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生態環境部召開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3-05-29

2023-05-29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5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發佈《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菊英出席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佈國家環境品質、重點污染源監測資訊及其他重大環境資訊。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佈環境狀況公報”。
  今天的發佈會,正式發佈《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出席今天發佈會的是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先生、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女士,他們將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生態環境部近期重點工作。
  一、嚴厲打擊環評造假行為
  日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法院對山東錦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環評造假案公開審理並當庭宣判,以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分別判處被告人林某鑫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判處被告人汪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七萬元;判處被告人谷某歡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六萬元;判處被告人靳某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沒收四名被告人違法所得。上述人員為牟取非法利益故意提供大量虛假環評文件,違法所得近80萬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余萬元,擾亂市場秩序,危害生態環境,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處罰的人員,既有空殼環評單位的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有“挂靠”的環評工程師,還有居間聯絡的仲介“掮客”,覆蓋了環評造假的主要鏈條。這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後,環評造假入刑司法實踐的重大突破,也是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標誌性成果,充分彰顯生態環境部門、刑事司法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零容忍”的態度和依法嚴懲絕不姑息的決心。
  錦華環評造假案的宣判,再次為廣大環評從業人員敲響了警鐘。環評單位要依法經營、誠信經營,依靠提供高品質、高水準的環評文件贏得市場,環評工程師要珍惜職業榮譽,嚴守職業操守,如果有人唯利是圖、膽敢以身試法,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環評是約束項目和園區準入的法治保障,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環評文件品質是環評工作的生命線。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多措並舉、持續發力,健全監管機制、實施智慧查重、強化靶向監管、開展專項整治、加大處罰力度、推動刑事司法銜接,嚴懲環評文件弄虛作假和粗製濫造行為。
  生態環境部將以錦華環評造假案依法宣判為契機,持續對環評違法行為加強高壓嚴懲態勢。一是加強環評從業異常情況預警,指導各地實施靶向監管,對情節嚴重、涉嫌環評造假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是落實好環評監管長效機制,全面加強環評文件品質監管。三是加快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和配套文件,完善管理體系,切實築牢源頭預防第一道防線。
  二、三部門聯合發佈依法嚴懲危險廢物污染環境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生態環境部今日聯合發佈7件依法嚴懲危險廢物污染環境犯罪典型案例,分別是:浙江省台州市蔡某喜等49人利用網路平臺跨省處置鋁灰污染環境案,山東省青州市劉某剛等44人非法處置廢鐵桶污染環境案,北京市密雲區夏某江等5人洗洞污染環境案,天津市武清區李某文等26人跨省處置廢鉛蓄電池污染環境案,上海市青浦區謝某華等3人非法處置廢料桶污染環境案,江西省南昌市戴某兵等3人非法處置“副産鹽”污染環境、戴某兵偽造公司印章罪案,重慶市永川區鄔某漸等8人非法處置含油泥漿污染環境案。
  這7件案例既涉及廢鋁灰、廢棄桶、廢鉛蓄電池、含油泥漿等危險廢物環境犯罪常見多發領域,又涉及礦洞“洗洞”、醫藥化工企業副産鹽等危險廢物環境犯罪攻堅領域。公佈這7件案例,彰顯了執法司法機關攜手依法嚴厲打擊重點領域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對於增強有關企業和群眾法治意識、預防違法犯罪具有警示教育作用。
  三部門已連續四年共同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下一步,三部門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紮實推進專項行動向縱深發展,始終保持打擊重點領域環境違法犯罪高壓態勢,堅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合力守護好綠水青山。
  三、強化環評保障,助推經濟高品質發展
  生態環境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基礎上持續強化環評保障,努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22年,全國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12.3萬個,總投資約 23.3 萬億元。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已審批重大基礎設施和資源開發、煤炭保供、重大産業項目等環評14個,涉及總投資超過600億元;1—4月全國共審批3.3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6萬億元。綜合環評審批情況來看,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是非化石能源發電行業發展迅猛。涉及光伏發電項目952個,同比增長132.2%;風電行業項目586個,同比增長36%;抽水蓄能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涉及此類項目22個,佔水電行業的88.8%。
