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答問實錄

2024-05-30

2024-05-30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5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出席發佈會,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保護監管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主持發佈會,並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保護監管有關情況


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

  張玉軍:去年7月,黨中央時隔五年再次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在生態保護修復上強化統一監管,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切實履行“指導協調和監督生態保護修復工作”職責,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全面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積極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以及“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發佈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正式簽署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合作協議,標誌著中國政府倡議設立的昆明基金正式啟動,將為促進“昆蒙框架”成功實施,加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貢獻中國力量。

  二是穩步開展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我部聯合中科院完成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併發布成果,全面系統掌握近5年全國以及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生態狀況及變化情況,有序推進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為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加大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力度。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人為活動雙月度遙感監測,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加大秦嶺、荒漠化地區生態監督,建立“監控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上報銷號”常態化監管工作機制,實現生態破壞問題閉環管理,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重要生態空間的趨勢。

  四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修訂建設指標和管理規程,新遴選命名了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推動創建工作不斷提檔升級,同時,加強對已命名地區的日常監管,確保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品質與成效。

  五是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法規標準制度建設。積極配合人大法工委開展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工作,推動《國家公園法》等制修訂,印發《自然保護地 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線索處理處置工作機制(試行)》,發佈生態狀況評估和成效評估相關標準規範,進一步推動監管工作規範化、制度化。

  另外,就在上周,5月20日至21日,我部召開了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會議全面總結了機構改革5年來生態保護監管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深入分析了當前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明確了新時期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的方法與路徑,部署了重點任務。

  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力度,築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生態根基。

  謝謝大家!

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本月發佈會提問環節分為主題問答和熱點問答兩個環節。其中,主題問答環節由張玉軍司長回答大家關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監管等問題;熱點問答環節由我回答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作為COP15主席國,我國宣佈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基金的首批項目將於COP16之前落地,我想問一下目前基金的啟動準備工作進展如何?首批項目的選擇標準和流程是什麼?如何調動更多的力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的投入?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中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主席國,成功引領達成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這一里程碑意義的成果文件。同時,為了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程,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10月正式宣佈,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援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籌備,就在昨天上午,生態環境部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多邊信託基金辦公室在北京簽署了有關合作協議,標誌著基金的正式啟動。應該説基金的設立和正式啟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具有全球性的廣泛影響。生物多樣性關係到所有人的福祉,而生物多樣性喪失是人類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就像在昨天簽字儀式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女士發言説到,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數以千計的物種正面臨生存威脅,森林正在減少,珊瑚礁正在消亡,這些使人類處於真正的危險當中。希望昆明基金的設立,就像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下一顆石子,能夠引起陣陣漣漪,帶來全球各方對生物多樣性事業更大的關注和更多的資金支援。對此,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昨天在視頻致辭當中也表示,昆明基金將有望成為推動各國、企業及機構投資生物多樣性的催化劑,使全球經濟更加可持續、公平、公正並具有韌性。

  二是體現中國政府的責任擔當。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但我們仍然以最大決心和最積極的態度兌現承諾,在克服自身發展困難的同時,力所能及的出資設立昆明基金並正式啟動運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彰顯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言必行,行必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

  三是具有突出的實踐引領作用。今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 你我共參與”。昆明基金的啟動正是引領各國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範例。昆明基金將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化運作,以無償援助為主的方式,為發展中國家落實“昆蒙框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支援。昆明基金的執行將為“昆蒙框架”長期目標以及行動目標的達成,特別是全球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及其數字序列資訊的惠益分享、外來入侵防控等關鍵性成果的實現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基金將按照國際規則運營和管理,力爭首批項目在COP16前落地見效。我們將儘快完善並公開申報審批流程,確保基金在國際規則下公開、透明、高效利用。

  在此我們也歡迎更多國家、機構和組織為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捐資,也歡迎各發展中國家提出項目需求,共同努力實現“昆蒙框架”目標。

  央視網記者:《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強化統一監管。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以及監管者的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態破壞事件。請問生態環境部具體如何落實?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什麼?目前的進展和成效如何?謝謝。

  張玉軍: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生態環境部切實履行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職責,堅持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統一”,初步建立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體系。形成了“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機制,針對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生態環境成效評估。充分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公開曝光109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典型案例。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共發現並查處5000多個生態破壞重點問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已達99.1%,實現了人為干擾數量和面積明顯“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不斷提升主動發現人為破壞活動的遙感監測能力。

