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1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出席發佈會,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情況,併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情況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
夏應顯: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出席本次新聞發佈會,向大家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支援、關心、幫助和宣傳。
從2008年起,我們每年編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2024年,我們繼續編制《年度報告》。《年度報告》全面展示2023年以來各領域各部門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和重點工作的進展和成效,以數據和事實體現我國重信守諾、聚焦落實的理念,體現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負責任態度。《年度報告》主要包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減緩、適應氣候變化、全國碳市場建設、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以及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相關進展,並闡述了中方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的相關立場和主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我們推動産業和能源結構調整,採取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碳市場、增加森林碳匯、提高適應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能源和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碳市場建設不斷取得進展,碳排放統計核算等基礎能力持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新成效。
同時,我們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進程,是氣候領域的行動派和實干家,發揮了穩定器、推動者的作用。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幫助最不發達國家、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等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就是我們説的COP29,很快就要召開,我們呼籲各方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目標、原則與安排,發出多邊進程不可逆轉、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的積極信號,為應對氣候危機的全球努力帶來更多的確定性。中方願意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原則,推動COP29取得積極成果。
答記者問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舉手提問。
澎湃新聞: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進展?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未來還將在哪些領域開展南南合作?
夏應顯:長期以來,中國持續通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援。截至目前,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開展減緩和適應項目、舉辦交流研討班這些方式,幫助提升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當前,正著重推動以下工作。一是支援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每年圍繞減緩、適應、資金、談判等主題舉辦能力建設研討班,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業人才培養。截至目前,已累計舉辦300多期研討班,為120余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餘人次培訓名額。二是積極開展南南合作“非洲光帶”旗艦項目。黃潤秋部長在首屆非洲氣候峰會上啟動實施“非洲光帶”旗艦項目,將幫助5萬戶左右非洲地區無電貧困家庭解決用電照明問題,助力非洲綠色低碳發展。截至目前,我們已順利推動與5個非洲國家簽署“非洲光帶”合作文件,預計將幫助解決近3萬戶非洲無電家庭日常用電問題。三是積極實施早期預警項目。長期以來,早期預警一直是中方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重點方向。生態環境部與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共同簽署了《關於支援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的三方合作協議》並與巴基斯坦開展了首個落實三方協議的合作項目,本次巴庫大會上,我們將舉辦“加強早期預警,共築氣候適應的未來”高級別活動,並在活動中簽署巴基斯坦物資交付證書。
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發揮中國在光伏、新能源汽車、早期預警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物資援助、技術援助、交流研討、聯合研究等方式,開展務實合作項目,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幫助。
每日經濟新聞:即將舉行的COP29被許多媒體認為是一次氣候資金大會,將對全球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作出相應的安排,您認為如何解決氣候危機資金缺口的問題?如何動員發達國家撥款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夏應顯:氣候資金作為氣候國際進程中的焦點、熱點與難點,關乎南北國家互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信任,是多邊進程取得進展的關鍵。各方將於本次大會上完成制定全球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及相關安排。我們注意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資金目標涉及的出資方、資金來源、資金規模等問題上有不同看法。中方主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巴黎協定》的原則、規定和授權,確保不重新談判或改寫《巴黎協定》相關規定。發達國家應履行出資義務並繼續&&調動資金,鼓勵其他國家自願參與。
二是發達國家2025年以前要切實兌現已經承諾的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捐資1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援的目標,實現適應資金支援翻倍,2025年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資金規模。
三是資金來源明確必須以發達國家公共資金為主,通過公共資金向國際社會傳遞積極穩定的政策信號,進一步撬動和擴大多邊開發銀行融資和私營部門的投資。
需要進一步説明的是,在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出資是必答題,其他國家自願出資是選答題,私營部門融資是課外題。我們認為,首先要把必答題答好,在此基礎上通過多邊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私營部門把資金蛋糕做大。全球南方可以進一步促進南南合作、互助自強,作為資金目標之外的“錦上添花”。
財新週刊:根據COP28決定,各國要在2025年更新到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這也是《巴黎協定》全球盤點以後各方關注的焦點。中國對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落實進展如何,以及對更新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有哪些考慮?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
“國家自主貢獻”,也就是我們説的NDC,是《巴黎協定》確定的“自下而上”的核心履約機制安排,是《公約》各締約方根據自身情況來自主確定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的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基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將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最大降幅,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推動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中國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全面推動國家自主貢獻實施並取得積極成效。你問到的有關進展方面,這裡有一組數據,2023年,中國持續推動碳強度下降工作,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了17.9%,森林蓄積量達到了194.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億立方米,已經實現2030年目標。截至2024年7月底,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實現了我們所説的2030年的裝機容量目標,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國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我們將基於國情,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按照《巴黎協定》及去年通過的“阿聯酋共識”,于2025年適時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通報2035年的國家自主貢獻。
央視新聞:當前全球層面各方面複雜因素不斷疊加,給今年多邊進程帶來了不確定性,引發國際社會擔憂。中方為推動多邊進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成功做了哪些努力,取得哪些效果?