  二是環境治理行業持續保持高位發展態勢。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平穩發展,有關項目可新增處理能力3.5萬噸/日;一般固廢處置和利用項目2088個,同比增長24.7%;危險廢物治理項目1596個,同比增長27%;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項目1794個,同比基本持平,投資2631.2億元,同比增長6%;全國共備案脫硫、脫硝、除塵、VOCs治理等大氣污染治理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3.03萬個,連續三年超過3萬個。
  三是基礎設施、新興行業等重大項目投資拉動效應顯著。水利建設力度顯著加大,環評涉及的項目、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3.9%、98.6%。南水北調引江補漢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環北部灣廣東供水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完成環評審批。鐵路建設快速推進,公路建設仍維持較大規模。鋰離子電池製造項目,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項目,投資也增長明顯。
  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做好環評服務保障,既努力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作,又努力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四、出臺實施生態環境促進穩增長服務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生態環境部出臺實施《生態環境促進穩增長服務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5項行動,並細化為30條落實舉措。
  一是開展環評服務保障行動。強化重大項目環評服務、推進重大戰略部署環評前期工作、加強重點行業項目環評管理指導、強化環評技術幫扶。
  二是開展改革提質增效行動。進一步優化完善權責配備、優化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事項、取消部分涉海行政審批事項、提升廢棄物海洋傾倒監管服務水準。
  三是開展擴大有效投資行動。深入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支援生態環保産業發展。
  四是開展惠企紓困幫扶行動。進一步優化執法監管方式、推行重點行業企業績效分級管理、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幫扶、完善重點行業污染物治理技術和排放標準、優化危險廢物收集轉移機制。
  五是開展環境政策支援行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加大生態環境資金投入力度、做好生態環境政策綜合評估、有序開展碳排放核算和管理、推動環境資訊依法披露。
  生態環境部將抓好《若干措施》落實落地,發揮生態環境保護職能作用,全力服務保障經濟運作持續回升向好,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
  下面,請蔣火華副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
  蔣火華: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在六五環境日到來之前,與大家見面。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關心、支援與幫助,表示衷心感謝!
  借此機會,我向大家簡要介紹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進展。
  一、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
  按照環境保護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今天正式發佈。報告顯示:全國生態環境品質保持改善態勢,年度改善目標順利完成。主要表現為兩個“向好”、四個“穩定”。
  一是空氣品質穩中向好。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來可比數據已實現“七連降”。6項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連續3年穩定達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9%,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首次降低到1%以內。
  二是地表水環境品質持續向好。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實現“十三五”以來“七連升”;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三是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總體穩定。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改善趨勢,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
  四是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農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五是城市聲環境品質總體穩定。功能區聲環境品質晝間、夜間總達標率分別為96.0%、86.6%,同比分別上升0.6個百分點、3.7個百分點。
  六是自然生態狀況總體穩定。生態品質指數(EQI)值為59.6,生態品質綜合評價為“二類”,屬良好,與2021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同時,從今年1—4 月的最新監測數據來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難度在加大:PM2.5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7%;優良天數比例為80.4%,同比下降4.7個百分點。
  二、新時代十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先後審議通過三份監測改革文件,深刻闡釋了新時代“監測網路怎麼建、監測機構怎麼管、監測數據怎麼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監測成效最顯著的十年。
  一是監測網路“全覆蓋”。國家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等環境監測點位達1.1萬餘個,實現了地級及以上城市全覆蓋、重點流域全覆蓋、省市交界全覆蓋、管轄海域全覆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路初步建成,天上有衛星,空中有無人機,水裏有監測船,地面有走航車,構建起守護祖國綠水青山的“監測天網”。
  二是數據品質“大提升”。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國家和省級環境品質監測事權上收,建立“誰考核、誰監測”的全新運作機制和“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推動環境監測弄虛作假納入刑法修正案(十一),持續保持打擊弄虛作假行為的高壓態勢。監測數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顯著提升,公眾感受和監測數據更加一致。 
