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6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答問實錄

2024-06-24

2024-06-24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6月24日,生態環境部舉行6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天威出席發佈會,介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介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有關情況

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天威

  李天威:新聞媒體界的各位新老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跟大家溝通交流,也借此機會代表生態環境部應急辦,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環境應急工作的關心支援!
  下面我簡要通報一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情況,然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嚴密防控環境風險,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等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完善分級負責、屬地為主、部門協同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及時妥善科學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做好環境應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生態環境部堅決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進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得到妥善處置。近十年來,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由每年大概700起左右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幾年都是200起左右,其中重大級別事件每年大概2起左右,較大級別事件每年10起左右。一批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比如説2019年江蘇鹽城響水爆炸事件,2020年黑龍江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故,2022年貴州盤州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洗油泄漏事故等次生的突發環境事件,影響範圍廣,處置難度大,公眾關注度高。經過部工作組協調指導,相關地方全力應對,這些重大敏感事件均得到妥善處理。
  二是環境應急準備不斷強化。按照“以空間換時間”的理念思路,將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作為戰略性、基礎性、兜底性的重大舉措,加快推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環境應急準備體系。截至目前,全國已完成2365條重點河流“一河一策一圖”。摸清了20余萬處環境應急空間和設施點位,總體上形成了全國重點河流環境應急準備“一張圖”。
  同時,我們探索開展化工園區“一園一策一圖”試點,指導第一批17個試點園區按照污水“一級防控不出廠區,二級防控不進內河,三級防控不出園區”的總體思路,開展化工園區三級防控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環境應急物資資訊庫建設,指導浙江省開展環境應急物資儲備調用智慧化管理試點工作。
  三是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取得實效。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時段,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連續三年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排查整治,2022-2023年,全國共排查整治風險隱患22.95萬餘項。針對歲末年初、全國兩會、法定節假日等特殊敏感時期,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專項工作方案,開展應急值守抽查檢查,指導督促地方強化環境風險防控。結合往年汛期突發環境事件多發的特點,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汛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導地方加強汛期環境風險的研判和重點領域環境隱患排查,切實保障水環境安全和群眾飲水安全。
  四是環境應急基礎能力不斷提升。組建生態環境部環境應急研究所,打造環境應急“國家隊”,研發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技術工具包。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資訊報告的要求,建立健全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報告三項制度。上線運作資訊報告直報系統,不斷提高資訊報告品質和時效性。制定印發《關於加強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應急保障、應急準備、響應時效三個環節10項任務。大力推動基層環境應急能力,強化環境應急演練,2023年,全國省、市兩級開展環境應急演練共536次,20多個省份組織開展了“一河一策一圖”專題應急演練,持續開展分級分類的環境應急培訓,有效提升各級環境應急工作人員的業務水準。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突發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嚴密防控環境風險,持續強化應急準備,不斷夯實應急能力基礎,及時妥善科學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加快推進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環境安全保障。
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本月發佈會提問依舊分為主題答問和熱點答問兩個環節。其中,主題答問環節由李天威主任回答大家關心的突發環境事件應對等問題;熱點答問環節由我回答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
  首先進入主題答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南方週末記者:近期多個省市發佈公告稱,環保投訴熱線“12369”正式停用。“12369”見證了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的歷程,多年來“12369”發揮了哪些作用?目前生態環境部門還有哪些渠道接收群眾生態環境舉報? 
