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時政要聞

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教育事業發展紀實

2024-09-09 來源:中國政府網

2024-09-09 來源:中國政府網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 題: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教育事業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 林暉、徐壯、王鵬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基礎在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基礎在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作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重大決策。
  風好揚帆,奮楫爭先。新時代教育事業在改革發展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大國闊步邁向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9月1日,天津一中教師在課堂上寄語學生,迎接新學期的到來。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高瞻遠矚 謀篇佈局——“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秋高氣爽的時節,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的學子們又迎來充滿希望的新學期。
  學校展廳裏,一張張老照片向學生們展示著百年前的珍貴瞬間:山河破碎,一師的教育工作者依舊堅持“三育並重”“身心並完”的辦學理念,讓學生們參加體育鍛鍊、義務勞動、野外演習、社會實踐,全面發展、救國圖存。
  2024年3月,綿綿春雨中,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調研,一席話語重心長:“在我們國家積貧積弱的年代,當時一批愛國者就覺得中國要強大就要辦教育。”
  “現在,世界又處於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當代青年學子正當其時。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有責任共同把教育辦好、把學生培養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一批批棟樑之材。”
2024年2月21日,在人大附中實驗小學,學生們在體育課中進行武術練習。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歲月奔涌,山河巨變,中華民族重教尚學的傳統綿延不絕,中國共産黨人尊師重教的情懷一脈相承。
  2002年教師節前一天,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到集美大學慰問,並與教師代表座談。座談會結束後,習近平特意看望了20多年前在清華大學時的老師劉翠琴。
  當時,劉翠琴夫婦住在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教工宿舍樓的4層。習近平拾級而上,一進門,就獻上花籃,絲帶上寫著:“祝老師節日快樂!”
  “謝謝您,謝謝您當年的教育和培養。”習近平緊緊握住劉翠琴的手説。聽到這句話,劉老師和在場的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坐飛機、乘火車、轉汽車,長途跋涉來到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
  山路蜿蜒、坡急溝深。輾轉3個多小時抵達大山深處,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就走進中益鄉小學。在操場上同大家交談,關心詢問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走進師生食堂,仔細察看餐廳、後廚,了解貧困學生餐費補貼和食品安全衛生情況……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證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習近平總書記語重情深。
在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第二小學,學生在大課間跳繩(2024年6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深切的關懷背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事業的深邃思考。
  縱觀人類歷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世界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教育始終是強國興起的關鍵因素。
  著眼復興偉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
  把握國際大勢,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
  “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
  韆鞦基業,人才為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新時代的中國,需要怎樣的教育?新時代的教育,呼喚怎樣的人才?
  2014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北京市海澱區民族小學。
  “我是1959年上學,1960年入隊,因為年齡稍小,不是第一批,當時還哭了鼻子。”“記得入隊時心怦怦跳,很激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是一種榮譽。”
  在少先隊入隊儀式結束後,習近平總書記把自己小時候入隊的情景説給大家聽。
  總書記年少時的故事,和在場孩子們的成長呼應著,在那個交疊的時間點,相互許下期望和承諾。
  “將來要接班啊!有沒有這個信心啊?”
  “有!”同學們齊聲作出響亮的回答。
  懷著對下一代的殷殷大愛和對祖國未來的深切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事業傾注大量心血,擘畫教育強國宏偉藍圖——
  出席新時代首次全國教育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以“九個堅持”深化我們黨對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
  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提出明確要求;
  首次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全面系統闡述建設什麼樣的教育強國、怎樣建設教育強國……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
  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回到母校北京市八一學校。
  光陰荏苒,當年的老師們,青絲皆成華發;師生間的情誼,並沒有隨著歲月流逝而褪色。
  放慢腳步,習近平總書記笑著伸出雙手,一一緊緊握住老師的手。“看到各位老師精神這麼好,我心裏特別高興。當年老師對我們要求十分嚴厲,現在回想起來,終生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説。
  一位老師説:“您心裏總是裝著學校,裝著老師,裝著同學。”另一位老師説:“您給人民帶來了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答道:“是老師培養了我們。”
  老師們感嘆,這麼多年他沒變,還是那樣“善良樸素”“尊師重教”。
  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常常通過走進校園、致信問候等各種方式,向全國廣大教師致以節日的祝福。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精闢概括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2024年9月7日,在安徽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患有先天性眼疾的鬱曉楠(前)在老師王昕的指導下彈奏鋼琴。作為盲人考生,鬱曉楠參加2024年高考,最終圓夢安徽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思想精闢深邃,情懷深厚綿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學回答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指出“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那將是教育的失敗”。
  明確“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強調“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韆鞦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
  明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求“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準、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
  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闡明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方向、道路、方針、原則等根本性戰略性問題,以全新視野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教育發展規律、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綱舉目張 步履鏗鏘——“要堅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黨中央首次頒授“七一勳章”。
  身穿洗得發白的灰色襯衫、手上貼滿膏藥,雲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蹣跚著走上授勳臺,走向習近平總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望向她,目光溫暖而親切。
  這位幫助數千名貧困山區女孩圓了大學夢的人民教師,代表“七一勳章”獲得者發言。
  幾度哽咽,張桂梅激動不已:“習近平總書記將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勳章’授予我們29名同志,這份光榮屬於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每一名共産黨員。”
6月7日是2024年高考第一天,雲南麗江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組織走出考場的學生準備返回學校。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贏得教育才能贏得未來。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教育戰線堅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
  著眼鑄魂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22年4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2020級碩士生王曈曈興奮地發現一位新“同桌”——習近平總書記。
  仔細傾聽每一名師生的發言,還側過身看看“同桌”的筆記,習近平總書記參與進熱烈的討論中,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
  著眼健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機制,我國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高校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格局逐步拓展。
2024年9月1日,在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一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開學思政第一課。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既關心上好課,也關心誰來上課。
  1966年,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這一年,習近平13歲。幾十年後,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説:“我的政治課老師在講述焦裕祿的事跡時數度哽咽,一度講不下去了,捂著眼睛抽泣,特別是講到焦裕祿肝癌最嚴重時把藤椅給頂破了,我聽了很受震撼。”
  “‘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大先生”……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隊伍的殷切期待,賦予新時代人民教師崇高的使命。
