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直播訪談

生態環境部召開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2-10-27

2022-10-27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出席發佈會,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
  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黨的二十大剛剛勝利閉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的政治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要求,做出部署,我們將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今天我們邀請到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先生,發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近期重點工作。
  一、生態環境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生態環境部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部系統的首要政治任務,迅速組織召開部黨組會議、部系統幹部大會,興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生態環境部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牢牢把握”。一是在牢牢把握過去5年工作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中,進一步增強忠誠擁護“兩個維護”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二是在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更加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三是在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中,更加奮發有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四是在牢牢把握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要求中,更加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五是在牢牢把握團結奮鬥的時代要求中,更加堅定當好生態環境衛士。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生態環境部將全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部系統落地落實,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一是謀劃組織好部系統學習宣傳貫徹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領會蘊含其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戰略、重大舉措,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
  二是深入研究黨的二十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部署新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三是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全面從嚴治黨的決策部署。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始終注重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始終著力夯實組織基礎,始終強化賡續精神血脈,始終抓好政治擔當和責任落實,始終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
  四是做好歲末年初各項工作。緊盯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領域和重點問題精準發力、持續發力,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開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會議,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生態環保工作。
  劉友賓:下面,請李高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
  李高: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向大家介紹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進展併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這個小冊子在會前已經發給大家。借此機會對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顯著下降,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能源、産業結構持續優化,低碳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全國碳市場建設紮實推進,森林碳匯持續增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提升。同時,我們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逐步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為我們做好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指明瞭方向。
  今年,我部按慣例編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內容包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部署、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完善政策體系和支撐保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五個方面。《年度報告》全面總結了2021年以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新進展和新成效,以及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所作出的貢獻。報告還闡述了中方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COP27)的基本立場和主張。
  COP27即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開,這是氣候多邊進程中的一次重要會議,中方願意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締約方驅動、協商一致的原則,將COP27打造成以“落實”為主題,以適應和資金為成果亮點的大會。
  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全力做好新形勢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並願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
  下面,我願意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推動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如何實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有關要求?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我們採取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50.8%,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我們成功啟動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我國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生效和全面有效實施,持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經過不懈努力,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減污降碳雙贏,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鮮明底色。從國際層面,我們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做出了突出的中國貢獻。
  今天發佈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部署,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政策體系和政策保障,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方面全面展示了2021年以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新進展。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了方向。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圍繞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堅持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一是堅持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落實“十四五”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轉變。
  二是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群眾的正常生活。
  三是穩妥有序地推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牢牢把握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具的政策定位,加快推進新的履約週期相關工作,持續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數據品質管理長效機制,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範圍,進一步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同時要在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的基礎上,啟動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
