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新聞發佈

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答問實錄

2025-10-30

2025-10-30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出席發佈會,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最新進展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教司司長裴曉菲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夏應顯出席發佈會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教司司長裴曉菲
  裴曉菲: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大家舉手提問。
  總臺央視記者:近期,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把碳市場作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請問,對貫徹落實《意見》有什麼部署安排?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今年8月,中辦、國辦發佈了《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碳市場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碳市場領域的第一份中央文件,黨中央、國務院對強化全國碳市場政策工具功能,提升市場活力、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方面面作出了重要部署。《意見》的發佈充分彰顯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行動,將為我國碳市場建設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強大的能力支撐。
  《意見》發佈後我們多措並舉,全面做好《意見》相關的宣傳貫徹落實。一是舉辦2025年全國碳市場大會,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舉辦的碳市場大會。發佈了《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5)》,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和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最新進展,同時詳細介紹了《意見》中對全國碳市場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這次碳市場大會與會的20多個國家、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代表都高度肯定中國碳市場相關建設情況,高度肯定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所採取的務實行動和作出的積極貢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負責人認為中國所提出的有關氣候目標向世界釋放出明確信號,已經成為全球氣候進程的關鍵推動力,並帶動世界取得實質性成果。歐盟委員會氣候行動總司負責人也認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綠色轉型的領軍國家。
  二是召開2025年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會議。會議傳達學習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分析了當前全國碳市場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一步擴圍,實施配額總量控制,推行配額有償分配以及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擴大支援領域,強化項目管理,拓展應用場景這些重點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三是紮實推進《意見》重點任務落實。為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擴圍工作,我們近期已經完成了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的2024年、2025年度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的公開徵求意見工作,三個行業將在今年內完成首次履約。同時,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支援領域也在持續擴大,在已經印發的造林碳匯等六個方法學的基礎上,我們近期對純農林生物質並網發電與熱電聯産等13個新的方法學公開徵求意見,兩個市場都迎來了快速擴圍的關鍵時期。
  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意見》部署安排,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一是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覆蓋範圍。到2027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的主要排放行業。二是實施配額總量控制和有償分配。我們將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和碳排放雙控的要求,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穩妥推進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償分配的比例。三是逐步收緊配額。加強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産業政策的協同,提升配額的稀缺性,推動碳價更精準、更全面反映我國的減排成本,為重點行業結構優化、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加明確的價格信號。四是加快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建立科學完備的方法學體系,加快重點領域方法學開發,有效服務社會自主減排和“兩山”理念的生態價值轉化。五是努力提高全國碳市場活力。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和核證自願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逐步豐富交易主體的類型和數量,加強市場的交易監管。
  界面新聞記者:有媒體報道,生態環境部近期就多項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公開徵求意見,市場支援領域聚焦“雙碳”多點開花、精準賦能,減排行動從二氧化碳拓展到強效溫室氣體,在國際規則尚屬空白的領域率先發佈了中國範本,為市場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政策預期,提振了市場信心。請您介紹一下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目前的建設進展,未來將重點開展哪些工作?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您剛才的發言對我們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我們的工作也是很大的鼓勵。自去年1月份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啟動以來,初步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減排量交易較為活躍,市場開局良好。市場主體的參與能力和低碳減排意識顯著提升。
  一是市場全鏈條運作暢通,目前市場已經從管理制度、技術方法、基礎設施三個維度初步完成了體系框架構建,自願減排項目和減排量的完整性、規範性審核制度完善,市場交易行為得到規範,先後批准了八家審定與核查機構資質,註冊登記、審定核查、交易等全鏈條的流程已經構建完成。
