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答問實錄

2025-08-27

2025-08-2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8月26日,生態環境部舉行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蔣火華出席發佈會,介紹打好碧水保衛戰、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進展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水司司長:
  碧水保衛戰是幹出來的,是一條條河流、一個個湖泊治出來的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蔣火華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舉手提問。
  經濟日報記者: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請問美麗河湖的內涵是什麼,過去一段時間在美麗河湖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標誌性進展和成效,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對落實行動方案有何考慮?
  蔣火華:謝謝您對美麗河湖的關注。美麗河湖是美麗中國在水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在2023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總書記明確要求我們抓好美麗河湖建設。近期,《行動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實施,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決策部署的重要行動舉措。
  剛才這位記者朋友提問什麼是美麗河湖?今年7月份,黃潤秋部長在美麗河湖暨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推進會上,用三句話高度概括了美麗河湖的內涵,也闡釋了美麗河湖美在哪?一是美在水環境優良,水環境品質改善是根本,河湖水質實現根本好轉或水質穩定達到優良,人民群眾反映的水環境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二是美在水生態健康,河湖水體要有健康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種得到重現,比如江豚等旗艦物種,穩定實現“有魚有草”;三是美在人水關係和諧,水體流動性要好,兩岸環境能滿足公眾的景觀、休閒等親水需求,防洪排澇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實現親水愛水。
  在哪開展美麗河湖建設呢?國家層面,我們重點關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社會關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庫,目前已制定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清單並動態更新,明確了2573個河湖水體,實現了江河“主動脈”的基本覆蓋;地方層面,各地重點關注河流二三四級支流和群眾身邊的小微水體,在國家清單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拓展至各類河湖溝渠,實現“毛細血管”的有效打通,讓河湖之美看得見、摸得著、也能夠親近。
  近年來,各地在工作實踐中,涌現出一系列好經驗好做法。其中,有鐵腕治污、實現華麗蝶變的,如筼筜湖,福建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持續推進筼筜湖綜合治理,實現從“爛潮灘”到“新客廳”的歷史性轉變。也有發揮特色優勢、打通“兩山”轉化路徑的,如新安江,皖浙兩省連續實施四輪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從“生態共保”延伸到“産業共興”,從“一水共護”穩步邁向“一域共富”。還有開展聯保共治、構建協同治理機制的,如太浦河,江浙滬三地高水準高標準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同推進太浦河治理,建立了跨界水體巡河、管護、監測、治理、執法“五個聯合”工作機制。美麗河湖“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保護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以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為重要抓手,強化三水統籌、系統治理,因地制宜、因河施策,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美在四方,讓人民群眾共用“一河一美景、一湖一風光”的美麗中國水韻畫卷。謝謝大家!
  封面新聞記者: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水質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89%,大幅度優於“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目標,請問是如何做到的?“十五五”在水生態環境目標設置上有什麼考慮?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
  碧水保衛戰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下,碧水保衛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正如您剛才所説的,今年上半年全國地表水水質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了89%,大幅度優於“十四五”的目標,這是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真抓實幹的結果。我想説,碧水保衛戰是幹出來的,是一條條河流、一個個湖泊治出來的。
  我今天給大家帶了一張圖,大家可以看到,全國地表水水質Ⅰ—Ⅲ類斷面比例從2015年的64.5%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個百分點,“十三五”以來實現“九連升”,到今年年底有望“十連升”,這是很不容易的。
  具體來説,我們主要抓了六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排污口排查整治。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我們抓住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這個“牛鼻子”,倒逼岸上各類污染源治理。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七大流域累計排查河湖岸線約58萬公里,查出入河排污口36萬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已經超過90%。
