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直播訪談

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3-03-28

2023-03-28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3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3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出席發佈會,介紹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並回答了記者提問。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
  
  新聞發佈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3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紮實推進藍天保衛戰。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先生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今天,我沒有要通報的重點工作。
  下面,請劉炳江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
  劉炳江: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謹代表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關心和支援表示衷心感謝。
  借此機會我就大氣污染防治有關情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兩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大氣污染防治十年的成效。第二,2022年的環境空氣品質狀況給大家通報一下。
  第一,大氣污染防治近十年的成效。2013—2022年恰好十年,十年間我國GDP總量增長了69%,PM2.5濃度下降了57%,實現了十連降,重污染天數減少了92%,二氧化硫濃度降至個位數。特別是北京市,大家都非常熟悉,2013年PM2.5濃度89.5微克/立方米,去年是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數從58天降到了3天。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00多萬噸,分別下降到300萬噸、900萬噸左右,分別下降了85%和60%。我們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
  取得這些成績的關鍵是卓有成效的頂層設計。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就是“大氣十條”,2018年出臺了《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指導,制定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制度,也在2015年開始實行。有了政策的制定,也需要狠抓落實。這是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污染宣戰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我們國家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發展中國家。
  一是推進能源領域的結構優化和調整。2013—2022年十年間,我們國家以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3.3%,支撐了GDP年均增長6.5%這麼一個好的成果。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始終在0.5左右,説明我們國家節能成效顯著。特別是,能源消費總量2022年同2013年相比增長了22.9%,煤炭消費總量僅增長了4%左右,也就是一億多噸。我們回想一下2003—2012年的十年間,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增長了128%,也就是23億噸。所以説能源發展在近十年間是典型的“綠肥黑瘦”時期,這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從原來控制排放增量為主轉向以削減存量為主的階段。燃煤鍋爐從52萬台下降到現在不足10萬台,農村散煤治理3500萬戶,一大批低效燃煤設施、爐窯實施了煤改氣煤改電,合計減少煤炭消費約5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十億噸。能源領域結構優化調整是推進空氣品質改善的最主要措施。
  二是強力推進傳統産業結構優化調整。2015年中央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出臺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等系列政策。截至2022年底,全國一共淘汰落後産能和化解過剩産能鋼鐵約3億噸、煤炭10億噸、水泥3億噸、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鋼鐵企業數量減少了20%左右。我們嚴厲打擊人民群眾反應強烈、治理無望、“劣幣驅逐良幣”的“散亂污”企業及集群6.2萬家。産業結構調整也是推進空氣品質改善的重大舉措。
  三是大力推進交通領域的綠色轉型。一般來説,發達國家貨運量中鐵路運輸佔40%多,而我們國家十幾年鐵路運輸佔比持續下降,到了2016年只有7%左右。從2017年開始,以環渤海停止公路運煤為標誌,開始實施“公轉鐵”,全國鐵路佔整個貨運的比例持續六年上升,扭轉了持續下降態勢,這是非常難得的工作。同時“公轉水”大幅度上升,公轉鐵、公轉水、散改集、油改電、油改氫氣等等,這些工作一直在做,而且做得比較卓有成效。近幾年機動車排放標準實現“三級跳”,對應的油品品質也是“三級跳”,我們國家現在機動車排放標準與發達國家基本一致。
  四是積極穩妥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等治理工程。十年來,我國燃煤電廠排放水準達到天然氣發電排放水準,也就是超低排放,打造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燃煤清潔發電基地。同時,大力推動鋼鐵超低排放,現在已經完成2.5億噸粗鋼産能企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在此期間,水泥、焦化、燃煤鍋爐超低排放也在同步進行。
