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我國持續開展管轄海域輻射環境品質監測,結果未見異常

2025-06-28

2025-06-2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海洋環境安全事關各國民眾健康和國際公眾利益。保護海洋環境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國持續開展了海洋輻射環境品質監測,生態環境部發佈的《2024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海洋輻射環境總體良好。為深入了解相關情況,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領域的權威專家,全面了解我國管轄海域輻射環境監測工作及成果。
  我國高度重視海洋輻射環境監測工作,2007年國家輻射環境監測網組建伊始,就將近岸海域輻射環境納入監測範圍。2021—2022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兩次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監測,摸清了相應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的本底情況。生態環境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首席專家趙順平表示,“通過在管轄海域內科學合理地佈局監測點位,組織輻射環境監測專業機構,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持續開展常態化監測工作,可以較好地掌握海洋輻射環境動態變化。”
  《2024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匯總介紹了我國管轄海域的輻射環境品質監測結果:我國管轄海域海水中氚、碳-14、鍶-90、銫-134和銫-137等活度濃度未見異常,沉積物中鍶-90、銫-134、銫-137等活度濃度未見異常。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姚子偉研究員介紹説,“2023年起,生態環境部針對性加強海洋輻射環境監測的範圍和頻度,每年組織開展春、夏、秋3個季節的管轄海域輻射環境監測,生態環境部3家直屬輻射監測機構,沿海省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科研院所等30余家單位,500余名技術人員持續參與監測工作。截至2025年6月,已獲得4600余條數據。這對於掌握我國海洋環境放射性本底水準和變化趨勢、追蹤可能的污染遷移路徑、制定相關海洋環境品質標準都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海洋輻射環境監測網路,可以及時發現海洋環境放射性水準的異常變化,有效防範放射性污染風險,切實維護我國管轄海域輻射環境品質,切實保障海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健康。”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楊端節表示,“近些年來,我國進一步強化了海洋輻射環境監測措施,擴大監測範圍、增加監測點位、增加監測頻次,監測項目除氚、碳-14、鍶-90和銫-137外,還增加了碘-129、钚-238、钚-239、钚-240和镅-241等特徵核素,持續跟蹤海洋輻射環境變化情況。監測結果表明,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放射性水準未見異常,海洋輻射環境品質是有保障的。”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