  為進一步明確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工作的思路,就在上周,我們召開了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首先是對重點領域開展外部監管的制度性安排。近年來,祁連山、秦嶺等生態破壞問題的産生,凸顯對生態這一重要領域實行外部監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生態環境部門是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履行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外部監管職能,監督自然資源的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履行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是否到位。其次,生態監管是對自然資源公益屬性的監管。自然資源既有經濟屬性又有生態公益屬性。生態環境部門是代表生態公益屬性的監管,側重於監管自然生態的服務功能,評估在區域尺度是否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再有,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從方式方法上是問題導向性的監管。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主要是瞄準問題。無論是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評估,還是督察執法,目的都是為了發現問題,推動整改,舉一反三,形成長效機制。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突出問題導向,圍繞發現問題、交辦整改、監督執法、督察問責這條主線開展工作。最開始從發現問題入手,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監測和針對性評估,既要用好常規生態監測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現代化遙感監測手段,不斷提高監測主動發現問題能力。接著是推動問題交辦整改,不僅要建立生態環境部門內部工作協同機制,還要加強與部門,以及與地方的協同聯動,確保問題有效交辦並推動整改到位。最後是強化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進一步強化“綠盾”行動,嚴肅查處生態破壞行為並嚴格問責,不斷夯實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根基。

  光明日報記者:今年初,生態環境部發佈並向《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提交了《中國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請問這一計劃有什麼亮點?在哪些方面與“昆蒙框架”的長期目標和行動目標是一致的?生態環境部後續將如何推進該計劃的落地實施?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是締約方履約的核心工具,在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的統籌領導下,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協力做好戰略行動計劃的更新修訂,中國是“昆蒙框架”通過後第一個完成戰略行動計劃更新的發展中國家,為“昆蒙框架”在國家層面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全球樣板,進一步彰顯了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的擔當與作為。

  這次更新修訂,是以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對標美麗中國建設,全面銜接“昆蒙框架”目標,提出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2030年目標和2035年目標,並且圍繞四個優先領域部署了27個優先行動和75個優先項目。首次設置了優先行動目標,增加了量化指標,明確了中國對“昆蒙框架”所有行動目標的貢獻,包括備受關注的保護地、生態系統恢復等目標。

  新版的戰略行動計劃從結構到內容,從目標到任務都進行了優化和調整。首次將宣傳教育、企業參與、全民行動等納入了主流化行動領域,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行動體系。同時,將生物多樣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目標和手段,以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高品質發展。

  另外,將執法監督、投融資等列為優先行動,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能力。還有就是突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等中國特色的實踐舉措,為全球貢獻了生物多樣性治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還將會同相關部門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4-2030年)》,全面推動戰略行動計劃的落地實施,為遏制並且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青年報記者:去年12月生態環境部推動建立秦嶺地區跨區域的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想請問生態環境部建立秦嶺機制是出於怎樣的考慮?下一步將會開展哪些工作,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秦嶺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秦嶺生態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從現實來看。近年來,秦嶺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違規開發等生態破壞問題時有發生。從整體來看,秦嶺主體在陜西,但在地理範圍上涉及了河南、湖北等6省1市,依據地理單元開展整體保護十分必要。比如,大家熟知的丹江口水庫,位於秦嶺的湖北、河南交界處,但實際上水庫70%的水量,來自於秦嶺陜西段的漢江和丹江,因此只有多省協同保護才能確保秦嶺的生態涵養功能,實現“一庫凈水永續北送”。

  基於以上考慮,去年12月,我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在西安召開首屆輪值聯席會議,指導陜西等7省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建立“秦嶺機制”的目的是在加強數據共用、共商共治、聯合調查、科技支撐、合力宣傳等方面實施區域聯動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共同下好秦嶺生態保護“一盤棋”。

  “秦嶺機制”建立以來,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印發2024年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明確各省任務要求和聯合行動。二是初步完成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掌握秦嶺生態家底。三是組織開展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實現秦嶺地區衛星遙感監測全覆蓋,下發兩批疑似問題並組織各省開展現場核實,對生態破壞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秦嶺機制”,指導地方聯合編制秦嶺生態保護規劃;定期開展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體系,推動數據共用;每兩個月向6省1市推送衛星遙感發現的疑似生態破壞問題線索,組織6省1市聯合開展實地核實和督察行動,督促問題整改;充分發揮“1+7”統籌協調機製作用,推動7省市加強合作,助力秦嶺生態保護邁上新臺階。