  三是監測資訊“快、實、新”。及時滿足公眾對環境品質資訊的需求,實時發佈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資訊,每週(暑期)發佈海水浴場水質狀況和游泳適宜度資訊,每半月發佈空氣品質預報會商結果,每月、每季度發佈空氣和地表水品質狀況,每季度發佈海水水質數據,每年發佈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權威、高頻、實用的監測數據成為指導人民生産生活的重要公共産品。
  下一步,監測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要求,按照黨中央關於主題教育的部署,牢牢把握“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這一工作主線,抓好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加強監測數據聯網共用“兩個重點”,著力提升監測基礎能力、數據分析應用能力、應急監測能力“三個能力”,深化碳監測、水生態監測、新污染物監測、智慧監測“四項試點”,做好空氣、地表水和海洋、地下水和土壤、生態、噪聲“五大監測”,努力實現“美麗中國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監測力量。
  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結合公報顯示結果,請問從監測角度上來看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呈現的特徵和趨勢,還有環境狀況存在哪些問題請詳細談一下。
  蔣火華: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我剛才也講到,從監測結果看,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品質繼續保持改善態勢,主要表現為兩個“向好”、四個“穩定”。特別是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已經實現“十連降”,並連續2年達到空氣品質二級標準。長江幹流國控斷面持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國控斷面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實屬不易。我們身邊的天更藍了、繁星閃爍,水更清了、魚翔淺底,公園更多了、生態優美,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大家都有切身體會。
  同時,監測也發現,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難度明顯加大。主要表現為“三個突出”。一是部分地區個別時段PM2.5問題依舊突出。2022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分別超標25.7%、31.4%,秋冬季大氣污染依然較重,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仍時有發生。尤其是今春以來,沙塵對空氣品質的影響較大。二是水生態環境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部分區域汛期污染問題突出,降雨時氨氮、總磷等主要污染物濃度達到劣V類。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消除難度較大,一些重點湖泊藍藻水華仍處於高發態勢,入海河流斷面總氮濃度同比上升8.9%,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三是局部地區生態破壞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總體來看,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還遠沒到喘口氣、歇歇腳、松鬆勁的時候,必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環境品質改善的勢頭鞏固住。
  下一步,我們將把開展主題教育同貫徹落實黨中央和部黨組關於生態環境監測的各項決策部署結合起來,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以監測的現代化助力生態環境治理的現代化,服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民日報記者:我想問一下王主任,從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來看,環境生態環境目前怎麼樣?下一步,為了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在海洋環境監測方面,生態環境部如何進一步採取行動呢?謝謝。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
  王菊英:感謝記者朋友對海洋監測工作的關心。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廣東考察時強調,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是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服務公眾親海臨海需求的重要保障。我們對1359個國家海洋水質監測點位開展了監測,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改善趨勢,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總體穩定,夏季符合一類標準的海域面積佔比97.4%;綜合治理攻堅戰三大重點海域(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臨近海域)總體年均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63.0%,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
  2022年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領域,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能力。“天空地海”一體化海洋環境監測裝備保障能力不斷強化。生態環境部門已在全國建成70余套海水水質自動監測系統。2022年,“中國環監浙001”、“中國環監蘇001”兩艘海洋監測船先後入列,與原有“中國環監001”、“中國環監冀055”組成專業化海上作業船隊,生態環境系統海上監測作業能力再次提升。二是拓展範圍。我們主要在三方面進行了拓展:拓展了海洋自然保護地和濱海濕地監測範圍,不斷夯實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監測;拓展了海洋垃圾和海洋放射性監測範圍;拓展了海洋碳監測試點範圍,補充完善海洋碳監測數據。三是嚴格質控。進一步加強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品質管理,嚴格實驗室能力考核,實施全過程品質管理,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準確。
  光明日報記者:2022年全國自然生態狀況總體穩定,生態品質指數為59.6,與上一年相比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局部地區生態破壞的問題還是很突出。能否請蔣司長介紹一下今年的評價結果情況,局部地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下一步有什麼工作打算?