  五是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不僅是PM2.5一項指標,粗顆粒物對群眾影響也是一樣。2013年北方地區城市降塵量最高可達每月每平方公里30多噸,經過持續治理,現在已經降到了幾噸的水準。原來的春天燒荒,夏天露天燒烤,秋天燒秸稈,冬天燒散煤,一年四季燒垃圾的“五燒”問題現在已經大幅度緩解,城市的管理水準明顯提升,村、鄉鎮、街區責任不斷壓實,現在城市也比原來乾淨了。
  六是解決跨區域長距離的傳輸問題。經過2000多名科研工作者聯合攻關,我們現在已經弄清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傳輸規律和消散機制。隨著預測預報能力不斷提升,我們能預測到十天以內有沒有霧霾,程度有多高,而且污染過程的預測率接近百分之百。同時天上的衛星、地上的走航、鄉鎮各個地方佈置的監測點,已經構成了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從而能更加精準、科學地應對重污染天氣。在應對重污染天氣過程中,把所有涉氣企業納入清單,分級分類採取應急減排措施。
  七是發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大氣治理。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是全社會共同的願望。中共中央、國務院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辦法裏,大氣污染治理成效佔分最高。大氣污染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地方在考核中的位次。同時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連年增長,從當初的60億,增加到今年的330億,到目前為止已累計下達了2000多億元。
  “大氣十條”的制定過程,是多年來調研耗時最長、爭論最激烈、也是修改得最多的一次。因為制定的時候就比較難,在落實的時候,我們也是逐條地落實,而且有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制度,落實比較到位,先後公開問責了32名地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力度是比較大的。我們調集全國環保執法系統優秀骨幹力量,在重點地區開展監督幫扶,目前也還在進行之中,要求地方針對查出的問題逐一整改落實,形成了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局面。
  給大家讀這些數據,説這些話,數據是枯燥的,但是它是千千萬萬人,包括我們在座的新聞媒體朋友,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大家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狀態,爬過了一個一個坡,邁過了一個一個坎,才取得了今天的局面。這十年大氣治理的成效向大家通報到這裡。
  2022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現在已經對外公佈了,簡要的説,三項指標均滿足“十四五”時序進度要求,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PM2.5濃度年均值達到29微克/立方米,首次進入“20+”時代。優良天數比例86.5%,重污染天數比率下降到0.9%。
  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三降兩平一升”。全國PM2.5濃度同比下降3.3%,PM10和二氧化氮濃度同比下降5.6%和8.7%。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均同比持平,且維持低位,臭氧濃度同比升高5.8%,初步分析原因是,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仍居高位,疊加去年我國遭遇高溫乾旱的不利氣象條件,對臭氧濃度的升高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們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改善成效還不穩固,特別是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品質改善形勢較為嚴峻。氣象預測結果顯示,今年秋冬季可能會轉為厄爾尼諾,我國北方地區冷空氣活動會減弱,溫度偏高,大氣擴散條件總體不利。今年以來,經濟社會活動全面恢復,排放量會有一定增加,這都給我們出了新的難題和考題。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大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化系統觀念,更好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推進全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謝謝大家。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今年開年以來,尤其是進入到二三月份,多地出現重污染天氣,能否分析一下具體原因?大氣治理的最大難點體現在哪些地方?如何鞏固我們近些年來“藍天保衛戰”的成果?謝謝。
  劉炳江:今年一季度的空氣品質形勢確實是不容樂觀,今天是28號,再過幾天一季度就結束了,大家會看到公佈的空氣品質數據,各項指標都是比較差的。究其原因,無外乎還是排放和氣象兩方面的原因。
  排放方面,一方面經濟在全面恢復,原來在疫情期間,許多經濟活動停止或者減産,現在在全面恢復。我説一個交通的數據,以2019年作為比較,2022年汽油的消費量同2019年相比下降了9.2%,柴油下降了3.2%,今年以來基本恢復。目前鋼鐵、有色、焦炭等“兩高”産品産量也紛紛在增長。這是自然的增長。
  原來國家化解過剩産能的一些重點行業,通過産能置換合法合規新建的重大項目已逐步建成投産,産量在釋放,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在增加。同時一些地方極力追求經濟增長,盲目上一些“兩高”項目,還有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潤,違法違規排污。黃潤秋部長和趙英民副部長去河南和陜西,去了幾個企業都發現了問題。