  二是抓好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持續開展長江經濟帶和沿黃河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推動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700余座,解決污水管網不完善、設施運作不正常等3500多個問題。
  三是抓好黑臭水體治理監管。開展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構建“天-空-地”立體監管體系,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公眾舉報等手段,持續加大監管力度,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
  四是抓好水生態保護修復。出臺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指標評分細則,穩步推進考核試點,定期開展水生態狀況評估。同時,參照長江流域試點好的做法,在其他重點流域推進水生態監測評估,進一步摸清水生態“家底”。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貫通,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連續4年全線貫通。
  五是抓好飲用水安全保障。紮實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累計劃定2.4萬個鄉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查處一批環境違法問題。
  六是抓好水環境風險防範。深入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排查,推進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編制及成果應用,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儘管我們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全國面上的水環境品質數據確實好了,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群眾身邊的水污染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我們到地方去看,部分地區“房前”的狀況還看得過去,但“屋後”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近期,很多地方通過網路平臺反映當地河流、湖泊出現水污染問題,導致有的樹木枯死,有的農田秧苗爛根,有的魚蝦死亡,引起輿論廣泛關注。這也提醒我們,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僅要看指標和數據,更要看人民群眾的感受和心聲。
  “十五五”期間,在國家監測網路佈局上,繼續關注大江大河的同時,更多向江河支流、小微水體拓展,優化增加了200多個水質相對較差的河流二三級支流、小微水體斷面,更好反映人民群眾身邊水體的狀況,把工作做到人民群眾身邊。在水生態環境目標設置上,我們將從單純的“好Ⅲ水質比例”向綜合的“優良水體比例”轉變,在關注水環境理化指標的同時,加入水生態相關指標,這樣更加全面反映水生態環境狀況。這就像人的體檢一樣,以前我們主要關注身高、體重、血常規這些理化指標,現在條件好了,更加關注肝腎脾胃等器官狀況的變化。儘管到時候水生態環境指標數據會有所變化,我們將在新的起點上再出發。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入河排污口是打通水裏和岸上的關鍵環節,《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七個流域幹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的排污口整治。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請問這項工作的進展如何?“十五五”期間有哪些考慮?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入河排污口作為污染物進入水體的最後一道“閘門”,是水環境保護工作的“牛鼻子”。《實施意見》印發以來,我們圍繞現存排污口“怎麼治”、新設排污口“怎麼審”、日常排污口“怎麼管”,深入推進排污口排查整治,取得明顯成效。主要開展了三方面工作。
  第一,立規矩,讓整治有章可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排污口整治不是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治病治本”。我們出臺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制定溯源、整治等14項技術標準,明確整治銷號要求,推動所有地級市拿出整治方案,系統施治,實現“整有序、治有標、溯有方、管有法”。
  第二,重實效,讓群眾看到變化。排污口違法違規設置、污水直排混排等問題是排污口整治重點,也是人民群眾關心的痛點、堵點。我們一手抓支援幫扶,協調中央財政安排超過31億元,支援8000余個入河排污口規範化建設,彙編案例提供實操指引。一手抓示範引領,鼓勵地方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如重慶依託建立線上感知智慧監管體系,推動排污口整治從“末端治理”到“全線管控”,實現污水入管網、清水入江河。
  第三,明責任,讓各方共同治污。整治效果好不好,關鍵是責任落實到不到位。36萬個口子現在都找到了主,有企業的,有部門的,有政府的,誰的孩子誰抱走,誰的責任誰領走。我們充分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監管手段,探索“雲解譯、雲診斷、雲預警”非現場監管新模式,提高問題發現本領。將突出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警示片拍攝予以曝光,倒逼各方把責任扛起來、把問題改徹底。
  經過大家努力,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90%。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一些排污口整而不改、改不到位、不重實效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下一步,我們將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重點深化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域治理”,讓大小河湖都潔凈。聚焦江河支流、小微水體,集中整治工礦企業違法偷排口、汛期城鎮雨洪排口、涉農排口等,真正實現“從大江大河到涓涓細流”的全方位治理。二是“智慧監測”,讓監測數據顯身手。構建“規上排口實時盯、其餘排口動態查”的分級監測體系,讓排污行為全顯形。加強快速排查溯源監測等技術研發,科技賦能提升監管效能。三是“標本兼治”,讓長效機制管長遠。構建“天上看、雲端核、地面查”一體監管模式,對合規單位“無事不擾”,對偷排偷放“應查盡查”。同時通過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推動區域産業佈局優化,實現從“被動整治”向“主動防控”轉變,讓排污口成為守護河湖健康的哨兵。
  北京青年報記者:飲用水水源保護關乎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事情,請問一下在這一方面我們做了什麼工作,下一步還有什麼工作計劃?