  四是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普及,倡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持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
  五是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加快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完善氣候變化的觀測網路,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推進重點領域適應工作,全面提升適應能力。
  六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合作共贏,堅持言出必行。積極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實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支援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訴求,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謝謝。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這給我國氣候變化治理工作帶來了哪些挑戰?我們注意到今年我國發佈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針對今年夏季部分地區的極端天氣將有哪些應對措施,下一步預計將如何加強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謝謝。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我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今年夏天我國部分地區極端天氣多發、頻發,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總體來看,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也呈現出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趨勢。暴雨、洪澇、高溫、乾旱、低溫等出現了極端性強、區域階段性明顯,異常情況多發、頻發的特點,影響範圍和造成的損失也進一步加大,對我們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我們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標美麗中國建設,統籌謀劃我國到2035年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圍繞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推動以下幾個工作。
  一是指導地方編制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推動地方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我們印發了《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還將組織面向地方開展專項培訓,加強對地方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指導。
  二是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的機制和模式,總結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提升城市氣候韌性。
  三是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加強科普宣傳和公眾教育,推動部際資源、資訊、數據等交流共用,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隊伍和能力建設。
  四是積極拓展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認真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同時也宣傳介紹中國在適應氣候變化領域好的做法和實踐經驗。
  同時,我們還將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在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網路、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綜合減災防災等方面進一步形成合力,提升我國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能力、水準,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一年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作情況如何,怎麼評價一年來碳市場發揮的作用,下一步還有什麼計劃?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2018年以來,我部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探索和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從制度體系、基礎設施、數據管理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紮實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各項工作。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總的來看,經過第一個履約週期的建設和運作,全國碳市場已經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關鍵流程環節,初步發揮了碳價發現機製作用,有效提升了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意識和能力,實現了預期目標。
  截至2022年10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6億噸,累計成交額85.8億元,市場運作總體平穩有序。針對碳市場運作初期的數據品質問題,我們向社會公開四家機構碳排放報告弄虛作假典型案例,開展專項監督幫扶,嚴厲查處各類數據造假行為,産生了強大的震懾作用。在全面總結第一個履約週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正在抓緊推動新履約週期的各項準備工作,相關配額分配方案將於近期公開徵求意見。
  下一步,我們將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紮實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一是健全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特別要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出臺,同時要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和相關的技術規範。二是強化數據品質管理。數據品質是全國碳市場的生命線,我部將一手抓嚴控嚴查嚴罰,保持對碳排放數據造假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切實提升數據品質。另一手抓政策制度體系的完善,建立健全碳排放數據品質管理長效機制,持續完善核算報告與核查相關技術規範,建立健全數據品質的日常監管機制,加強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督管理,完善全國碳市場監管平臺的服務功能,建立健全資訊公開和徵信懲戒的管理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三是進一步強化市場功能。在碳市場平穩運作的基礎上,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的行業覆蓋範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四是進一步完善國家自願減排交易機制,研究制定相關的交易管理辦法和配套制度規範。五是加強市場主體能力建設,圍繞碳市場法律法規,技術規範等重要文件,對市場主體進一步開展系統的培訓,進一步提升市場主體的綜合能力。通過更好地發揮碳市場的激勵約束機製作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謝謝大家。
  人民日報記者:COP27臨近召開,中國有何訴求和期待?中國將在COP27上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如何敦促發達國家落實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的承諾?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COP27即將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次會議在發展中國家召開,應當切實地回應發展中國家的關切,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中方支援埃及舉辦一屆成功的締約方大會。我們中國代表團已經組成,部分代表將於本週末出發。我們期待與各方一道將COP27打造成為以“落實”為主題,以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適應和資金為成果亮點的大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基礎。今年是《公約》達成30週年,各方應當以此為契機,堅持《公約》的主渠道地位,堅持《巴黎協定》“加強《公約》實施”的定位,全面準確落實《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和國家自主貢獻的制度安排,堅持“2度以內、爭取1.5度”的全球溫控目標,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
  目前大多數締約方已提出了各自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提出目標是重要的,但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切實將目標落實到行動上,這是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出路。COP27應當倡導各方將已經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轉化為有效的政策、紮實的行動、具體的項目,而不是現有的目標還沒有落實又急於提出新的目標。我們認為空喊口號不是雄心,落實目標才能展現真正的雄心,這也是COP27將落實作為主題的意義所在。