  蔣火華: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生態品質監測工作的關注。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部專門印發《區域生態品質評價辦法(試行)》,全面組織開展生態品質監測與評價。監測結果表明,2022年全國生態品質指數(EQI)為59.6,生態品質為二類,屬良好,表明我國生物多樣性較豐富,自然生態系統覆蓋比例較高、生態結構較完整、功能較完善。其中,生態品質一類的縣域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的27.8%,主要分佈在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秦嶺等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地區;二類的縣域面積佔31.5%,主要分佈在三江平原、內蒙古高原、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森林、草原及農田過渡帶地區;三類的縣域面積佔30.9%,主要分佈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中部等以荒漠、草原或農田為主的地區。
  同時,監測也顯示,區域生態破壞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一是開發活動擠佔生態空間,2022年共監測到3000多平方公里生態用地開發佔用情況,導致部分區域生態用地面積比指數、生態空間連通度指數等降低,陸域開發強度指數增加。二是部分沿海省份還存在高強度岸線開發活動,導致部分區域海域開發強度指數增加。三是累計發現生態保護紅線內各類人類活動圖斑3萬餘個,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
  下一步,我部將出臺生態品質監督監測工作方案,全面加強生態品質監督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生態破壞問題,客觀評價全國生態品質狀況,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供有力支撐。一是突出發現問題。對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點區域及全國範圍自然生態系統開展遙感監測,提升遙感監測發現生態破壞問題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網路。推動建立健全以生態品質綜合監測站為區域中心,以生態品質監測樣地為主要監測對象,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協同的全國生態品質監測網路。三是組織監測評價。完善遙感監測體系,補齊生態品質地面監測短板,深化全國及重點區域的生態品質監督監測與評價。同時,我們將深化與中科院的合作,對社會關注的氣候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安全等問題開展專題分析研究。
  封面新聞記者:剛剛蔣司長介紹了,今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了多輪的沙塵天氣,造成了大範圍的空氣污染。想請問一下,從監測的數據來看,沙塵的來源主要是哪,對於空氣品質和優良天數的影響有多大?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今年沙塵天氣確實對我國空氣品質影響較大,大家也很關注。
  根據氣象部門定義,沙塵天氣是指沙粒、塵土懸浮空中,使空氣渾濁、能見度降低的天氣現象。氣象部門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沙塵天氣監測預報體系,我部側重於開展沙塵天氣對空氣品質影響的監測分析,目前已初步形成對沙塵天氣影響空氣品質的天地一體化監測預報能力。在地面監測方面,在全國1734個國家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點實時監測顆粒物(PM2.5和PM10)的基礎上,西北近沙塵源區的內蒙古等六省區現有的1225個區縣和鄉鎮監測站點均已按要求與國家聯網,初步實現了對西北近沙塵源區的縣級城市全覆蓋,這可以説是我們對空氣品質實時監測的“地面哨兵”。在衛星遙感監測方面,我們已建立了沙塵天氣衛星遙感監測業務體系,具備了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等多源遙感數據相結合的全天時衛星遙感監測技術能力。這可以説是我們“追蹤”沙塵天氣的“天眼”。
  每年冬、春季沙塵天氣高發季節,我們都與氣象等部門密切協作,共同對沙塵天氣起源、傳輸路徑、影響範圍和強度變化等開展動態跟蹤和分析研判。今年1—4月,我國共發生12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6次集中在4月份,沙塵天氣強度大、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總體偏重。1—4月,全國共計27個省(區、市)267個城市累計出現了4892天的沙塵天,為近五年同期最多,由沙塵天氣導致的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7.1%。
  據分析,今年春季以來發生的幾次較大的沙塵過程,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源主要是蒙古國南部戈壁荒漠區以及我國西北沙源地。從北京情況來看,3月份的兩次強沙塵均起源於蒙古國南部。其中3月19—23日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北京PM10小時峰值濃度為1667微克/立方米。專家分析估算,蒙古國對北京沙塵濃度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對東北地區和我國中東部其他地區的沙塵濃度貢獻超過五成。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氣象等部門的合作,深入做好沙塵天氣對空氣品質影響的監測評估,完善沙塵監測網路,提升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和精準預報能力,努力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報告。
  新華社記者:我們看海洋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改善的趨勢。目前什麼海域還存在污染的問題,海洋微塑膠的污染情況怎麼樣,下一步怎麼發揮監測作用,助推美麗海洋建設?