  這些問題都客觀事實存在,但是今年的氣候相比之下也比較特殊。全國兩會期間有一次溫度升高的過程,這次過程中鄭州和濟南一帶溫度達到30多度,甚至出現了臭氧污染,溫度升高導致的冷空氣減少,疊加其他不利氣象條件,也使北京及周邊地區3月4號到7號出現了一次重污染過程,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唐山五個城市,其他城市還好。10號又發生一次沙塵暴,所以給大家的感覺污染很重,霧霾加上沙塵導致了長達7天的污染過程。
  問題擺在這兒,對我們來説是要怎麼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之間的工作。一方面,發揮高水準的生態環保對高品質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支撐服務好經濟平穩運作和發展向好。環保政策和經濟發展要同頻共振,不能形成合成謬誤。在經濟發展方面,治理空氣污染的一些重點工程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措施,比如説清潔取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等等,這些都是重大投資項目,列入到國家的“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之中,對GDP的拉動非常有效,形成的減排量也能推動空氣品質的改善。
  另一方面,我們要堅決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的盲目發展,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實現市場公平和競爭公正,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企業達標排放是底線。
  今年以來,面對排放量的增加和不利氣象條件疊加的不利影響,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工程減排和向企業合規合法達標排放要減排量,這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方向。以更多確定性的減排量來衝抵經濟發展帶來的排放量和不利氣象條件的不確定性影響,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年2月下旬,生態環境部兩位領導,不打招呼前往河南、陜西查污染,一些企業屢查屢犯,超標排放、弄虛作假,請問為何當前還有這麼多企業,包括部分的國有企業仍然不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怎麼讓企業真正扛起大氣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
  劉炳江:謝謝你的問題,2022年底到2023年初,我國發生了一次長達11天的跨年霾,集中在陜西和河南等地。我們啟動了重污染應急預案,但是效果不理想,這不符合邏輯。“事出反常必有妖”,這一次污染過程,應對方面有一些問題。2022年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河北已經全部退出後十位,現在後十位中河南佔四個,陜西佔三個。根據部黨組的指示要求,黃潤秋部長和趙英民副部長以“四不兩直”方式去河南和陜西對企業開展檢查,檢查了13家企業,發現存在大量不正常運作治污設施、偷排偷放、生産臺賬弄虛作假、線上監測和手工監測造假等突出環境違法問題。
  對此,我們督促相關省市開展調查,堅決以“零容忍”的態度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目前,已刑事拘留21人,行政拘留11人,相關案件還在進一步處理中。現在相關省市已經全面行動起來,各級領導也以“四不兩直”方式查處相關違規違法企業。
  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頻發,充分暴露出來當前大氣污染防治的短板弱項。
  一是部分企業漠視法律,突破底線。企業無視環保法律法規,存在僥倖心理,肆意偷排偷放,想方設法逃避監管,甚至多方串通,形成系統性造假鏈條。在局部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弄虛作假,歸根結底是企業治污設施投入不足造成的,達不到標準要求只能弄虛作假。
  二是部分地方治污攻堅定力不夠,韌勁不足。近年來,隨著藍天保衛戰紮實推進,環境空氣品質呈現持續改善態勢,部分地方出現盲目樂觀情緒,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尤其是在穩經濟的同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力不夠,協同推動高品質發展與高水準保護的政治自覺不夠強,抓責任落實,抓污染減排,抓監管執法不夠有力,甚至有的地方黨委政府要求執法部門對企業進行零處罰。
  三是部分地方的生態環境監管流於表面,能力薄弱。部分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不敢動真碰硬,日常監管走過場,尤其是對當地的利稅大戶。部分基層幹部能力素質不足、業務不熟練、作風不紮實,加之現場檢查技術裝備落後,難以發現日益隱蔽的違法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重點地區、重點時段,以點帶面,幫懲結合,督促企業扛起大氣治理的主體責任。
  一是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組織各地以案為鑒進行警示教育,堅持問題導向,動真碰硬,以“零容忍”態度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也忠告違法企業要敬畏法律,若敢違法,必將受到懲罰。
  二是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指導各地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將壓力傳導到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持續提高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識別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督促引導企業自覺守法。
  三是幫助企業完善治污設施。指導各地開展企業治污措施梳理摸排工作,“一企一策”制定治理方案,清理整治一批簡易低效治污設施。同時樹立標桿企業,引領行業高品質發展。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今年春節以來,北方地區出現多輪沙塵天氣,對空氣品質的影響有多大?主要原因是什麼?我們提出的1%內的重污染天數比例目標是否包括由於沙塵天氣造成的重污染天?
