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環境要聞

生態環境部召開部常務會議

2025-01-01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5-01-01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環境治理 嚴密防控環境風險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及《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推導基本數據集 第一部分:總綱》等16項生態環境標準、《環境空氣 顆粒物來源解析 開放源揚塵採樣技術規範》等4項生態環境標準。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

  會議指出,制定《實施意見》,是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全國科技大會部署的重要舉措。要注重創新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體制機制,打造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環境,提升基礎研究水準,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優化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加強高水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細化重點任務舉措,跟蹤評估進展成效,提升利用科技推動工作的能力,實現科技創新與政策創新協同,更好支撐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會議強調,制定《指導意見》對於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快建設和運用全國危險廢物全過程可追溯環境管理資訊化系統,推行産廢源頭“五即”(即産生、即包裝、即稱重、即打碼、即入庫)規範化建設,推進二維碼標簽“一碼貫通”,實現危險廢物全過程實時動態監控。要促進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優化調整利用處置結構,健全危險廢物迴圈利用體系,不斷提升危險廢物環境治理水準。要抓好政策宣傳和解讀,紮實推動《指導意見》目標要求和任務措施落地見效。

  會議指出,構建符合我國生態環境特徵的國家環境基準體系,既是提升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應對和處置能力,也是實施生態環境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科學依據。要加強統籌謀劃,夯實工作基礎,支援地方開展環境基準研究應用試點,加快推進國家環境基準數據庫建設,做好科普宣傳,為建設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奠定科學基礎。

  會議強調,推動全國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科學化、規範化、常態化,有助於促進各城市準確研判大氣污染成因和結果可比性,準確分析和辨別不同城市污染來源特徵。要做好宣傳貫徹和技術培訓,指導各地開展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切實提高結果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有序推進制定其他源解析技術規範,不斷完善我國源解析標準體系,助力提升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水準。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于會文,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組長廖西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董保同,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任勇出席會議。

  機關各部門,應急中心、機關服務中心、資訊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