  李天威:好東西不需要你刻意去記,自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001年開通“12369”環保舉報熱線,是生態環境保護“為民辦事、為民解憂、為民紓困”的里程碑,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窗口,是生態環境保護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溝通互助的“連心線”。熱線運作24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抽查—督辦—預警”的組合監管機制,在“辦快、辦實、辦好”上下功夫,切實做到了有報必接、有案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根據不完全統計,“12369”熱線開通以來,我們累計登記受理投訴舉報670余萬件,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污染問題。例如餐飲油煙、惡臭異味、噪聲這些困擾群眾的環境問題。督辦預警3000多件群眾反映強烈、久拖不決的集中重復舉報案件,及時化解了一批社會環境風險隱患。
  同時我們全力做好高考中考、“兩會”、重要節假日、重大賽事期間的環境保障,對舉報件盯辦、快辦,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今年高考期間,我們一共接到176件影響高考的緊急舉報,特別是噪聲、惡臭這些舉報,我們都是實時督辦,屬地生態環境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妥善解決問題。
  此外,多年來我們深挖“12369”熱線數據“金礦”,為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執法監管專項行動、大氣監督幫扶等重點工作,累計提供了55萬多條精準問題線索,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雖然“12369”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集眾人之智、成眾人之事的傳承還仍在延續,目前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成為群眾和生態環境部門溝通的新的“連心橋”。
  在生態環境部的官網上,可以看到生態環境網路投訴舉報欄目,還有生態環境微信投訴舉報的連結,微信投訴舉報還有一個二維碼。2023年微信網路舉報已經達到了25萬件,今年上半年同比上升8%,成為涉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的重要渠道。微信網路舉報有三個優勢:第一,更便捷。群眾可以隨時隨地舉報,不用受信函郵寄、工作時間的限制。第二,更精準。群眾在舉報的時候可以將定位、照片、問題線索直接上傳到平臺,內容更具體、資訊也更具體。第三,更高效。舉報平臺全國通用,對舉報投訴的受理“一網登記、一網轉辦、一網處理、一網回復”,極大地提高了效率,交辦的效率,辦結的效率。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和“浦江經驗”,充分發揮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平臺作用,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急、所盼、所想,推動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環境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環境權益,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紅星新聞記者:請問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有哪些特徵,趨勢上有哪些變化?
  李天威:近年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從數量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是仍然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突發環境事件時空分佈不確定性非常強,誘因複雜,涉及的污染物種類多,環境影響大,敏感程度高,防範處置的難度比較大。我想從五個方面來回應一下您的問題。
  一是從事件的數量來看。自2013年以來,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由每年大概700余起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兩三年都在每年200起左右,其中重大事件每年2起左右,較大事件每年10起左右。突發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所有的省份都發生過突發環境事件,基於化工企業的産業佈局,中東部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相對較多。
  二是從事件的起因來看。生産安全和交通運輸事故是突發環境事件的主要誘因,化工企業泄漏、火災爆炸、尾礦庫泄漏、危險化學品運輸事故等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比例佔到了80%以上,違法排污等造成的不到10%。同時,自然災害、歷史遺留問題等也能次生突發環境事件。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影響越來越突出,而且通常跟其他的因素耦合疊加,給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防範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三是從污染類型來看。根據近十年的調度情況,大概四分之三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約一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大氣污染。部分環境事件造成了水、大氣、土壤多介質的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涉及的污染物種類也是複雜多樣的,有重金屬、苯係物、石油類這些較為常見的物質。同時,近年來也出現了二氯甲烷等一些新污染物,以及甲苯二異氰酸酯等這些少見的化學品。
  四是從處置的難度來看。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往往污染範圍廣、擴展速度快,污染物一旦進入河道,經常面臨地勢險峻、水文條件複雜等因素的影響,處置起來非常困難,而且容易威脅沿線水源地,環境和社會影響比較大。有的突發環境事件污染範圍非常廣,如2020年黑龍江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造成了340多公里河道污染;有的處置時間很長,如2022年貴州盤州洗油泄漏事件應急處置時間長達5個多月;有的環境影響很大,如2022年江西宜春錦江鉈污染事件造成3個水源地4家水廠取供水受到影響。
  五是從敏感程度來看。突發環境事件往往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敏感度、社會關注度都非常高,一旦事件造成水源地污染或者是有毒有害氣體泄漏,就可能對周邊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産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也會造成較大的社會問題,容不得我們半點疏忽。
  封面新聞:當前我國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情況如何,防範突發環境事件的重點和難點在哪些方面?