  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中央文件相繼印發,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等大力實施,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待遇不斷提高,尊師重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2024年6月7日,河北省邢臺市威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汽車維修技術。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聚焦戰略屬性,以教育高品質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24年8月16日,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全職回國任教二十週年的日子。
  5月,姚期智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了自己這些年培養人才、科研創新等情況。
  很快,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姚期智“帶領大家繼續探索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推動學科交叉與前沿創新,打造高水準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
  殷切的囑託,令姚期智感慨:“如果用一句話回顧這二十年,我想説——生逢其時,當不負盛世。”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迅猛發展,對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品質發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加強前沿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建立以重大任務實施為核心的協同攻關機制,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教育鏈、人才鏈和産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跑出“加速度”……錨定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驅動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的使命擔當充分彰顯。
  2024年6月13日,溫州肯恩大學理工學院學生在生物科研實驗室做實驗。2014年,經教育部批准,溫州肯恩大學正式設立。設立十年來,溫州肯恩大學積極推動中美青年學生交流合作,美肯和溫肯兩校定期開展中美學生交換項目。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我願在此宣佈,為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
  2023年11月15日,舊金山。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發出誠摯邀請。
  擘畫更大的教育“朋友圈”,我國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舉辦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等國際會議,建設魯班工坊,擴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024年3月20日,美國華盛頓州中學生代表團的成員在北京慕田峪長城留影。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突出民生福祉,持續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
  2023年的最後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人們發現,記錄總書記同北京育英學校學生交流溫暖瞬間的照片,出現在總書記身後的書架上。
  那天,總書記察看了學校籃球場、學生農場,叮囑大家,“體育鍛鍊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鏡’就少一些”“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珍愛糧食、尊重自然的良好習慣,為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
  五育並舉,彰顯著新時代中國教育以人為本的鮮明底色。
  促均衡,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全民;
  破頑疾,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教育功利化傾向得到進一步扭轉;
  護公平,各地積極推進高考綜合改革,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
  拓路徑,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正加速實現;
  ……
  今日之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品質的教育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擁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有2.91億學歷教育在校生,專任教師1891.8萬,每年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1100萬名大學生。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準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
2024年9月2日,合肥市高鐵南站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進行“勇闖平衡木”遊戲。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改革創新 征途如虹——“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89年前的南開大學開學典禮,校長張伯苓提出振聾發聵的“愛國三問”,在風雨飄搖的舊中國,種下自強圖存的新希望。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向大家深情講述了這個故事:“我看,這三個問題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要一代一代問下去、答下去!”
在南開大學海冰樓內,墻上挂著“愛國三問”(2019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強國必先強教。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吹響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號角。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援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建設教育強國,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
  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學種植園裏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圍滿勞動的小朋友,五育並舉的種子萌芽在孩子們的心田。
  2024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之江小學的同學們回信,寄語大家“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爭做愛黨愛國、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新時代好少年”。
  多年前,受益於浙江省的對口幫扶,之江小學從半山腰的危房搬到了山腳的樓房。實施遷建時,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為學校培土奠基。之江小學的名稱,正是為了銘記浙江的援建之情。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給總書記寫信的學生之一唐海鈴説:“我要繼續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將來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回到家鄉做一名老師,把這份幸福傳遞下去。”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完善立德樹人機制,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將健康成長、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確保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後繼有人。
2024年9月2日,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學生在教室外鍛鍊。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建設教育強國,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
  “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
  閩江學院校門入口一側石碑上,16個字格外醒目。這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時提出的辦學理念,也是閩江學院長期堅守的辦學指導思想。
  2021年3月,“老校長”回到這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閩江學院在堅持應用型辦學、深化産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要求學校“堅持應用技術型辦學方向,適應社會需要設置專業、打好基礎”。
  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成為聯接三者的紐帶和途徑。
  聚焦解決“卡脖子”問題,進一步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針對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動態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
  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教育綜合改革穩步向縱深挺進,教育對高品質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日漸提升,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匯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資源。
  建設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難忘3年前的那個春天。
  2021年3月6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上,當嚴純華發言建議加大對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援力度,補齊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短板”時,習近平總書記接過了話頭。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跟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關”“我們應該通過提升中西部教育水準來促進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解決教育不平衡帶動解決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總書記一番話,説到了嚴純華心坎裏。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教育“量”的問題向“質”的矛盾轉化,人民群眾的需求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莊嚴承諾。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必將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2024年5月17日,在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特殊教育中心,青年志願者與智力障礙學生一起做遊戲。新華社發(孫中喆 攝)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久久為功,一定能早日實現教育強國目標,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