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生態環境部召開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3-10-27

2023-10-2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出席發佈會,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情況,併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併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先生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幾項近期重點工作。

  一、2023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行

  10月19日至20日,2023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在湖南長沙舉行。研討會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設主論壇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新豐富新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協同推進高水準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外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4個平行分論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自覺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其主要方面集中體現為“十個堅持”。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四個重大轉變”,新征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五個重大關係”。“四個重大轉變”“五個重大關係”與“十個堅持”構成一個相互聯繫、有機統一的整體,是創新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嶄新篇章。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新征程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刻理解和貫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宗旨要求、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任務、系統思維全局觀念的工作方法、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保證,繪就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

  二、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公佈

  美麗河湖是美麗中國建設在水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2022年我部發佈了首批1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今年我們組織篩選出了第二批共3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並向社會公開發佈。

  這38個案例各具特色,在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是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典型。在水資源方面,具有較穩定的補給水源,水體流動性較好,河湖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在水生態方面,河湖水域及其緩衝帶生態環境功能得到維持或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較有效保護,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種得到重現;在水環境方面,流域內各類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質實現好轉或水質達到優良,公眾的景觀、休閒等親水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繼續抓好美麗河湖建設的重要指示,研究制定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清單,強化一線指導幫扶,加強“一河(湖)一策”精準治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水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發佈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為進一步推動南四湖流域治理與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流域各地協同聯動治理,生態環境部組織淮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會同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開展了南四湖流域統一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編制工作。近日,四省已相繼發佈了各省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以下簡稱“南四湖流域排放標準”),自2024年4月1日起統一實施。

  南四湖流域排放標準是首個國家&&統一編制,以地方標準形式發佈的流域型綜合排放標準,對推進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協同保護,構建水生態環境治理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南四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幹線和重要調蓄樞紐,涉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4省8市。由於省界關係複雜,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且四省執行的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協同推進,給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水質安全帶來隱患。

  南四湖流域排放標準根據南四湖面臨的水環境問題和各省實際情況,以改善流域水環境品質為目標,堅持系統治理、目標導向、協同共治,聚焦城鎮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集中處理廠、工業企業等三類重點管控對象,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流域的系統性出發,將南四湖流域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域、重點保護區域和一般保護區域,分別執行不同排放限值,體現了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工作方針,為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和區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將在山東濟南舉辦

  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將於10月28日至29日在山東濟南舉辦,論壇上將命名授牌第七批104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5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共命名了572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些命名地區在提升綠色發展水準、創新生態文明制度、繁榮生態文化等方面走在前、做表率,為提高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準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切實發揮先進典型的樣板和示範作用,帶動更多的地區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下面,請夏應顯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

  夏應顯:謝謝劉司長。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和大家進行交流,向大家介紹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同時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感謝各位記者朋友長期以來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幫助、關注和報道。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減緩、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都取得積極進展,基礎能力持續提升,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顯著增強。同時,我們堅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為我們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堅持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通過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按慣例,生態環境部編制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3年度報告》並於今天正式發佈。報告全面總結了2022年以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新進展和新成效,從報告中可以看出,2022年,我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下降超過51%,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到2023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13.22億千瓦,約佔總裝機的48.8%,歷史性地超過煤電。

  報告還介紹了中國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所作出的貢獻,闡述了中方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11月底,COP28即將在阿聯酋迪拜召開,這是氣候多邊進程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中方願意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締約方驅動、協商一致的原則,推動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下面,我願意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央視網記者:您剛才提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也就是COP28將在阿聯酋迪拜舉行,本次大會將聚焦什麼重點,有什麼核心的關切和主張,期待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呢?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現在距《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只剩一個月的時間,中方始終全力支援東道國阿聯酋舉辦一屆成功的締約方大會,期待同各方共同合作,確保COP28延續並深化“共同落實”的主題,以首次全球盤點為契機,發出聚焦行動、加強合作的積極信號。

  一是開展聚焦落實的全球盤點。全球盤點應以落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平衡評估全球落實《巴黎協定》的進展與差距,交流各方行動成效和最佳實踐,特別是要尊重各國不同起點和國情,切實盤點發達國家2020年前履約缺口,落實發達國家率先減排和提供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援義務,解決落實行動的雄心在支援和國際合作方面面臨的重大障礙,實現《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