  蔣火華:感謝您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的關心。水是生命之源,飲水安全更是事關民生福祉,容不得絲毫懈怠、來不得半點馬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飲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條底線”。近年來,我們與各地、各有關部門一道,持續加強飲用水安全保障。總結起來,主要做了“打基礎”“補短板”“防風險”三方面工作。
  “打基礎”就是不斷完善水源管理制度,夯實保護基礎。飲用水源保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近年來,我們相繼出臺水源保護區劃分、標誌設置、規範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點、生態環境狀況評估等政策文件,構建了從劃定到評估全生命週期的保護監管體系。近期,我們正在制訂《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品質標準》,前段時間的公開徵求意見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和廣泛支援,從專家到公眾,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我們將深入研究論證,通過出臺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標準,更好的滿足新時期精準、科學、依法保護飲用水源的現實需求。
  “補短板”就是堅持城鄉全覆蓋,解決突出難題。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責任。我們堅持城市鄉村兩手抓,全覆蓋。在城市,積極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系統協同推進“劃、立、治、測、防、管”(保護區劃定、保護區邊界標誌設立、保護區內環境問題整治、水源地水質監測、水源地風險防控、保護區管理制度建設)六大任務,切實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與城市相比,農村水源保護情況更複雜,我們通過前期工作,將鄉鎮級集中式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和環境問題排查整治作為工作著力點,定期調度督促,強化指導幫扶,推動各地加快補齊農村水源保護短板。
  “防風險”就是緊盯特殊敏感時期,做好風險防範。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乾旱、暴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給飲用水安全帶來新的風險挑戰。我們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出臺汛期飲用水環境監管工作通知、重點湖庫突發大面積水華和水生態失衡問題“一湖一策”工作方案,加強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隱患排查,健全完善部門聯動機制,持續推動重點河流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一河一策一圖”落地,切實守牢群眾飲水安全底線。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城鄉水源共治,築牢風險防範屏障,切實守護好千家萬戶的“水缸”安全。謝謝大家!
  時代週報記者:《“十四五”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請問目前這項工作進展情況如何?下一步重點將展開哪些工作?謝謝。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城市黑臭水體是群眾身邊的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消除水體黑臭、實現水清岸綠,這是我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入實踐。近年來,生態環境部與各部門各地區一起,紮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截至今年上半年,3000多條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在基本消除的基礎上,治理成效進一步鞏固提升,400多條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超過90%。我們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治理,拓展工作範圍。我們與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立協同機制,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十四五”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方案》《關於進一步做好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等,即兩方案一通知,將黑臭水體治理範圍由地級及以上城市擴展至縣級城市和東部7省縣城,也組織地方對黑臭水體進行全面摸排,制定整治方案,推進系統治理。目前,397個縣級城市和東部7省縣城建成區,都納入黑臭水體治理範圍。
  二是持續鞏固,健全長效機制。為防範“反覆治、治反覆”,我們指導地方通過加強污水處理廠、管網等設施運作維護、落實黑臭水體沿線排水許可管理等,儘量杜絕污水垃圾直排,全面提升水體返黑返臭防範能力水準。尤其是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我們都會組織開展污水管網清掏,減少降雨期間入河入湖的污染負荷,避免雨後階段性水體返黑返臭。
  三是強化監管,也是要壓實各方責任。指導各地深入實施省級環境保護行動,不斷壓實地市政府主體責任和省級相關部門監督責任。同時,實行黑臭水體清單動態管理,定期對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體進行監測,並利用衛星遙感、群眾舉報等方式,及時將返黑返臭和新發現黑臭水體納入治理監管清單,加強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管理閉環。
  當然,我們也看到,由於環境基礎設施還存在一些短板,也有少數黑臭水體尚未納入治理清單,一些已治理的水體也可能會返黑返臭,這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兩手發力。一是會同住建等部門持續鞏固提升城市(含縣城)黑臭水體治理成效,確保治一條、成一條。二是建立健全返黑返臭防範機制,讓一條條“臭水溝”長治久清,成為群眾身邊的“山水畫”。謝謝大家! 