  同時,我們還將借鑒“秦嶺機制”經驗,在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的重點區域,例如晉陜大峽谷、洞庭湖鄱陽湖、赤水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區域,逐步探索建立生態保護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生態整體性保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注意到,截至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涌現了一批優秀案例,能否介紹一下這些案例背後的經驗?圍繞各地開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生態環境部將提供哪些支援舉措?謝謝。

  張玉軍:感謝您的提問。

  近年來,我們及時總結各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開展了系列宣傳推廣工作。在今年的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我部組織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的遴選工作,收集到19個具有先進性、創新性的優秀案例。

  在這些案例中,從物種保護來看,通過採取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體系,強化監督監管,壓實各方責任,加強科學研究,鼓勵公眾參與等方面的措施,對實現生物資源有效保護的作用十分明顯。比如,海南特有的長臂猿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隻,增長到2022年底的六群37隻。遼河口的丹頂鶴越冬種群由2014年的5隻增加到2023年的114隻,是歷史最高記錄。同樣是在遼河口,黑嘴鷗的繁殖種群由1992年的1200隻,增加到2023年的11357隻,成為瀕危物種保護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方面,加強遺傳資源保種選育,規範所在環境與生産種植管理,因地制宜挖掘生態潛能等系列措施,可有力推進生態産品價值的實現。比如,貴州鎮寧縣積極探索蜂糖李的種植規律,協同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的保護與利用。目前,鎮寧縣蜂糖李的種植面積已達到22萬畝,産值約30億元,帶動1.5萬戶6.2萬人實現戶均純收入增加6.7萬元。

  還有像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14團,通過“以漁抑鹼”“以漁改水”的方式養殖羅非魚、石斑魚等等,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在智慧化監測監管方面,建立數字監管系統,合理設置監測網路與監測樣方,研發物種自動識別系統等系列措施,可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評估的水準。比如,在浙江麗水,建立了生物多樣性數字監管系統,自動生成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數和監測報告。在江蘇,建成了全國首個高速公路生物多樣性鳥類觀測站,4個月累計觀測到鳥類約68萬隻·次。內蒙古率先構建覆蓋全區所有生態系統的“一站多點”式生物多樣性監測網路體系。新技術對於生態監測技術水準的提升有著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實現了由傳統人為觀測向技術捕捉的轉變,可以自動識別動物的數量、種類,對改進我們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幫助。

  這些案例正在我部政務新媒體陸續發佈當中,也請各位媒體朋友幫助關注轉發。

  下一步,我部將聯合相關部門完善生物多樣性科普、宣傳和教育的形式,拓展公眾參與的方式和渠道,繼續指導各地凝煉總結優秀案例,探索生物多樣性優勢向産業優勢高品質轉化的路徑和模式,同時也將利用好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等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宣傳,講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

  裴曉菲:下面進入熱點問答環節。

  封面新聞記者: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于近日啟動,我們發現這一批督察對象都位於長江流域,這是出於一種怎樣的考慮?此次督察有哪些創新?目前進展如何?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先後4次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題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多次赴沿江省(市)考察調研,明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特別是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品質的生態環境,要求在高水準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8年多來,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2023年,長江流域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95.6%,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幹流水質連續4年全線保持Ⅱ類。目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取得的成效還不穩固,客觀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繼續努力加以解決。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我們在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統籌開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將其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作為促進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的有力支撐,作為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的生動實踐,作為堅持系統觀念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重大創新,通過督察,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取得新進展。

  督察中,我們既關注長江經濟帶流域性整體性問題,如政策銜接、區域協調、機制建設,也關注一些共性問題,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生態破壞、農業面源污染、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尤其是建築垃圾違規處置、“三磷”(即磷礦、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污染等,同時考慮各省市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稟賦、生態安全定位等省域差異,找準各省市突出問題。從督察理念上看,更加注重流域省域協同治理;從方式方法上看,更加注重從宏觀中觀層面發現問題;從重點領域上看,更加注重推進解決全流域系統性普遍性問題。