  劉炳江:本世紀以來,中國的沙塵天氣總體上是逐漸減少的趨勢,高發期仍然集中在3—5月份。今年以來,我國共出現了6次沙塵天氣,其中4次集中在3月份。3月份以來沙塵過程較往年同期略偏多,較十年同期多了兩次,十年同期是兩次。尤其是3月19—23日這次,氣象部門定級為強沙塵暴。氣象部門根據能見度將沙塵暴分為特強沙塵暴、強沙塵暴、沙塵暴、揚沙和浮塵五種級別。
  3月19號—23號發生的強沙塵暴,是今年以來強度最強,影響範圍最廣的一次,影響了全國20個省、區、市,北方各地PM2.5、PM10的濃度達到了嚴重污染,河北張家口PM10的峰值超過了9000微克/立方米。受沙塵過程影響,今年以來全國共有140個城市出現了沙塵重度及以上的污染,其中131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均為5年來最多。
  全國沙塵造成的超標天數達到了1533天,同比增加了590天。截止到3月26日,沙塵導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損失了5.4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增加了1.2個百分點。氣象部門説沙塵在24號結束,是以能見度來判斷的。但是對空氣品質的影響到今天還沒有結束,到昨天為止,許多地方還出現了浮塵,PM10還是超標的。
  今年3月份以來,沙塵天氣偏多的原因,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下墊面利於沙塵活動。2022年蒙古國降水較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蓋較差。今年3月份以來蒙古國的南部和我國的西北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5—8度,尤其是3月初出現了一次極為罕見的回暖天氣,高溫事件大家在3月份也都感受到了,但是造成的影響遠遠難以用一句話來説明。這次回暖天氣導致凍土層沙土快速融化,同時沙源地基本無降水過程,地表無積雪覆蓋,大範圍的地表裸露,有利於沙塵活動。
  二是氣象條件有利於沙塵傳輸。今年蒙古氣旋強度偏強、冷空氣活動較多,在冷空氣東移南下過程中,強烈的大風,為沙塵粒子的捲揚進入高空提供了有利的氣象條件,在高空西北氣流的作用下,大量沙塵粒子向下游傳輸沉降,疊加內蒙古本地的沙源,影響我國北方地區。
  對北京而言,有兩股沙塵傳輸路徑,一股是我國西部,另一股是蒙古國的中南部。其中,從西部方向來的氣流傳輸到北京,基本上是以浮塵為主,不會出現沙塵暴;蒙古國的中南部沙塵影響最大,因為傳輸路徑比較短,氣流比較強,就造成了較重的污染。
  據科研人員統計,近十年來,蒙古國內戈壁地帶一年中發生的沙塵暴次數,比20世紀60年代增加了4倍。今年春季(4—5月)蒙古國南部至內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氣旋階段性南下影響,利於形成沙塵天氣過程。預計我國北方地區沙塵過程次數較近十年同期偏多,也就是説今年是一個沙塵的大年。
  接下來,我們將會同氣象部門加強空氣品質預測預報,預測到可能出現沙塵的時候,及時發佈資訊,提醒公眾做好健康防護。
  剛才你提到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是否包含沙塵的問題。對空氣品質的評價,無論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監測數據都有顯示,人民群眾也都能感受到,所以重污染天比例1%的目標是包括沙塵天氣影響的。謝謝。
  
  南華早報記者:我們注意到我國計劃在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你剛才提到北京和周邊地區近期發生了污染天氣,而且還有重污染天氣的情況,我們想問生態環境部對於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目標的達成是不是有信心,以及未來兩年將採取什麼措施確保這一目標的達成?