  中國青年報記者:受封閉性等因素影響,湖泊污染治理的難度相對較大,請問生態環境部在湖泊治理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效果怎麼樣?夏天許多湖泊容易暴發大面積水華,目前全國的水華情況如何,我們怎麼樣去應對?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我國湖泊眾多,分佈廣泛,從青藏高原,到地勢低平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都有他們的身影。正如您所説,湖泊往往是流域內地勢相對低窪和流水四方匯集的地方,水環境品質改善的難度相比河流更大。“十四五”以來,我們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湖泊保護治理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明確保護重點和方向。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新三湖(白洋淀、洱海、丹江口)及洞庭湖、鄱陽湖、烏梁素海等作為重點,逐一明確這些湖泊水生態保護要點及重點工程項目。制定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湖泊保護治理方向和目標。
  二是強化控源截污。大力推進污染物減排,紮實開展入河入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推動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構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監測評估體系,乙太湖、巢湖等湖庫為重點,加強監測評估,推動面源污染治理。
  三是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在長江流域選取13個湖庫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引導各地加大湖泊水生態保護修復力度。選取呼倫湖、岱海等受自然背景值影響明顯的北方湖泊,科學開展水生態監測評估,客觀反映不同類型湖泊的生態環境品質綜合狀況。
  四是加強水華風險防控。將太湖、巢湖等水華易發的29個湖庫納入監管重點,及時掌握水華發生狀況。今年上半年,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水華防控形勢更加嚴峻,8個湖泊監測到水華暴發現象,太湖、巢湖等水華最大面積均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為此,我們發佈了藍藻水華應急預案編制指南,指導地方提升應急響應能力,有效防範水環境風險。
  關於高原湖泊保護,我們也做了積極探索。與雲南省組建高原湖泊部省聯合工作組,選派骨幹技術力量,紮根撫仙湖、洱海、杞麓湖和異龍湖,與地方的同志一起,詳細摸排情況,幫扶地方精準施策,科學治污。
  2025年上半年,全國210個重點湖庫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提升至78.0%。白洋淀水質達到III類,“華北明珠”重現光彩;撫仙湖、瀘沽湖、洱海等高原湖泊水質保持優良,尤其是稱為“水質風向標”的海菜花在洱海連片綻放。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湖泊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讓一個個湖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歡迎大家抽時間到湖邊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收穫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謝謝大家!
  南都N視頻記者:近年來,汛期水質下降已成為影響一些流域水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瓶頸。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盛夏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旱澇並重,區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害明顯。請問生態環境部在加強汛期水環境監管方面有哪些安排和部署?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
  每年汛期往往是水環境品質反彈及突發水污染事件高發期。今年汛期極端暴雨洪澇事件較往年更多、更頻、更強,水環境監管和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工作面臨較大挑戰。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汛期水環境監管,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提前謀劃部署,開展“汛前體檢”。專門印發《關於加強2025年汛期水環境監管工作的通知》,專門出臺《關於深入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隱患排查工作的通知》,指導各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加強風險隱患排查和管網清疏,尤其要重點關注工業園區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運作、城鄉面源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及時“問診開方”,推動入汛前完成整改,把工作做在前面。各流域局全面加強汛前陸源污染物排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地方,壓實地方責任,降低入河污染強度。
  二是動態分析研判,抓好“汛期盯防”。每月組織開展全國水生態環境形勢分析會商,精準識別汛期突出水環境問題,加強汛期水污染源監管和水質監測預警。各地針對汛期重點關注斷面,尤其是飲用水水源開展加密監測,對存在風險隱患的,第一時間預警並組織溯源排查,制定實施整治方案;對水質異常波動等問題迅速採取有效處置措施。各流域局針對汛期污染問題突出的地區開展重點指導幫扶。
  三是加強聯防聯控,做好“汛情應急”。發揮流域局&&抓總作用,組織流域內相關省份共同研判風險、研究對策,提前部署應急力量,有備而戰;同時,加強汛期應急值守,落實領導帶班和專人值班制度,督促有關單位做好應急準備,確保及時妥善科學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
  下一步,我們將更加密切關注汛期水環境品質及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指導各地充分運用遙感監測、人工智慧等新的技術手段,精準識別突出問題並推動整改,謹防有的地方平時治污不努力,汛期來時亂排污。歡迎各位記者朋友、社會各界加大監督力度,共同維護汛期水環境安全。謝謝!