夏應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們一直以來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2024年,我們與巴庫氣候大會主席國亞塞拜然、聯合國、氣候公約秘書處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保持密切溝通交流,積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成功主辦第八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基礎四國部長級會議、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會議等多場氣候外交活動,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以堅定不移應對氣候變化的確定性對衝了全球範圍記憶體在的氣候政策走向多邊的不確定性,在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發揮了壓艙石和穩定器的作用。
上面説到的第八屆氣候行動部長級會議(MoCA)於今年7月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得到了去年迪拜大會主席國阿聯酋、今年巴庫大會主席國亞塞拜然、明年貝倫大會主席國巴西“三駕馬車”,也就是三個主席國的支援。我國領導人出席開幕式並做主旨講話,生態環境部黃潤秋部長擔任會議主席,來自阿聯酋、亞塞拜然、巴西、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美國等34個國家以及聯合國秘書長代表、氣候公約執行秘書等30名部級代表參加會議,出席會議部級代表數量為歷屆之最。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就聯合國氣候大會回顧及展望、生物多樣性與氣候統籌協同、減緩與低碳轉型、適應與氣候復原力、支援與實施手段、全球氣候行動與合作展望、能源低碳轉型與發展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議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努力增信釋疑、求同存異。會後發佈了主席總結文件,重申了各方堅持《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基本方向,為後續氣候談判捋清了關鍵問題,平衡反映了南北陣營關切,識別潛在的搭橋方案,為推動今年底巴庫氣候大會取得積極成果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作為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基礎四國”主席國,今年還召開了“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發表了聯合聲明,傳遞了發展中國家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公約》和《巴黎協定》、加強國際合作、反對單邊貿易措施的積極信號。我們將繼續與其他各方一道,對話溝通、相向而行、聚同化異,推動巴庫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封面新聞: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已經近一年時間,請問目前運作情況如何?下一步在完善自願碳市場建設方面,生態環境部還有哪些考慮?
夏應顯: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CCER市場)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後,我國推出的又一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自今年1月啟動以來,主要取得三方面的進展成效。一是構建基礎制度框架。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指導制定併發布相關配套制度文件,向市場主體提供全流程、全要素的規範指引。二是明確市場優先支援領域。我們首批發佈造林碳匯、並網光熱發電、並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之後我們組織編制煤礦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節能方法學,來支援甲烷利用、交通節能等領域發展,進一步擴大市場支援領域。三是完成基礎設施和機構建設。組織建設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並已經上線運作,2024年1月CCER市場啟動。6月,國家認監委批准一批審定核查機構。截至2024年10月,已經公示減排項目44個,按目前已經公示的項目計算,預計每年可産生核證自願減排量1137萬餘噸。
下一步,我部將持續完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一是強化制度設計。指導註冊登記機構與交易機構建立管理制度,加強機構內部管理。針對項目業主、審定核查機構等不同市場主體,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規範市場主體行為。二是擴大市場支援領域。常態化地開展方法學公開徵集和遴選評估。結合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實現進程和有關行業的發展進步,適時更新方法學的適用條件、減排量核算方法和額外性論證方式,動態管理整個進程,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健全數據品質監管機制。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常態化監督幫扶和執法檢查工作機制,提升數據品質監管的資訊化、智慧化水準,嚴管、嚴查、嚴懲自願減排項目和減排量弄虛作假行為。我們期待從以上三個方面完善自願碳市場建設。
央廣網: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請問當前強制碳市場啟動以來有哪些進展和成效,以及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對於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哪些計劃與工作重點?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您剛才説的強制碳市場,是我們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的一個制度創新,也是推動實現我國雙碳目標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目標的核心政策工具。強制碳市場是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我們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接近5億噸,成交額297億元,交易價格呈穩步上升的趨勢,目前在每噸100元這麼一個價位上下波動,市場運作總體平穩。今年以來,市場建設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和成效。
一是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在今年5月份,國務院頒布實施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這個《條例》出臺具有重大意義,是作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首部專門法規,為碳市場建設提供了上位法依據。《條例》與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額分配、註冊登記、交易結算這些算起來總共30多項規章制度和技術規範共同形成了我國碳市場多層級、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
二是持續加強數據品質管理。我們堅持將數據品質作為碳市場建設的“生命線”,不斷優化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實施關鍵參數的月度存證制度,開展“國家—省—市”這三級聯審,及早消滅數據品質隱患。目前,市場碳排放核算的規範性、準確性和時效性都得到大幅的優化,滿足了市場平穩運作需要,也為碳足跡管理等其他相關政策提供了關鍵的數據支撐。
三是有序開展了發電行業2023和2024年度配額發放與清繳。組織制定了《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也就是您剛才問題中提到的方案,印發關於做好配額分配及清繳相關工作的通知,組織各省市開展了2200多家發電企業的配額分配和清繳工作,確保市場的平穩有序運作。
四是做好擴大行業覆蓋範圍的基礎準備工作。為落實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關於全國碳市場擴圍的任務要求,我們組織編制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並徵求了各方的意見,印發實施了水泥、鋁冶煉行業等核算核查指南等4項技術規範,同時也正在推進抓緊編制鋼鐵行業的核算核查指南。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修訂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持續夯實數據品質,嚴厲打擊數據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積極推動將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納入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我們説的下一步擴圍的相關安排,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瞭望新聞週刊:今年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實施第三十週年,《巴黎協定》也將於明年迎來通過十週年。如何評價自加入《巴黎協定》以來,中國在履行協定、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的努力?這次氣候變化大會中方將有何立場和期待?