  二是市場支援領域持續擴大。目前市場支援造林碳匯、海上風電、煤礦低濃度瓦斯利用等六類項目開發,今年我們也面向社會開放了方法學建議的長期徵集窗口,汲取各行各業的人才智慧,加快方法學編制工作,公開徵求了油田氣回收利用、農林廢棄物處理、電氣設備六氟化硫回收凈化、中深層地熱、鹽沼和海草床碳匯等十余項方法學意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結合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探索採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們研究制訂了淤地壩碳匯方法學,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其核證自願減排量的計算方法,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三是項目和減排量實現登記交易。截至昨天,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已經成功登記了31個項目和1504萬噸CCER,累計成交量達到了325萬噸,成交額2.7億元,切實為一批降碳效果好但減排成本高的項目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援。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目前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將堅持通過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激發全社會參與溫室氣體減排的積極性,推動實現“兩山”理念生態價值轉化。一是加快擴大市場支援領域,高標準構建我國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方法學體系,鼓勵社會各界探索低碳零碳乃至負碳的先進技術。二是健全完善數據品質監管機制,提升數據品質監管的資訊化、智慧化水準,加強市場主體能力建設,向社會提供高品質的碳信用産品。三是深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好與國際碳市場的統籌銜接,進一步提升我國碳市場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新聞社記者: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今年正式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近期,生態環境部就《2024、2025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公開徵求意見。請問如何利用碳市場手段推動鋼鐵、水泥、鋁冶煉3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今年3月份,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將我們鋼鐵、水泥、鋁冶煉這三個行業正式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是今年我們一項重點工作。我們也按照相關工作部署發佈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水泥、鋼鐵、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實現碳市場首次擴圍。納入碳市場將有效推動這三個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增強減排驅動,壓實企業減排責任。“十五五”期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到2027年,對碳排放總量相對穩定的行業優先實施配額總量控制。鋼鐵、水泥、鋁冶煉這三個行業納入後,將通過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有效壓實企業的減排責任,為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實現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是帶動低碳投資,加速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自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都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將碳資産管理納入日常的生産經營活動。有的企業通過低碳技術改造、生産流程的優化實現了配額的扭虧為盈。碳市場的收益還能反哺技術創新和綠色低碳轉型。全國碳市場擴圍將會驅動更多的企業通過有關技術創新、節能技改、提升管理效益等這些方式,減少碳排放,進而有效帶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研發和投資,為重點排放單位的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技術和資金保障。
  三是促進價值發現,提升綠色低碳轉型的成本效益。根據我們的統計,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在前兩個履約週期發電行業的總體減排成本降低約350億元人民幣,鋼鐵、水泥、鋁冶煉三個行業納入之後,行業的主體進一步多元,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跨行業資源配置,有利於降低全社會的減排成本。另外,我們也注意到,近期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波動,在這裡我想強調一下的是,碳價是通過交易行為由市場自發形成的,主要受供需關係、市場預期、交易行為以及市場心理等多重因素影響,短暫的波動也是正常的。下一步,正如我在前面已經回答的,我們將進一步按照兩辦《意見》的相關工作部署,持續擴大行業的覆蓋範圍,在碳排放總量相對穩定的行業優先實施配額總量控制,推行配額有償分配,豐富交易主體,進一步收緊四個行業的配額。通過上述措施,進一步強化碳市場的定價功能,推動形成更好反映真實減排成本的碳價,努力實現碳減排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記者:聯合國氣候變化貝倫大會召開在即,中方對本次大會有何期待?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週年,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了新的關鍵階段,習近平主席今年兩次在氣候變化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向國際社會傳遞了堅守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合作、強化氣候行動、推進綠色轉型的強有力信號,彰顯了中國對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高度重視,為中國乃至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指明瞭方向。
  十年來,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取得了顯著成就,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電動汽車産銷量、新型儲能規模均居全球第一。中國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和發展,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低成本的方案。即將召開的貝倫大會恰逢聯合國成立80週年,對當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至關重要,我們將全面貫徹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持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支援大會主席國巴西攜手其他締約方一道推動本次大會達成積極平衡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發出鮮明的政治信號,指明下一個十年的前進方向。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在個別國家退群的干擾下面臨逆風,我們希望這次會議旗幟鮮明地發出氣候行動集體努力不可停滯、綠色低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國際合作不可或缺、多邊主義不可動搖的積極政治信號。為下一個十年的全球氣候治理指明方向、創造條件。