  中新社記者:工業園區是推動經濟綠色高品質發展的主力軍,同時也是污染物排放集中、環境管理難度較大的區域。請問生態環境部在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將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蔣火華: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隨著産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搬遷入園。工業園區成為了推動經濟綠色高品質發展的“發動機”,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變成集中污染的“重災區”。我們始終把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作為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的標誌性戰役之一,大力推動工業企業入園,補齊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園區污水由“各家各管”轉為“集中統管”,不僅降低了處理成本,減輕了企業負擔,也提高了監管效率。重點開展了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推動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從“不足”到“建好”。按照“新建一批,退出一批”的攻堅思路,推動全國新增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1200余座、每日處理能力提升6000萬噸。針對全國1600余家依託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工業廢水的園區,全面開展排查評估,已推動超過六成的園區完成評估工作,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一園一策”有序退出。此外,協同工信部門指導地方完成700余家化工園區認定,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援下,將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水污染治理設施納入超長期特別國債“兩重”支援範圍。
  另一方面,實現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從“建好”到“用好”。我們強化重點攻堅,開展長江經濟帶和沿黃河省(區)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建立“園區自查、地市排查、省級核查、國家抽查”四級排查工作機制,明確排查整治中“查什麼”“怎麼查”“如何治”的工作指引,累計解決了3500余個污水管網不完善、設施運作不正常等問題,涉水信訪舉報問題下降81%,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COD日均進水濃度增加34個百分點,污水排放達標率近95%,有力提高了收集處理效能,推動了工業污染防治,促進了園區綠色高品質發展。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部分園區污水管網還存在跑冒滴漏、混接錯接,初期雨水收集不到位的問題,環境管理水準有待提升,工業園區水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遠。
  下一步,我們將從以下三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基礎設施提品質,加快推進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與升級改造,推動園區環境基礎設施穩定運作“常態長效”。二是風險防控守底線,拓展專項行動廣度和深度,指導各地開展水污染整治,加強污水收集處理排放管控,持續開展工業廢水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情況排查評估,有效防範環境風險。三是智慧監管增效能,強化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提升科學監管、精準監管、智慧監管水準。謝謝!
  新華社記者: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能否介紹下目前我國碳市場建設的情況,文件印發後,生態環境部將從哪幾個方面做好落實?
  裴曉菲: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2021年和2024年我國先後建成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自願碳市場)。這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了起步穩、運作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我們建章立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30余項制度和技術規範,初步形成了多層級、較完備的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我們加強數據品質管理,加大監督執法力度,運用資訊化手段智慧預警數據品質風險,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2024年共審核企業數據300余萬條,異常數據發生率明顯降低,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的規範性、準確性、及時性大幅提升。
  我們還不斷擴大重點行業覆蓋範圍,在發電行業基礎上,今年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強制碳市場,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實現了有效管控。
  我給大家報幾個數字。截至2025年8月22日,強制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8億噸,成交額達474.1億元。自願碳市場,累計成交核證自願減排量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碳市場領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文件落實。
  一是深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我們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品質基礎、碳排放特徵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覆蓋行業範圍。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同時,積極發展自願碳市場,建立科學完備的方法學體系,加快生態系統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等重點領域的方法學開發。
  二是著力提升碳市場活力。我們將聯合金融機構,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和核證自願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建立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碳質押就是企業將政府分配的碳配額或核證自願減排量等碳資産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碳回購則是配額持有者將碳資産出售給第三方機構,並約定在未來以約定價格回購,從而獲得短期資金融通。這兩項制度都有利於拓展重點排放單位的融資渠道,盤活碳資産,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節能減碳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我們將穩妥推進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參與強制碳市場交易、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自願碳市場交易。
  三是提高管理水準。嚴格規範碳排放核查,完善重點行業核查技術規範。壓實重點排放單位履行碳排放核算與報告的主體責任。加強碳排放數據品質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各種弄虛作假行為。此外,我們還將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夯實碳市場建設制度基礎,為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提供有力保障。
  裴曉菲:感謝蔣火華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