夏應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奠定了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和法律基礎,30年來發揮了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主渠道作用。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就2020年後全球氣候行動與合作作出安排,進一步強化了《公約》的實施,協定達成近十年,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批締約方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准《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中國與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緊密對話合作,在《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各個階段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也是引領者,立足自身實際,主動承擔與發展階段和國情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採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我們持續推動産業和能源結構調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前面我已經給大家報告了我們這方面的具體數據,來説明我們在過去十年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剛才説的兩個提前:森林蓄積量已實現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的目標,風和光電的總裝機容量也提前實現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這些數據扎紮實實説明瞭,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是一個實幹派,我們扎紮實實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正如您所説的,COP29是一次承前啟後的大會。中國代表團將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支援主席國亞塞拜然,推動其他締約方一道遵循《公約》和《巴黎協定》授權,推動本次大會達成積極平衡成果。一是希望本次大會堅持並落實《公約》和《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與安排,發出多邊進程不可逆轉、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的積極政治信號,為應對氣候危機的全球努力帶來更多確定性,持續促進全球綠色低碳、氣候韌性的轉型和創新。二是希望發達國家落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援的承諾,為2025年發展中國家提交國家自主貢獻營造南北互信的政治環境。發達國家承擔對發展中國家支援的出資義務,及早承諾一個遠高於1000億美元的具體目標數字是打開COP29成果的金鑰匙、總開關。三是希望各方維護多邊主義,推動最廣泛的國際合作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我們敦促有關國家摒棄單邊主義,解決推高氣候行動成本的、不合理的單邊措施等障礙,切實回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切,為2025年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打造公平公正的基礎。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協作才是唯一齣路。中方願與各方一道,為巴庫大會取得成功付諸努力,為全球氣候治理事業作出貢獻。
海報新聞:今年,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其中分階段明確了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請問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都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如何繼續推動落實?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
前面説的碳市場擴圍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設,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另外一項工作任務要求。為落實這方面的工作任務,我們在今年5月聯合14個部門印發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這個實施方案編繪了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重點明確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和碳足跡因子數據庫這“兩大基石”,分別來解決産品碳足跡“怎麼算”和“算得出”的問題;探索構建碳標識認證、産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和資訊披露“三項制度”,來實現碳足跡“算得準”、促進産品碳足跡“往下減”和實現碳足跡資訊“受監督”的目標。為推動《實施方案》工作落實,幫助外貿企業有效應對國際涉碳貿易壁壘,立足破解碳足跡管理中的難點,我們主要開展了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我部組織編制《溫室氣體 産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國家標準並已于近期發佈實施,要求和指南作為我國産品碳足跡核算“母標準”或者稱之為“標準的標準”,來指導具體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組織相關單位編制電力等基礎能源和動力電池、光伏等重點外貿産品的碳足跡核算標準並儘快發佈。
二是結合相關工作需要,今年4月發佈了2021年全國電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同時從煤電油氣等基礎能源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通用因子著手,加快推進産品碳足跡因子的研究工作。
三是配合市場監管部門開展産品碳足跡標識的認證試點,同時也鼓勵地方先行先試。
四是加強産品碳足跡的國際交流,跟蹤研判國際涉碳貿易政策和産品碳足跡規則的發展趨勢,並積極應對。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落實《實施方案》的任務要求,持續建設“兩大基石”和“三項制度”,推進我國碳足跡核算標準的規則國際交流互認,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南方週末:在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氣候適應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中國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採取了哪些政策和行動,對於COP29上氣候適應相關談判中方有何期待?
夏應顯:如您所説,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日益加劇,極端降水、颱風、高溫、極寒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日益頻繁,今年我國多地還出現了海水倒灌現象,給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當前面臨的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
中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將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作為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一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頂層設計。2022年,我們聯合其他16個部門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文件,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二是強化地方行政區域和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各部門、各地方積極採取行動,截至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已印發實施本地區的行動方案,13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有力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三是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在全國範圍內遴選了39個城市作為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積極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的建設路徑和模式。此外,我們還積極推動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黃河流域、青藏高原等重點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著力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區域氣候韌性,積極防範氣候風險。
在今年的COP29氣候談判中,適應問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重要關切和優先事項。去年迪拜大會達成了阿聯酋氣候韌性框架,進一步細化落實《巴黎協定》關於全球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我們期待今年巴庫大會繼續就氣候韌性框架的實施,特別是發達國家承諾到2025年適應氣候變化方面資金翻倍作出安排,提升各方互信。
裴曉菲:感謝夏應顯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再過兩天,我們即將迎來第25個中國記者節,借此機會,預祝大家記者節快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記者朋友們的辛苦付出,希望各位能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援、宣傳生態環保工作,共同講好中國的生態環保故事!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