  目前,7個督察組已全面進入下沉階段,各督察組積極受理轉辦群眾信訪舉報,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查實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公開曝光兩批典型案例,有力夯實了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廣大媒體朋友一如既往關心支援督察工作,多篇督察相關報道在全社會引起廣泛反響,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謝,後續我們將繼續做好資訊公開,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繼續關注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生態環境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召開綠色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工作座談會,研究部署有關工作,請問生態環境部在推進綠色金融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援環境品質改善、生態保護修復、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綠色金融産品種類很多,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碳金融産品等。

  生態環境部會同金融管理部門,著力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支撐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一是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標準。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援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支援地方發展綠色低碳産業。聯合有關部門開展綠色金融標準研究和制修訂工作,印發《綠色低碳轉型産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等。實施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和環保信用評價,強化企業環保責任,助力公眾監督企業環境行為。

  二是穩步推進環境權益交易。建設運作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截至今年4月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262.03億元,累計成交量4.57億噸。在28個省份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累計成交額超過300億元。

  三是初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建成生態環保金融支援項目儲備庫,截至今年3月底,指導330個項目入庫並向金融機構推送,獲得金融機構授信金額約2100億元,發放貸款約640億元。配合人民銀行設立碳減排支援工具,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在23個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截至2023年底,授信總額4553.84億元。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強與金融部門合作,推動健全環境要素市場和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完善有利於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制度,研究建立金融服務美麗中國建設項目聯合推介機制,助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新華社記者:碳足跡是近年來國內外的一個熱詞,碳足跡的有效管理可以助推“雙碳”目標實現,請問生態環境部在碳足跡管理方面有哪些考慮和安排?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産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石油、煤炭等含碳資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跡就越大,反之,碳足跡就小。産品碳足跡是碳足跡中應用最廣的概念,是指産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從原材料的生産、運輸、分銷、使用到廢棄等流程所産生的碳排放量總和,是衡量生産企業和産品綠色低碳水準的重要指標。例如,塑膠袋的生産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使用塑膠袋會增加碳足跡;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能進行加熱,不需要使用傳統能源,能夠減少碳排放,使用太陽能熱水器能夠減少碳足跡。

  為加強碳足跡的管理,生態環境部編制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擬於近期會同其他部委聯合印發,從産品碳足跡著手,完善國內規則、促進國際銜接,建立統一規範的碳足跡管理體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考慮和安排:

  一是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從標準、因子、制度規則等基礎性工作著手,推動發佈産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和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立完善産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以及標識認證、分級管理、資訊披露等制度。

  二是構建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強化政策協同,加大金融支援力度,豐富拓展推廣産品碳足跡應用場景,鼓勵地方試點和政策創新,推動重點行業企業先行先試,形成推廣産品碳足跡合力和共建、共擔、共用工作格局。

  三是推動産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跟蹤研判國際涉碳貿易政策和産品碳足跡相關規則發展趨勢,推動産品碳足跡規則國際對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産品碳足跡規則交流互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加強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是提升産品碳足跡能力建設水準。加強産品碳足跡核算能力建設,規範專業服務,培育專業化人才隊伍和機構,強化數據品質、數據安全管理以及智慧財産權保護。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加快研究發佈電力、煤炭、燃油等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和碳足跡因子,為下游産品全生命週期碳足跡核算工作提供堅實基礎,“全方位”“全鏈條”“全過程”推動碳足跡工作落細、落實、落地。

  海報新聞記者:去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請問目前這項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還有哪些安排?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印發以來,生態環境部全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實。一是會同44個部門研究提出細化落實舉措,形成任務清單、政策措施清單、責任分工清單。目前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推進分領域行動體系,形成以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為總抓手,以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行動以及科技、綠色金融為支撐的“1+N”實施體系。二是研究制訂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深化生態環境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責任落實。三是凝練重大科技需求,加強科研與高端智庫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各地的參與、支援和行動。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正在結合實際研究制訂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相關配套文件。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重慶、甘肅、寧夏等10個省份已印發實施,3個省份已由地方黨委、政府審議通過。各地積極開展美麗中國生動實踐,如浙江省開展“美麗浙江十大樣板地”活動;福建省提出打造“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的五美體系,美麗中國“廈門實踐”經驗獲全國推廣。

  下一步,我們將與各部門積極配合,指導地方從實際出發,強化《意見》的落實和示範行動,也希望社會各界行動起來,共同推動把美麗中國建設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