  李天威:這個問題跟前一個問題是有關聯的。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的壓力總體上沒有根本緩解,突發環境事件仍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總體來看重點和難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結構性、佈局性的環境風險長期存在。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危化品交通運輸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全國有7000多座尾礦庫,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了16.5萬公里,每天通過道路運輸的危險物品近300萬噸,全國現有化學物質約4.5萬餘種,每年還要新增上千種,這些化學物質在生産加工、使用消費、廢棄處置等各環節、全流程都有可能進入環境。有什麼樣的佈局,就會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會有多大的環境安全壓力。這種結構性、佈局性的風險長期存在,並處於高位運作,對環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壓力。
  第二,突發環境事件的誘因複雜、量大面廣。剛才也説到,突發環境事件多是由各類事故災害次生的,化工企業火災爆炸等生産安全事故和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事故是主要的誘因,合計佔比超過80%。同時,極端天氣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也容易次生突發環境事件。加上跟污染物排放、歷史遺留問題等這些因素耦合疊加,風險防範和處置難度非常大。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包括我國在內,全球遭受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極端天氣和生産安全等這些因素耦合疊加,加大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例如2021年大家知道,高溫、乾旱和大暴雨的極端天氣在我國多地出現,在甘陜川誘發了多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在鄭州等其他地方也誘發了多起突發環境事件,像電池自燃、電解鋁廠爆炸、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泄漏等,可見極端天氣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第三,新問題、新挑戰交織顯現。除了石油類、重金屬這些常見的污染物以外,二氯甲烷等新污染物,以及剛才提到的甲苯二異氰酸酯等相對少見的污染物在近年來突發環境應對中屢有出現。應急監測和處置都面臨新的考驗。同時,隨著公眾對美好生態環境需求不斷提高,資訊傳播方式的飛速變化,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也迎來了新挑戰。
  應該説突發環境事件既有各類突發事件的共性——突發性,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發展態勢都有不確定性,同時又有環境屬性這些特殊性,如果説難,我覺得就有三難:
  第一難,誘因複雜,防範難。突發環境事件80%是由生産安全、交通運輸這些事故次生,而這些事故無處不在,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第二難,綜合性強,處置難。很多流域性的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往往涉及切斷源頭、攔截引流、水利調度、應急監測以及飲用水保障等多個環節。大氣污染事件可能還涉及到人員疏散等問題。特別是重大事故,處置往往面臨非常大的困難。例如黑龍江伊春鹿鳴礦業尾礦庫泄漏事件,都發生在極端天氣條件下,冰天雪地,零下三十幾度,現場人員羽絨服外面還得套著棉大衣,340多公里的河道,幾十個處置環節,幾十個處理點都要有人盯守,都要有人實時關注,處置起來很難,監測的力量也很難跟上。
  第三難,社會關注度高,應對難。突發環境事件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不能出任何紕漏,否則就會影響公眾健康,影響正常的生産生活,還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説應對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污染處置,還要綜合應對,有的事件看起來很小,但是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變成重大事件。
  因此,可以説突發環境事件應對有點像足球比賽守門員一樣,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是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生命線,我們始終秉持“時時處處事事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強化事前防範和應急準備,堅決守牢美麗中國建設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主要的措施,有三個方面:
  第一,要強化隱患排查。指導各地深入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的排查整治,緊盯“一廢一庫一重”等重點行業領域、水源地等環境敏感點,以及汛期等敏感時段,盡可能將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
  第二,強化環境應急準備。剛才也談到了突發環境事件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所以對於突發環境事件來説,我們必須要做未雨綢繆,而不能臨渴而掘井,渴了才挖井,來不及了,就必須要準備。“有備治人,無備治於人”,我們按照以空間換時間的總體思路,指導全國各地編制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方案,提前找好可以利用的空間設施,到突發環境事件的時候,就直接能派上用場。閘壩可以攔截,水庫可以調蓄,溝渠可以引流,多年的事件應對實踐都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這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應急措施。按照這個思路,目前我們又深化推進化工園區“一園一策一圖”環境應急準備措施,全國有600多個經過省級人民政府認定的化工園區,按照“一級不出廠區,二級不進內河,三級不出園區”的思路,推進環境應急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把這些高風險的園區管起來。
  同時,我們定期組織開展分層分級環境培訓,指導各地深化環境應急演練,配強配優環境應急隊伍,提升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能力。