  適應是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關切,長期以來在多邊進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COP27應著力推動“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適應目標工作方案”取得實質成果,為明年在COP28達成有力度、可操作的全球適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中方支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關於建立全球早期預警系統的倡議。發達國家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適應行動的資金支援力度,提出適應資金翻倍的路線圖。
  在資金問題上,發達國家在2009年做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支援的承諾,但迄今尚未兌現。這不僅對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行動造成了嚴重影響和阻礙,還嚴重損害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我們敦促發達國家儘快兌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支援承諾,而不是僅僅在COP27期間提交一份給遲遲沒有兌現資金承諾找原因找藉口的報告。目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自主貢獻都提出了對發達國家資金支援的要求,發達國家應當根據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以1000億美元為起點制定更富雄心的2021-2025年氣候資金路線圖以及2025年後發達國家新的集體量化資金目標,以增進南北互信和行動合力。
  中方願意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締約方驅動、協商一致的原則,共同推動COP27取得反映發展中國家關切、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積極成果。
  在這裡我還要強調,氣候變化事關人類未來,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我們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摒棄任何形式的單邊措施和把氣候問題政治化的小圈子,反對以任何理由搞逆全球化的脫鉤斷鏈。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伏産業快速發展,生産了全球80%的光伏組件並出口到全世界,大大降低了全球光伏産品的價格,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某些發達國家卻罔顧事實、編造理由,極力打壓中國的光伏企業,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利益,也損害了這些國家的利益,更損害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努力,損害了全人類共同利益。我們希望有關國家認真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責任和應盡的國際義務,回到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軌道上來。謝謝。
  環球時報記者:我們關注中國和太平洋島國氣候合作,今年4月份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開始運作,9月份我們與部分島國進行了氣候變化對話交流,中國和太平洋島國在氣候合作方面有什麼進展和計劃?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我國長期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盡己所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太平洋島國是我們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重點之一。目前我們已經與東加、薩摩亞、斐濟、吉里巴斯等四個太平洋島國簽署了五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物資援助的項目文件,並且舉辦了四期面向南太島國能力建設的培訓班,為這些國家累計培訓了近百名應對氣候變化的專業人員。
  今年4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正式啟動,對加強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應對氣候變化交流,推動開展務實合作具有重要意義。9月,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對話交流會召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與東加、斐濟、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薩摩亞、萬那杜等七個太平洋島國的駐華使節就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COP27成果預期、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需求交換了意見。今年12月我們將舉辦第五期面向南太島國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培訓班,通過拓展合作領域,創新設計合作項目,持續開展能力建設培訓等方式,幫助南太島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中我們也將加強與南太島國溝通交流,進一步協調立場,共同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中國日報記者:中國今年是否會考慮重啟CCER,以滿足碳市場運作過程中對CCER的需求。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一個有益補充,全國碳市場包括了一個強制的市場和一個自願的市場。啟動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有利於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也為社會和企業參與這項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有助於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目前,我部正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一是做好頂層制度設計。以服務“雙碳”目標為根本出發點,組織修訂《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確立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參與各方權責,統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願減排交易市場。二是開展配套制度規範的制修訂工作。同步推進項目開髮指南、審定與核查規則、註冊登記和交易規則、方法學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範研究,力爭構建起規範高效、公平公開的市場監管體系和嚴謹科學的數據品質控制體系。三是穩步推進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組織開展自願減排註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建設,為市場穩定啟動和運作搭建可靠的公共基礎設施。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的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力爭儘早啟動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同時要切實維護市場的誠信、公平、透明,強化社會監督,發揮好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作用。 
  南方週末記者:碳壁壘正在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新技術壁壘,電池、光伏等産業面臨出口産品的碳足跡合規風險,請問我國如何建立這些行業的碳足跡評價標準並開展認證。謝謝。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
  歐盟制定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實際上是設置了新的準入門檻,會導致我國相關産品出口難度增加。首先,我們反對以氣候變化為名設立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技術壁壘,這是一種單邊措施,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上也不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
  同時,我們從國內落實“雙碳”目標的工作需求來看,也有必要開展碳足跡評價,推動建立碳標簽制度等等一系列工作,這也有利於強化企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體責任,提升品牌價值,增強公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營造綠色低碳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也有利於推動我國的重點産品出口和提升相關産業國際市場競爭力。
  我們在碳足跡和碳標識領域開展了一些探索,已指導有關行業協會,發佈了包括LED照明、電視機、微型電腦等産品碳足跡評價的團體標準。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建立重點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等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産品全生命週期碳足跡標準,在這個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初步考慮我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建立健全重點産品碳排放核算的方法,研究産品碳排放核算通則和重點行業産品碳排放的核算細則。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推進重點行業産品碳排放核算細則方法研究和發佈。二是推動建立産品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庫。三是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我國産品碳足跡、碳標簽的制度研究,推動相關制度的建立。四是配合有關部門探索建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新規則的認證體系,開展靈活務實的多雙邊合格評定的互認合作,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前段時間,北京等地出現了空氣污染過程。請問今年秋冬季的大氣環境形勢怎麼樣?生態環境部有何部署?在推進清潔取暖過程中,今年有什麼考慮?