  二是充分響應發展中國家關切。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同時具有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能力。發達國家應在COP28前切實兌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和動員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明確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為制定2025年後新的集體量化資金目標作出更大貢獻。COP28應就全球適應目標達成有力決定,完成損失和損害資金機制建設,充分響應發展中國家長期呼籲的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援需要。

  三是務實推進公正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變化應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充分立足各國國情和能力,推進綠色公正轉型。空喊口號、脫離實際和“一刀切”,看似富有雄心,實則有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負責任地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採取積極且務實的態度,COP28應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能源安全、創造就業、發展經濟等需求有效協調,務實推動全球向綠色低碳、氣候韌性社會的公正轉型。

  四是團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真正的多邊主義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地球村”上的各國本就是命運共同體,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各方應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摒棄任何形式的單邊措施。COP28應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及制度安排,發出推動各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信號,確保全球氣候治理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中方將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期待與各方強化溝通、深化交流,通過更廣泛全球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我想問一下關於COP28的問題,今年COP28將對《巴黎協定》進行首次全球盤點,請問自加入《巴黎協定》以來,中國在履行協定、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政府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了歷史性突出貢獻,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和高度讚賞。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多個場合表示,沒有中國的努力,就沒有《巴黎協定》。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宣佈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産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採取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超過51%,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620萬輛,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大地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作,低碳試點示範有效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持續增強,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不斷提升。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僅促進了我國的綠色低碳發展,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我們積極參與氣候多邊進程,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2017年,在全球氣候治理因美國氣候政策倒退而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習近平主席在重大國際場合多次表明中方堅定支援《巴黎協定》的態度和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這有力穩住了多邊進程陣腳。同年,中國、歐盟和加拿大聯合建立了主要國家加強氣候行動的部長級會議機制(MOCA),發揮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始終秉持積極建設性姿態,相繼推動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談判,達成“沙姆沙伊赫實施計劃”等重要成果,今年以來我們與包括COP28主席國阿聯酋在內的各方保持密切溝通,推動年底COP28取得成功,促進《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一直以來積極履行《公約》及《巴黎協定》下相關國際義務,提交履約報告,全面闡述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政策與行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公約》及《巴黎協定》相關要求,持續推進國內履約工作。謝謝。

  北京青年報記者: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辦,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來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方面都有什麼成果,能不能介紹一下?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多年來,中國持續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持續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和幫助。

  一是深化雙邊合作。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能力建設培訓班等方式重點為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務實支援。截至2023年9月,我國已與40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累計合作建設4個低碳示範區,開展75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52期能力建設培訓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2300余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二是加強區域合作。2021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發佈《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啟動中非應對氣候變化3年行動計劃專項。今年9月,黃潤秋部長在首屆非洲氣候峰會上宣佈實施“非洲光帶”項目,將利用中國光伏産業優勢,幫助非洲5萬戶無電貧困家庭解決用電照明問題。2022年,成立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支援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與東盟國家持續開展中國—東盟紅樹林研究、低碳學校(社區)等相關工作。

  三是開展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秘書長關於開展全民早期預警的相關倡議,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與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簽署關於支援開展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的三方合作協議,共同為其他相關發展中國家提高災害預警能力提供支援。

  中國始終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務實實踐者,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好評。

  鳳凰衛視記者: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發佈報告稱,為實現遏制全球變暖的目標,各方需要採取更多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還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請問,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兩大方面,我國近年採取了哪些措施,發揮了哪些作用?下一步還將有哪些計劃?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是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目標。2020年習近平主席宣佈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宣佈了碳強度下降、非化石能源佔比、森林蓄積量、風電光伏裝機等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這是符合《巴黎協定》長期溫控目標的有力度的氣候承諾,也體現了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最大努力。

  二是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7.5%,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

  三是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我國積極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非化石能源發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風電、光伏裝機超過7.5億千瓦,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準不斷提升。交通運輸、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不斷鞏固提升。

  四是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目前年覆蓋超過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構建制度框架體系,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順利完成,第二個履約週期全面啟動,碳排放數據品質持續提升。

  五是堅持適應和減緩並重。發佈《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和部署。印發《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指導和規範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推進青藏高原、黃河流域等敏感脆弱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我們將持續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適應工作,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是我國深入推進氣候投融資工作的重要舉措,去年8月有23個地方入選了氣候投融資試點,目前這些試點工作取得了什麼成效,有什麼可推廣借鑒的經驗?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多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密切協作,與各試點地方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推動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統籌謀劃,助力綠色低碳轉型。試點地方將試點任務納入地方發展戰略規劃,在工作機制、標準體系、産融對接、創新示範等關鍵環節發力,通過加強降碳減污協同創新,實現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與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同步推進。

