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1%,首次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5%,基本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
  (三)流域生態系統品質穩步提升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推動設立黃河口、祁連山等國家公園。雪豹、白唇鹿、岩羊等大型野生動物重現黃河源,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鳥類種群數量增加到373種。實施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秦嶺東段洛河流域等18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選取一批重大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成效評估,健全生態環境問題及時發現和處置工作機制。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完成黃河流域生態狀況調查評估,連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常態化開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
  (四)生態環境風險有效防控
  緊盯“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高風險領域,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化工園區為重點,深入開展黃河流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穩妥有序化解各類環境風險。完成黃河流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破壞和污染狀況調查評價。開展黃河流域固體廢物傾倒排查整治,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和傾倒等違法犯罪行為。持續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完成306條重點河流“一河一策一圖”編制,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五)綠色低碳發展紮實推進
  建立流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格生態環境準入,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市環境治理結構轉型升級。建立綠色通道,加快能源保供、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沿黃河産煤大省增産保供關鍵作用有效發揮,上游和“幾字彎”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加快建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黃河流域綠色製造體系加快建立,251家綠色工廠、工業園區和供應鏈管理企業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在25個沿黃河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沿黃河省(區)建成160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7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六)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推動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按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綱要》“1+N+X”要求,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法治和規劃保障。發揮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職能作用,健全流域統籌、地方落實、協同推進的監管格局。完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測網路,設立282個國控水質監測斷面,布設22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區,建設13個國家生態品質綜合監測站。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動6省(區)簽署補償協議。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推行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
  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最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任重道遠,河湖生態用水不足,一些沿河濕地、魚類棲息地、入黃口等敏感區域生態狀況仍在惡化;保護修復系統性不夠,河湖岸線、生態緩衝帶劃定尚需加快,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統籌力度有待加強;流域煤炭開發、煤化工等傳統産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動力不足,資源環境壓力仍居高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仍是突出短板,保護治理的支撐保障體系有待完善。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採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明顯成效。
  三、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黃河嶄新篇章
  黨的二十大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部署,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指明瞭方向。新征程上,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努力打造美麗中國建設黃河流域示範樣板,繪就美麗中國黃河更新畫卷。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將黃河流域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督察重點,持續拍攝製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狠抓問題整改。建立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加強統籌協調、調度評估、監督管理和考核問責,增強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整體效能。
  (二)深入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
  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動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取得實效,穩定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品質。以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線,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與協同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進汾河、湟水河等重要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推動實施一批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補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切實發揮重大工程生態環境效益。
  (三)加強生態保護修復與統一監管
  持續推進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打好防沙治沙三大標誌性戰役。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開展流域生態狀況監測評估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常態化開展生態破壞問題遙感監測。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常態化開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加強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推動秦嶺、若爾蓋、祁連山、黃河口等國家公園建設。深化流域生態文明示範建設,積極探索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和路徑。
  (四)守牢流域生態安全底線
  把黃河流域作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中之重,提升流域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開展黃河流域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基礎研究,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和影響風險評估,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來物種入侵。以黃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為重點,嚴控石化、化工、化纖、有色金屬、印染、原料藥製造等行業企業環境風險,加強油氣管道環境風險防範,開展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和環境風險評估,做好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等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及時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持續推進流域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五)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優化黃河流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流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格生態環境準入,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開工。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黃河流域綠色發展協作,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快區域再生水迴圈利用試點建設。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黃河流域煤炭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提升礦坑(井)水、煤矸石、工業固廢等綜合利用率。
  (六)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全面實施黃河保護法,做好相關配套法律法規標準制修訂。健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聯合研究平臺,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深化人工智慧、衛星遙感等技術應用,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智慧監測體系。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支援,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激發不同利益主體內生動力。建立健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嚴格生態環境執法監管,保持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高壓態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營造保護黃河、治理黃河的良好社會氛圍。
  (作者為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 孫金龍;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來源 |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雜誌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