  二是堅守《公約》及其《巴黎協定》體系規則。應該遵循《公約》和《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充分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歷史責任、發展需求和國情能力方面的差異,希望發達國家落實義務,承擔起落實氣候變化應盡的義務。
  三是平衡推進減緩、適應、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談判成果。應推動全球適應目標、技術實施方案等取得實質性成果,在制定1.3萬億美元融資路線圖時,首先應討論發達國家實現3000億美元目標的路線圖以及到2025年適應資金翻倍的實施進展,確保發展中國家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獲得基本保障。
  四是促進國際合作,營造氣候友好的國際環境。未來十年氣候行動的力度有賴於國際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希望大會關注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高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成本的問題,為綠色低碳産品的自由流動創造良好的經貿環境,為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創造有利條件。
  在氣候危機面前,沒有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中方將攜手與各方一道,支援巴西主席國把貝倫大會開成一屆遵循原則、講求公平、倡導正義、穩妥務實、促進合作的締約方大會。我們希望各方堅守《巴黎協定》達成的初心,從全人類和子孫後代福祉出發,為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注入穩定性和前進動力,通過氣候變化合作來一起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澎湃新聞記者:氣候適應將是COP30討論的重點議題之一,請問我國在氣候適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當今世界確實正在經歷以變暖為顯著特徵的氣候變化,高溫熱浪、低溫寒潮、極端降雨、旱澇急轉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強發、併發,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適應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我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已經納入了“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這一目標,彰顯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大國擔當,成為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此前,生態環境部會同16個部委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了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原則和重點任務。在這一戰略的指導下,各部門、各地區積極行動,持續推動適應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取得實效。截至目前,31個省級行政區域已經制定實施本地區的適應行動方案,39個城市正在開展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國家戰略、省級行動、城市試點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今年4月份,生態環境部會同中國氣象局聯合印發了《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技術指南》,明確了氣候變化危險性、暴露度、脆弱性評估的方法和參考指標,指導各地方在開展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基礎上科學採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我們已經連續兩年發佈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系統介紹我國氣候狀況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進展成效,著力以風險評估和意識提升為先導,進一步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同時,我們也積極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並且致力於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氣候變化風險的防範能力。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COP29)期間,生態環境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佈了《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啟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早期預警旗艦項目,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早期預警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推動構建更加安全、更具氣候韌性的未來。
  我們正在加快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提出的“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的改革任務,將以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為基礎,加強統籌協調,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力度,不斷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區域氣候韌性,全面提升我國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持續為建設氣候適應型社會和全球氣候治理做出積極貢獻。
  封面新聞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近期生態環境部發佈了2024年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請問有什麼亮點,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慮?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碳足跡的管理工作,將構建“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作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已經印發了《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強化規則標準和因子數據的“兩大基石”,重點解決産品碳足跡“怎麼算”和“算得出”的問題,編繪並推動落實我國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任務書”和“施工圖”,應該説推動全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一個比較好的開局。