  二是雙輪驅動,服務國家高品質發展。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徵集地方氣候投融資重點項目並提供給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金融支援。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産品和工具創新,促進項目落地。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發行60億元氣候投融資專題債券,支援試點地方氣候投融資發展。同時,試點地方積極推進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設,打造氣候項目和資金的資訊對接平臺。截至今年6月底,試點地方儲備近2000個氣候友好型項目,涉及資金近2萬億元;獲得金融支援項目108個,授信總額545.63億元。

  三是多方發力,形成協同推進工作格局。試點地方成立試點領導小組或工作組,強化責任分工,建立報告和監督制度,推進試點工作穩妥有序進行。部分試點地方相繼出臺若干配套政策,將氣候投融資與地方經濟、金融、産業、環保等領域政策相協調,推動地方政策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形成系統性響應。

  四是積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試點地方探索符合地方實際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氣候投融資實施路徑,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廣東省南沙新區印發《廣州南沙新區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若干措施》,為高品質建設氣候投融資試點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援。浙江省麗水市推動建立省市兩級工作聯動機制,省市合力保障試點工作在麗水順利推進。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試點地方的指導,推動加快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支援強化氣候投融資産品和模式創新,組織開展試點成效評估相關工作,及時總結、宣傳推廣先進做法,推動試點工作高品質發展。謝謝。

  財新記者:日前,中辦、國辦發佈《關於調整生態環境部職責機構編制的通知》。請問本次人事機構改革對生態環境部來講有哪些變化?對今後工作開展有哪些意義?

  劉友賓: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黨中央、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優化調整方案》,本次機構改革涉及生態環境部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職責上,劃入了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擬訂科技促進生態環境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生態環境部原內設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承擔的“國務院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職責修改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事務”。二是在機構上,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大氣環境司不再加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局牌子;將生態環境部的內設機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更名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三是在編制上,嚴格按照中央要求,精減了5%的部機關行政編制,並按照“編隨事走”原則,劃入了科學技術部相應的行政編制和領導職數。

  這次改革對推進生態環境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於健全生態環境領域科技管理體制。劃入科學技術部相關職責及人員編制,進一步強化了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工作職責,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二是有利於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制。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構及職責作出調整,機構設置層級與職能配置更加科學、更加協調,更有利於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

  三是有利於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將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手段統籌推進,進一步提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權威性。大氣環境司承擔的組織實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有關職責沒有變化,將會繼續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推進大氣環境品質改善。

  生態環境部將嚴格落實改革要求,進一步優化機構職能配置,完善運作機制,確保機構改革成效更好發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生態環境部曾表示,將力爭今年年內儘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近期也有媒體報道CCER第一批方法學的四類項目已經發佈,請問目前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構建進度如何?啟動後將起到哪些作用?

  夏應顯: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後,我們推出的又一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兩個市場互為補充,共同組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後,各類社會主體可以根據有關規定要求,自主自願開發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項目減排效果經過科學方法量化核證並予以登記後,可以在市場出售獲取相應的減排貢獻收益。啟動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有利於支援林業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節能增效等項目發展,有利於激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部正在通過制度建設打通項目和減排量申請渠道,積極穩妥推進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各項基礎工作。

  一是構建了基本制度框架。前不久,我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保障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有序運作的基礎性制度,突出“自願”屬性,強化項目業主和第三方審定與核查機構主體責任,按照“能公開、盡公開”的原則,要求各市場參與主體及時、準確披露項目和減排量資訊,全面接受社會監督。

  二是明確市場優先支援領域。我們從社會期待高、技術爭議小、數據品質有保障、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的領域起步,首批發佈了造林碳匯、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項目方法學,這是自願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據。下一步還將分批擇優發佈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逐步擴大市場支援範圍。

  三是搭建完成全國統一的註冊登記和交易系統。我們已組織建成了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將於近期上線運作,為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和減排量提供登記、交易等服務,保障市場安全、穩定、有效運作。

  封面新聞記者: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已經超過兩年時間了,怎樣評價這兩年多碳市場的交易情況?何時啟動碳市場擴容工作?另外,部分企業擁有盈餘配額卻不願交易,整個市場交易量不活躍,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看待該現象?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您問了三個問題。第一,關於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的建設問題。第二,擴容的問題。第三,市場活躍程度的問題。這三個問題,我給您一一作答。