  第三,強化協調聯動。2020年,我部與水利部聯合發文,指導跨省流域上下游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共同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2022年,我們與應急管理部簽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協議,明確資訊共用,處置聯動八個方面的合作內容,切實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防範。
  在此基礎上,我們指導全國各級生態部門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資訊通報、責任共用、會商預警等一系列工作機制,確保自然災害以及生産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等這些事件發生後,能夠第一時間通報資訊,共同採取有效措施,妥善應對。
  中新社記者:請問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有哪些舉措和成效,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李天威: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持續加強,應急準備切實強化,應急基礎能力不斷提升,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得到妥善處置。但是在多年的環境應急實踐工作中,也暴露出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應急能力的短板,環境應急能力亟待提升。
  突發環境事件具有很強的突發性、不確定性。發現得越早,介入得越早,處置得越早,事件造成的不利影響可能就越小。基層生態環境部門是環境應急的最前哨,應急能力的高低、大小直接關係到能否在第一時間控制事態、能否最大限度地減少危害。地方第一時間把環境應急最基礎的活幹好了,後續的應急處置就主動多了。基層不強,我們就永遠放心不下。雖然這些年基層環境應急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仍然還有很多問題。
  一是基層隊伍不健全。全國不少市縣沒有設立專職環境應急機構,地方環境應急人員變動頻繁。我們前一陣子做過一次調查,約50%的基層環境應急人員從事應急工作不到兩年,約66%的人員沒有參加過任何現場的應急處置。
  二是應急機制不完善。有的地方沒有按照要求編制應急預案,環境應急機制不完善,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往往手忙腳亂。有的地方應急預案的編制品質比較差,缺乏實用性、可操作性。基層生態環境部門還存在應急監測機制不順暢、監測保障不及時等問題。
  三是應急處置能力不足。環境應急物資準備不充分,一些環境敏感目標較多的地區環境應急物資儲備不足,有的重點水源地上游縣連一般性物資儲備都沒有。同時,部分地區應急監測設備落後,人員業務水準不高,中西部有不少縣裏沒有應急監測能力,應急監測測不了、出數慢、測不準,是基層事件應對的突出問題。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著力提升環境應急能力,力爭在應急保障能力、應急準備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切實強化應急保障。去年底,我們印發了《關於加強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第一條就是切實強化應急保障,逐步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機制,按照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省級統籌、市級落實、縣級協同的工作原則,明確承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的機構及人員,落實工作責任;同時,我們還要強化應急隊伍建設。生態環境部有三支常備的環境應急隊伍。此時此刻,已經有兩支隊伍在兩個地方現場應急。我們要求,省級生態環境部門至少建立兩支綜合應急隊伍,確保能夠同時應對兩起突發環境事件。市級應急隊伍要隨時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推動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統籌組織開展本地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工作,探索完善駐市監測機構與市級生態環境部門應急監測協同配合機制,形成應急監測合力;推動各地積極組織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和業務培訓,實現培訓和實戰相結合、培訓和演練相結合,全方位提升應急人員的業務能力。
  二是持續加強應急準備。聚焦重點流域,編制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目前已經編制完成2365條,“十四五”將實現重點河流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全覆蓋。聚焦重點化工園區,開展“一園一策一圖”的試點工作。第一批17個試點園區,要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動建立完善化工園區突發水污染事件三級防控體系建設。聚焦上下游、跨區域間水污染事件,建立健全應急聯動機制。目前全國上下游相鄰省間共簽訂聯防聯控協議50份,相鄰市縣間簽訂880余份,已實現省級上下游聯防聯控協議全覆蓋、跨省流域的市縣間聯防聯控機制基本全覆蓋。切實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初步建成國家環境應急物資資訊庫,收錄7600多個環境應急物資庫和12.6萬餘條資源資訊,穩步推進政府儲備、企業代儲、第三方服務支援、企業生産保障的多層次多元化環境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三是著力提升處置水準。組織地方制修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手冊,明確應急處置工作要求,規範工作流程。針對重金屬、石油類、苯係物、酚類等突發水污染事件常見污染物,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應急處置技術工具包,包括3大類通用應急處置技術、25種典型污染物的處置方式、3類應急處置工程設施和5種典型場景應急處置要點,幫扶指導地方開展突發環境應急處置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重大敏感的突發環境事件,生態環境部都會第一時間派工作組到現場。環境應急的主體責任在地方,但是生態環境部基於保障環境安全的要求,也會積極協助地方、指導地方開展事件的處置工作。
  海報新聞記者:有關部門預測今年汛期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區域性和階段性的洪澇災害明顯,生態環境部對做好汛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以及應對工作有哪些具體的安排和部署?