  在規則標準方面,我們去年會同相關部門印發了産品碳足跡核算國家標準,在這個基礎上,近期發佈推動落實《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進一步組織各方開展重點産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截止到目前,已經發佈了電解鋁、化學纖維、電子電器等13項産品的碳足跡核算國家標準,以及鋼鐵、化工等細分領域超過200多項産品的碳足跡核算的團體標準,推動團標、行標和國標互相銜接、同向發力。
  在因子數據方面,考慮到因子數據是我國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特別是電力碳足跡因子更是具有基礎能源屬性,所以我們在這方面特別著力加強工作。今年1月和10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相繼發佈了2023年和2024年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我們2024年全國電力平均碳足跡因子是0.5777kgCO2e/kWh, 在2023年0.6205kgCO2e/kWh的基礎上下降了6.9%。應該説是明顯的小于國外相關數據庫的默認數值,也填補了我們國內因子數據庫的相關空白,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2024年電力碳足跡的因子量化工作的特點在於大幅增加了案例的樣本數量,進一步提高了實測數據比例,盡可能地體現了電力結構優化和綠色轉型發展的實際效果。比如説,我們樣本數量相較于去年增長了一倍,在技術的代表性、地域典型性上進一步提升;煤電運營量化數據超過99%來源於實測數據。電力碳足跡因子的發佈為眾多的産品碳足跡量化標準的編制提供了推薦因子,有利於幫助企業提升産業鏈的降碳潛力,充分展示我們産品的低碳競爭力。
  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既要解決産品碳足跡“怎麼算”和“算得出”的問題,還要著力解決好“用得上”和“用得好”的問題。 一是繼續深化電力碳足跡因子研究,持續更新發佈後續年度電力碳足跡因子,完善電力碳足跡標準體系,加快制定電力産品碳足跡系列國家標準。二是推進煤油氣等其他基礎能源和交通等領域重點産品碳足跡標準編制和因子研究工作,發佈産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建設工作指引,加快建設國家産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三是會同相關部門,持續研究碳足跡管理相關制度,拓展應用場景,加強交流和合作,多渠道推進電力碳足跡因子數據國際互認,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我國公佈了覆蓋全經濟範圍、涵蓋所有溫室氣體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請問NDC有何亮點?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國家自主貢獻是《巴黎協定》確定的“自下而上”採取氣候行動的核心履約機制,各締約方基於國情能力,自主提出氣候行動目標,每五年通報一次。2015年和2020年我國已經提交了兩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目標落實取得了積極進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已經提前完成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行動贏得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以及各方的高度肯定和廣泛讚譽。
  2025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發表視頻致辭,宣佈了中國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並呼籲各方堅定信心、擔當盡責、深化合作,展現了中國在國際形勢複雜變化中踐行多邊主義、引領綠色低碳轉型方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堅定決心,充分彰顯中國負責任大國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信心和動力,也為我國“十五五”“十六五”接續大力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指明瞭方向。
  我國新一輪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可以概括為“1+3+3”的所有目標,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涵蓋絕對量減排、重點領域和重要制度的系統性目標。其中“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標,即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範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這標誌著我國從聚焦二氧化碳到覆蓋全溫室氣體、從控強度到降總量的重大跨越,據測算,我國到2035年的溫室氣體凈排放比峰值下降絕對量將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遠超發達經濟體歷史同期水準,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雄心和力度。
  第一個“3”指的是延續提出的2030年三個量化特色指標,進一步提高了力度,即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
  第二個“3”指的是新提出的三個定性指標,即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到2035年,全國碳市場預計可覆蓋中國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新能源汽車目標將進一步帶動動力電池、先進裝備製造、智慧網聯技術等相關産業發展。此外,首次將適應納入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體現了我國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並重的一貫理念。國際社會普遍讚賞中國展現的氣候領導力,多家國際媒體稱讚中國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意義非凡,認為中國在關鍵時刻展現大國擔當,為世界注入寶貴信心。
  此次提出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充分銜接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展現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堅定決心。目標的實現需要我們自身付出艱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開放的國際環境。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實舉措來謀劃和推動目標落實,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保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中國貢獻。