  第一個問題,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進展情況。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運作,市場總體運作平穩,價格發現機製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達到了預期建設目標。

  一是初步構建了制度框架體系。推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則,打通了報告核查、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清繳履約等關鍵環節的堵點、難點,並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實現全業務智慧化,運作框架基本建立。

  二是順利開展配額清繳履約。第二個履約週期(2021、2022年)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2021、2022年度配額已於今年8月完成發放,目前正在有序展開清繳履約,履約完成率已超過60%。

  三是形成了合理的全國碳價信號。市場啟動後運作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65億噸,累計成交額194.37億元,碳價格維持在50-80元/噸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國當前實際的碳價。

  第二個問題,關於納入其他高排放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亟待將更多符合條件的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為加快擴圍,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準備工作。

  一方面,夯實數據基礎。每年在全國範圍對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行業組織開展年度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業的數據,上述7個行業和發電行業的直接排放總量加總,佔全國的比例超過70%。

  另一方面,開展專項研究。組織對上述7個行業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查要點、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專題研究。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優先納入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大、産能過剩嚴重、減污降碳協同潛力大、數據品質基礎好的行業,成熟一個、納入一個。

  第三個問題,關於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和近期碳價。碳價波動主要受市場供求關係影響。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配額價格總體保持穩中有升。近期配額價格整體呈上揚態勢,維持在80元/噸左右,碳價適度上漲體現了碳價的市場屬性。目前,全國碳配額價格水準基本反映了我國的減排成本,符合中國當前實際。下一步,我們將研究建立市場調節機制,並採取履約風險預警等措施,調節市場供求關係,提升市場活力,保障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作。

  南方週末記者:經過持續整治,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數據品質如何?怎樣進一步提升碳排放數據品質?

  夏應顯:數據品質是保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生命線,我部一直高度重視碳排放數據品質管理,對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們堅持以全面提升數據品質為中心工作,採取一系列措施,確保碳排放數據準確可靠。

  一是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積極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出臺司法解釋,將碳排放數據造假納入刑事制裁範疇。修訂出臺核算核查指南,將碳排放報告核查涉及的公式從27個減少至12個,優化了核算方法,有效提升了工作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國家—省—市”碳排放數據品質三級聯審機制。按照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企業每月均將碳排放相關數據及其證明材料通過管理平臺報送,由國家負責大數據篩查及定期抽查,省負責技術審核,地市負責現場抽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實際上體現了我們對數據品質慎之又慎、如履薄冰、步步為營的態度,我們確保每一天的數據穩妥可靠,隨著日積月累,每個月的數據也是準確可靠的;每個月的數據匯集到一年,這一年的數據也是準確可靠的。機制運作一年來,國家、省、市三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監管效能顯著提升,數據的規範性、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強化監督執法。2021年以來,我部先後組織2次碳市場排放報告品質監督幫扶,以問題線索為導向,指導企業規範排放核算報告行為,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對查實數據造假的控排企業,我部依法嚴肅處罰並核減其碳排放配額;曝光了一批違法違規的第三方核查機構,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

  四是碳排放管理能力顯著提升。我部組織建設了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平臺並於今年上線運作,實現了名錄管理、排放管理、數據品質監管、核查管理、配額管理智慧化、數字化,利用大數據手段豐富了數據品質管理技術手段。今年以來,我部先後舉辦5期碳排放數據品質管理和監督執法的專題培訓班,培訓人員5000多人次,監管能力顯著提升。

  總體來看,企業減排意識明顯提升,監管能力大幅提高,碳排放數據品質顯著改善。下一步,我們將持之以恒抓好數據品質日常監管,充分運用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工作機制,對各地數據品質管理工作情況進行抽查和通報,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日常監管和技術審核制度,明確技術審核標準和程式,壓實重點排放單位主體責任。

  劉友賓:各位記者朋友,原環境保護部于2017年建立例行新聞發佈制度,生態環境部組建以來,繼續堅持並不斷完善例行新聞發佈制度,成為生態環境資訊公開的重要窗口。

  7年來,記者朋友們積極參加我部例行新聞發佈會,采寫了一大批高品質的新聞報道,記錄時代風雲,匯聚奮進力量,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的輿論支援,謹向各位記者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和敬意!

  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新聞界的積極參與。未來,期望朋友們一如既往關心、支援我部例行新聞發佈工作,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媒體力量。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