  劉友賓: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緊密協作,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我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越來越強。同時我們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空氣品質的改善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偏高,特別是在秋冬季期間,一旦遇到不利氣象條件,環境容量降低,空氣品質還會出現波動。
  10月正處於秋冬季節轉換期,氣溫、濕度晝夜變化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低壓、高濕、強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下,容易出現污染過程。北京市近期出現的污染過程,均受到類似不利氣象條件影響。
  根據預測,今年秋冬季,亞洲中高緯地區以緯向環流為主,我國東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可能性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氣象條件較為不利。
  生態環境部將密切關注空氣品質變化態勢,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積極安排部署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重點任務。高品質推進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以及工業爐窯、燃煤鍋爐綜合整治,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有序實施散煤治理、移動源污染防治、秸稈禁燒等工作。
  二是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一旦預測到重污染過程,將指導各地落實應急預案,持續深化企業績效分級分類管控,依法嚴肅查處惡意排污等行為,切實降低污染程度。
  三是繼續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監督幫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監督幫扶,突出標本兼治,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強化協同作戰,推動各項治理措施落地見效。
  當前,北方地區正在陸續進入取暖季。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是一項民生工程,是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的重大舉措,意義重大。2022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清潔取暖工作,堅持先立後破、不立不破,對於進入供暖季後未完成改造的,仍繼續沿用原供暖方式;今年新改造尚不具備安全穩定通氣條件的、尚未經過一年實際運作檢驗的,不拆除原有燃煤取暖設施;山區等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地區,可以使用潔凈煤等方式採暖,確保群眾溫暖過冬。
  同時,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積極配合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加快推進天然氣産供儲銷體系建設,堅持合同化保供,優化天然氣使用方向,強化居民用氣保障力度。配合財政部安排清潔取暖運營補貼,2021年10月底,已下達2022年清潔取暖運營補貼53.5億元,重點向農村低收入人群和困難群眾傾斜。
  生態環境部將加強調度抽查,重點關注是否存在“未立先破”等影響群眾溫暖過冬的突出問題,對涉及清潔取暖的投訴,及時調度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現場核實,督促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切實讓人民群眾清潔取暖、溫暖過冬。
  南方都市報記者:此前,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我國氣候投融資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在推進氣候投融資發展方面,生態環境部採取了哪些舉措?
  李高:謝謝。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落實雙碳目標,離不開大量、有效的資金支援。我們推動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目的就是引導和促進更多社會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領域,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抓手,同時也是創新性很強的工作。
  最近幾年,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頂層設計、試點示範、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多部門、多行業、多領域、中央和地方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2019年8月,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推動成立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為氣候投融資領域的資訊交流、政策標準研究、産融對接和國際合作搭建了平臺。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發改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對這項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這項工作的目標是推動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氣候投融資先進經驗和優秀實踐。今年8月,九部委聯合公佈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確定了第一批23個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圍繞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從以下五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氣候投融資的工作。
  一是引導試點地方搭建“政銀企”資訊對接平臺。指導試點地方積極挖掘和培育氣候項目,推動地方建立本區域的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立並規範項目的入庫標準,確保入庫項目的品質,打造氣候項目和資金有效對接平臺。
  二是指導地方加強相關項目的碳核算和資訊披露。指導地方對相關投資項目碳減排的效果開展核算,同時不斷提高數據品質,鼓勵和引導企業主動披露氣候相關資訊,加強碳排放資訊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
  三是鼓勵試點地方加快培育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同時加大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引導,支援第三方機構開展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評價,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基於碳減排量的創新投融資工具和服務模式,發揮社會和市場力量。
  四是支援試點地方強化企業和金融機構能力建設。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為試點地方提供技術支撐和指導。以制訂氣候投融資相關標準為抓手,將氣候投融資項目的發展路徑、技術指標、産業特點、商業模式、風險防範、排放測算等因素納入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戰略決策與投融資活動。
  五是鼓勵試點地方積極開拓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加強與國際組織、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的對接,引導更多的國際資金投入到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上來。
  謝謝。
  紅星新聞:日前生態環境部等三部委公佈《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方案出臺有什麼考慮,其中有什麼亮點,能解決目前存在的什麼短板?
  李高:謝謝你的提問。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和“雙碳”工作需要堅實的數據基礎,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發揮著對“雙碳”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和基礎保障的作用,這是基礎性工作,非常重要。同時碳排放統計核算涉及到我們社會生産生活各領域,很多行業,很多技術産品,門類非常多,核算方法也是多樣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急需建立完善統一規範的統計核算體系。
  今年4月發改委、統計局和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這個方案部署了建立全國和地方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完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機制,建立健全重點産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完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機制這四項重點任務。
  這個方案還提出要夯實統計基礎、建立排放因子庫、應用先進技術、開展方法學研究、完善支援政策等五項保障措施。這個方案是四個重點任務,五項保障措施,並且對組織協調、數據管理和成果應用也提出了要求。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與各部門合作推動方案落實,重點做好行業企業和重點産品碳排放核算相關工作,推進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做好相關的支撐保障工作,和有關部門一道共同推動把我們國家統一規範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建立起來。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