  王菊英:謝謝記者朋友對海洋環境品質的關注。正如您剛才所説的,2022年海洋公報顯示,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保持改善趨勢。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但監測也發現,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渤海入海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狀況為輕度污染,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近岸海域還存在劣四類水質;遼東灣、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還存在重度富營養狀態的情況。入海河流總氮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2022年入海河流斷面總氮平均濃度為3.92毫克/升,同比上升8.9%,230個入海河流斷面中,76個斷面總氮年均濃度高於平均濃度。
  您剛才提到的微塑膠問題,整體上,我國海洋垃圾和微塑膠平均密度與國際同類監測研究結果基本持平。海面漂浮微塑膠類型主要為泡沫、顆粒、纖維和碎片。為進一步切實做好海洋塑膠污染治理工作,提升海洋微塑膠監測結果對塑膠污染治理的支撐作用,我部正在綜合分析評估已有的監測調查結果,研究優化調整海洋微塑膠監測和調查方案。
  關於您提到的如何發揮監測作用來助推美麗海灣建設的問題,“十四五”期間,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在全國劃定了283個海灣,大力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監測結果顯示,美麗海灣建設對於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2022年,283個海灣中,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的海灣為144個,其中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到100%的海灣為111個。與2021年相比,90個海灣優良水質面積比例有所提升。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近岸海域、美麗海灣和微塑膠監測工作,強化監測體系運作和品質管理,支撐美麗海灣建設和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
  南方日報記者:據了解,生態環境領域中,關於噪聲污染的投訴舉報一直佔據前列,距離噪聲污染防治法實施已經快一週年了。從監測的角度講,現在全國噪聲污染情況怎麼樣,下一步還將開展哪些工作?
  蔣火華:謝謝您對噪聲問題的關注。
  防治噪聲污染,既是關乎“家長裏短”的小事,也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從科學上講,噪聲是由物體振動産生的,在本質上是一種能量污染,不是由某種污染物造成的。因此,聲環境監測的是一種能量,只監測聲壓級一種指標。
  我們每年組織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聲環境品質監測,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聲環境功能區晝間達標率為96.0%、夜間達標率為86.6%。從各類聲環境功能區來看,晝間、夜間達標率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晝間上升0.2—1.2個百分點,夜間上升1.5—4.9個百分點。全國城市區域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0分貝,這個音量聽起來跟室內正常聊天、電腦主機聲音的音量基本相當。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平均等效聲級為66.2分貝,比2021年下降0.3分貝。
  聲環境品質受人口數量、社會生産生活等影響比較明顯。全國城市區域聲環境總體水準為“好”和“較好”的分別為5%和66.3%。從區域分佈來看,人口相對較少的中小城市和噪聲管理水準較高的城市聲環境品質較好;人口較多的大城市、生産經營及城市建設強度較高的城市聲環境品質相對來説要差一些。
  當前,噪聲監測以手工為主,自動監測較少,與噪聲污染防治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噪聲污染防治法》,認真落實《關於加強噪聲監測工作的意見》,主要是做好“四件事”。一是全面建成聲環境品質監測網。今年年底前,將建成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功能區的聲環境品質監測網。二是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品質自動監測。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品質自動監測。三是全面加強區域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噪聲源監測。各地區、相關公共場所管理部門、各工業噪聲排放單位要依法落實噪聲監測責任。四是全面加強噪聲監測資訊發佈。我部將依法統一發佈全國聲環境品質狀況資訊,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負責發佈本行政區域聲環境品質狀況資訊。
  “小噪聲”可能會造成“大煩惱”。高考臨近,我們借此機會倡議,高考期間大家共同努力,給考生們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考試、休息環境。
  華夏時報記者:一直以來大家都關心監測數據的品質情況,我也關注到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發佈了2022年查處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案件情況,請問生態環境部在保證監測數據真準全和打擊監測弄虛作假方面有什麼考慮?謝謝。