  華夏時報記者:此次2035年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首次提出了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中國已發佈了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控排文件,請問下一步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有何安排?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中國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也是首次明確提出將甲烷、氧化亞氮、含氟氣體這些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到總量的控制範圍,為下一步做好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工作提出了相應要求。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積極推進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甲烷控排方面,在2023年年底,我們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自那時候以來,各項任務的落實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能源、農業、廢物處理這些重點領域的控排行動穩步推進。煤礦瓦斯的利用量持續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階段性目標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稻田甲烷排放科學控制水準也不斷提高。二是基礎能力建設初見成效。建立了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推動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的本土化研究。修訂併發布了《煤層氣(煤礦瓦斯)排放標準》,將禁止排放的煤礦瓦斯的濃度限值由30%收嚴到8%。三是國際交流宣傳工作持續開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庫大會上舉辦了有關會議,參加了全球甲烷倡議的全球甲烷論壇,展示宣傳我國甲烷控排的積極進展。
  在氧化亞氮控排方面,今年8月,我們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聯合發佈了《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行動方案》,提出了務實的控排措施和管控目標,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工業領域的氧化亞氮管控工作明確了方向,不僅對開展工業領域的氧化亞氮控排具有指導意義,也將對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産生積極影響。
  在含氟氣體控排方面,我們開展了含氟氣體排放因子的本土化研究,推動有關企業建立完善六氟化硫的回收再利用管理體系。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部通過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來激勵企業控排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目前我們發佈了涉及甲烷利用的煤礦低濃度瓦斯和風排瓦斯利用方法學,同時海上油田伴生氣回收利用等6項涉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方法學已經完成了徵求意見,有望在年底予以發佈。後續也將加大涉非二氧化碳氣體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的開發力度。
  後續,我們將積極推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資源化利用,持續深入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控排,組織落實好已發佈的控排方案,夯實我們的基礎能力,積極推動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強各方的交流合作,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COP30首席執行官安娜·托尼提到,全球南方國家正成為推動氣候議程重要力量。巴西環境部長馬麗娜·席爾瓦表示,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在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方面,下一步有何計劃?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中國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的重大貢獻有目共睹,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攜手應對,全球南方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艱巨挑戰。長期以來,中國持續通過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援。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43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55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應對氣候變化交流研討班等方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為改善當地民生,提升人民福祉提供幫助,受到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一致好評。
  一是持續推動南南合作的“非洲光帶”旗艦項目。2023年9月,黃潤秋部長在首屆非洲氣候峰會上宣佈實施“非洲光帶”旗艦項目,幫助5萬戶左右的非洲地區無電貧困家庭解決用電照明問題。截至目前,我們已經順利推動與7個非洲國家簽署“非洲光帶”合作文件。
  二是持續開展早期預警項目。中國通過援贈微小衛星系統、氣象氣動站、氣象風險預警支援系統等方式,幫助相關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預警能力。
  三是積極實施南南合作的“清潔爐灶”旗艦項目。今年9月,李強總理在全球發展倡議高級別會議上提到,中國將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清潔爐灶”百千萬工程,助力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項目將聚焦發展中國家民用領域減排需求,為相關發展中國家減少薪柴使用、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及綠色低碳發展能力、保護婦女兒童健康提供幫助。
  四是持續建設氣候變化南南合作低碳示範區。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寮國賽色塔、柬埔寨西哈努克低碳示範區的二期建設工作,正在加速推動與塞席爾、巴布亞紐幾內亞、尼日利亞的低碳示範區的項目設計與開工實施。
  五是持續支援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每年圍繞減緩、適應、資金等主題舉辦能力建設的研討班,支援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專業人才培養。截至目前,我們已經累積實施了300多期的能力建設項目,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餘人次的培訓名額,助力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及綠色低碳發展能力。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落實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結合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綠色低碳發展的現實需求,盡己所能做好項目實施與開發,持續推動低碳示範區項目建設,重點推進“非洲光帶”、“清潔爐灶”等旗艦項目的開發實施,打造氣候援外新品牌。持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培訓工作。同時加強氣候變化領域援外項目設計與全鏈條的監督管理工作,做好項目的總結宣傳,持續擴大我們氣候南南合作的影響力。
  裴曉菲:感謝夏應顯司長,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也歡迎各位媒體朋友積極宣傳報道即將召開的COP30大會。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再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