  李天威:此時此刻,我們生態環境部已經有2個工作組在現場指導處置突發環境事件,都與強降雨有關。今年入汛以來,部分流域連續出現極端降雨,引發了洪澇和地質災害。極端天氣對於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和壓力。比如2020年7月,受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影響,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境內的中石化輸油管道發生泄漏,造成跨貴州、重慶兩省(市)的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因此,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汛期環境安全工作,今年專門印發《關於加強2024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汛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兩個文件,對汛期環境監管和突發環境事件應對作出安排部署。
  一是加強各類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明確要求各地參考國控斷面歷年汛期水質數據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情況,確定本行政區域汛期重點關注斷面和飲用水水源,識別斷面匯水範圍內影響水質以及飲水安全的主要污染源,聚焦重點區域、行業、企業,加強重點時段、重點環節監管,深入排查垃圾、秸稈、污泥、畜禽糞污等城鄉面源污染防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運作、入河排污口和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以及“一廢一庫一重”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問題清單,強化問題整改。
  二是做好汛期風險的科學研判。要求各地要發揮河(湖)長製作用,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建立健全資訊通報、預警會商、聯合巡查等工作機制。對重點關注斷面及飲用水水源開展加密監測,對汛期污染強度高值斷面和存在風險隱患的飲用水水源及時預警,對水質出現異常波動的,迅速採取有效處置措施。堅決依法查處各類借汛期違法違規排污行為,並向社會公開。要求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要強化流域統一監管,發揮&&抓總、協同推動作用,針對汛期污染問題突出的地區開展督導幫扶,指導推動解決問題。
  三是嚴格落實應急值守和資訊報送制度。“打早打小打了”是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關鍵,今年,再次強調要做好汛期值班值守各項工作。近日,生態環境部對加強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資訊報告工作進行部署,進一步明確1小時報告、現場直報、並行報告等三項資訊報告制度,做到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即知速報、該報快報和應報盡報。
  四是及時妥善科學處置汛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要迅速啟動應急響應,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處置。目前,生態環境部常備三支環境應急隊伍,以部應急辦為主體,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以及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區域督察局等單位共同參與,對重大敏感突發環境事件,趕赴現場指導應急處置。
  五是要求各方切實承擔起責任。重點是企業單位落實主體責任,針對極端天氣等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完善隱患排查工作制度,建立臺賬並及時整改。政府部門落實監管責任,制定風險防控工作方案,組織專家開展幫扶,提升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也請社會各界積極舉報隱患線索,共同維護汛期生態環境安全。
  裴曉菲:下面進入熱點問答環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請問生態環境部圍繞新質生産力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裴曉菲: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徵,有助於推動污染物和碳排放大幅下降,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品質。近期,生態環境部正著力構建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産力的“1+N”政策體系,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
  “1”是指研究制定以高水準保護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政策文件,提出更好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培育綠色生産力的思路和政策舉措。
  “N”是指制定相關領域的細化舉措。我們即將出臺《加快推動排放標準制修訂工作方案(2024—2027)》《規範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環境監管工作方案》《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實施方案》4份文件。其中,《加快推動排放標準制修訂工作方案(2024—2027)》,計劃今明兩年,分別修訂18項和23項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比如大家比較關注的石油煉製、石油化學、合成樹脂三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修改單近期已經發佈,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築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等都在修訂之中。總體考慮是用4年時間,實現重點排放標準全面更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規範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環境監管工作方案》是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國務院《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具體行動,對完善政策標準、強化環境監管、規範廢棄設備及消費品回收利用處理工作作出部署,今年下半年,將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違法拆解廢棄設備及消費品污染環境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拆解污染環境行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針對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方案制定、實施應用、調整更新、數字化建設、跟蹤評估、監督管理等6個重點環節,提出具體管理要求,全面規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責任分工,全面推動《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落地應用。
  下一步,我們還將研究制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3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出臺生態環境部門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聯合相關部門制定綠色金融支援美麗中國建設的政策文件,為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澎湃新聞記者:剛剛您簡要介紹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的有關情況,請問它與此前印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是什麼關係?文件規定了哪些主要內容?下一步還有哪些具體舉措?
  裴曉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生態環境源頭預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科學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提供了行動指南。近期生態環境部將制定出臺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管理暫行規定》,主要是完善制度全鏈條管理,回應地方落實《意見》中的核心關切,重點細化實施應用、調整更新和數字化建設等方面要求。
  在實施應用方面,從政策制定、環境準入、環境管理三個領域,細化了應用主體、應用方向和應用路徑,明確了政策制定、規劃編制要銜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園區招商引資要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政策協同,支撐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維護生態安全、執法監管等重點工作。
  在調整更新方面,明確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更新情形、要求和程式,特別是對更新程式進行分類規範,對於依法依規開展的更新工作可不再論證,對於涉優先保護單元更新的,除依法依規情形外需由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科學論證。同時,按照國務院“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原則,明確了備案審查要求,重點關注材料完整性、內容規範性、技術合理性,細化了備案處理情形。
  在數字化建設方面,明確國家與省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平臺定位,細化成果查詢、統計分析、線索篩查、介面服務、成果備案、跟蹤評估等功能模組的開發要求,鼓勵開發資訊平臺的網頁端、移動端,依法依規向公眾提供查詢服務。同時,建立健全數據品質管理責任制,著力推動平臺智慧化水準提升。
  下一步,我部將加強對地方的培訓指導幫扶,推進《規定》落實,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為高品質發展“明底線、劃邊框”的作用,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發展戰略實施,科學指導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
  裴曉菲:感謝李天威主任,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