  蔣火華:謝謝記者朋友對監測數據品質問題的關注,這個問題我記得每一次發佈會記者朋友都會問。生態環境部還是一直高度重視監測數據品質,我們始終強調,監測數據品質是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我們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堅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正如您剛才提到的,今年初,生態環境部發佈了2022年查處的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案件情況,這些案件表明,排污單位自動監測弄虛作假的現象觸目驚心,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已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除排污單位自動監測領域外,我們對環境品質監測領域的數據真準全問題也非常關注。因為環境品質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環境品質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直接服務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十分重要。近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保真”“打假”兩手發力,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手段的品質監管,取得了較好成效。總體來看,環境品質監測數據是可靠可信的,但個別地方依然存在人為干擾環境品質監測站點、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因此,監測數據品質監管一絲都不能放鬆、一刻都不能停頓,永遠在路上。
  2022年,有兩個案件很有警示作用。一是某國控城市大氣點位周邊發生的無人機噴淋案。涉案人員企圖通過“選擇性治理”的方式影響國控監測點位周邊環境品質,達到大氣品質目標考核要求。最終,地方有關部門依規依紀給予相關責任人員免職、黨內嚴重警告、誡勉談話等黨紀政務處分。二是某國控水站發生的破壞電腦資訊系統案。涉案人員用海綿堵塞採水口管路,干擾監測,造成該站自動監測數據出現異常,嚴重影響了國控水站自動監測系統正常運作。最終,地方審判機關依法判處涉案單位罰金5萬元,判處5名涉案人員有期徒刑1年至8個月不等。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努力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一是持續打擊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二是制定加強環境監測數據品質管理重點工作計劃,重點圍繞國控站點監測運維品質、基礎保障和人為干擾等方面,及時發現並整改突出問題,查處通報典型案例。三是對人為干擾監測站點、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惡劣行為,堅決以“零容忍”的態度一查到底,絕不手軟。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
  澎湃新聞記者:我想問一個關於碳監測的問題,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能否請發佈人介紹一下碳監測在碳減排工作中的作用,另外碳監測工作現在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有哪些計劃?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對碳監測試點工作的關注。關於碳監測,在去年5月和今年1月的兩次新聞發佈會上,我也介紹過相關情況,近期又有些新的進展,向大家報告一下。
  自2021年9月生態環境部印發《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以來,試點工作總體進展比較順利,全面完成了第一階段試點任務。重點有三方面進展:一是初步組建了網路。從無到有建設碳監測網路,實現重點行業、城市、區域三個試點層面全覆蓋,5個試點行業共建成93台線上監測設備;建成63個高精度、95個中精度城市監測站點;有序實施國家空氣背景站點升級改造。二是探索建立了方法。碳監測技術指導委員會&&組織試點單位及時總結技術方法,先後印發10余項碳監測技術指南或規程,涵蓋重點行業、城市、區域、海洋碳匯等各領域。三是深入開展了分析。主要開展了監測和核算數據的比對分析、由濃度到排放量的反演分析和時空分佈的規律特徵分析,切實加強對碳監測數據的挖掘利用,增強了規律性認識。
  碳監測的作用在以下三方面有較好體現:一是有利於服務企業碳排放校核。總體看,CO2線上監測法與核演算法結果整體可比。線上監測提供了另外一種計算碳排放量途徑,可以提高碳排放核算的精準性,助力企業降碳減污。二是有望服務城市碳排放核算。試點城市可以通過探索構建碳排放反演模式,找尋由濃度數據到排放量的轉化路徑,更好了解自身碳排放情況。三是有序推進與國際先進接軌。探索建立我國獨立自主、國際等效可比的碳監測量值溯源體系,為開展碳監測統一“尺規”。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統籌協調,抓緊啟動第二階段試點,重點是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擴大行業試點範圍。穩步擴大火電、鋼鐵等行業試點,逐步增加參試企業,提升試點工作代表性。二是深化技術體系構建。進一步完善碳監測技術指南和標準規範,為開展碳排放監測、碳通量監測、環境濃度監測打下更紮實基礎。三是強化監測法精準支撐。加快突破流量監測等碳監測關鍵技術,提升利用監測數據校核核算數據的科學性。
  海報新聞記者:六五環境日即將來臨,請問生態環境部今年有何活動安排?對比往年今年有哪些亮點?
  劉友賓: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再過一週,我們將迎來今年的六五環境日。去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致賀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體現了總書記對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的親切關懷,讓我們深受感動、備受鼓舞。今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將聯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山東省人民政府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國家主場活動。
  活動將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主題,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集中展示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成就,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引導全社會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活動現場將發佈《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十條》,揭曉2023年“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願者、十佳公眾參與案例和十佳環保設施開放單位,聘請2023年生態環境特邀觀察員,公佈2024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舉辦地,並舉辦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論壇、中國生態環境志願服務論壇、中國生態文學論壇、講好中國生態環保故事論壇等專題論壇和配套宣傳活動。
  六五環境日前夕,將組織開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山東行、大型主題採訪、主題攝影作品徵集、主題歌曲傳唱、主題少兒繪畫大賽、“助力六五環境日”接力宣傳等預熱宣傳。六五環境日當天,全國2101家環保設施單位將集中向公眾開放。
  2017年,我部聯合江蘇省人民政府在江蘇南京舉辦了第一個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2018年以來,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和省級人民政府每年聯合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成為慣例。各地圍繞環境日主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南方都市報記者:“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請問這一體系建設的進展和亮點體現在哪些方面?接下來還有何工作打算?
  蔣火華:謝謝您對這個問題的關注。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全力推進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監測格局更大了。有序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制度化、規範化,現有社會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已達3500家左右,人員約20萬人。持續推進部門間協商合作,會同農業農村部、水利部開展水生態監測,與自然資源部共用地下水監測數據,與中科院合作開展生態品質監測等。
  二是監測網路更全了。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資訊共用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基本實現環境品質、生態品質、污染源監測全覆蓋。國家每年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點位達1.1萬多個。
  三是監測數據更真了。上收環境品質監測事權,“誰考核、誰監測”。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加強對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公眾主觀感受和客觀監測數據更加一致。
  四是監測能力更強了。空氣和地表水常規指標已經實現了大規模、自動化監測,高精尖實驗分析儀器和攜帶型、快速化應急監測儀器大量配置,衛星遙感、鐳射雷達、移動走航等先進監測裝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五是支撐作用更大了。“真、準、全、快、新”的監測數據,在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大氣、地表水環境品質等數據全面應用於環境品質評價考核排名和中央生態環保督察。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圍繞監測格局、監測網路、監測能力、監測品質、監測隊伍、監測支撐等幾方面,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準,以監測高品質發展助力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服務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有力支撐。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