  劉炳江:謝謝你的提問。當前影響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的主要是重污染天氣,所以黨中央、國務院要求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同2013年相比,我國重污染天數大幅減少,但現在空氣品質改善的成果還不夠穩固,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尚未出現,整體仍未擺脫氣象條件影響,當遇到不利的氣象條件時,重污染天氣仍然多發頻發,尤其是今年以來已經多次發生重污染天氣過程。
  大家如果記得,2020年疫情剛發生的時候,車基本停了,企業基本能停都停了,經濟社會活動水準大幅度下降,但是2月9—13日北京仍然發生了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經濟社會活動水準下降帶來的減排比啟動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減排力度還要大,但重污染天氣仍然發生。這説明瞭氣象的影響和本地的污染排放都是造成重污染天氣的關鍵因素。在重污染天氣應對中,有兩類污染源我們沒有辦法動,較難讓其參與重污染應急減排。一類源是不可中斷的行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集中了大量不可中斷行業,包括鋼鐵、平板玻璃、石化等。另一類源是採暖排放源,老百姓採暖是剛性需求,不能停、不能動。這説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整體排放水準還是偏高,一旦遇到不利氣象條件確實容易發生重污染天氣。
  為解決這個問題,去年11月份我們會同發改、工信、交通運輸等多部門出臺了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行動方案。主要的內容:
  一是嚴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退出重點行業落後産能,推動産業結構和佈局優化調整;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增長,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
  二是因地制宜強化攻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重點是優化産業結構和佈局,推動區域內鋼鐵産能壓減和焦化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工業企業的深度治理等一系列治本之策。
  三是做好重污染的應對。加強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等能力建設;指導地方優化重污染天氣預警啟動標準,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持續完善應急減排清單,推進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鼓勵地方開展“創A行動”,鼓勵企業提升績效級別;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通過十年來重污染天氣應對實踐,我們已經找到了較為有效的方法,將盡可能的使之進一步完善。
  四是加強執法監管,嚴格日常監管執法,同時調集全國環保系統優秀骨幹執法人員,在重點地區壓茬式開展強化監督幫扶。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2025年全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的目標是控制在1%以內,由於各地大氣污染治理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控制目標有所不同,經濟快速增長、氣候異常、大規模焚燒秸稈和煙花爆竹高強度大範圍燃放等也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將以嚴控增量、多減存量和精準科學應對重污染過程的確定性,應對這些不確定性,努力實現目標。
  
  人民日報記者:今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新的一年要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我們知道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協同性,請問生態環境部將如何協同好減污降碳的工作?謝謝。
  劉炳江:謝謝您的提問。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同過程,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也會相應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剛才在開場白已經跟大家介紹過了,我們圍繞著産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和交通結構調整,實施了一系列減排大氣污染物的措施。
  比方説,2022年同2013年相比,全國燃煤鍋爐從原有52萬台減少到現在的不足10萬台,農村的散煤治理也完成了3500萬戶,總共減少了煤炭消費大約是5億噸,協同減少了二氧化碳10億噸。在這些措施行之有效的情況下,“十四五”肯定還會持續堅持。
  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做出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大戰略部署,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統籌大氣污染防治與“雙碳”目標要求,開展大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行動,從源頭減少大氣污染物和碳排放。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大家都知道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的政策措施體系正在陸續出臺,2022年生態環境部&&出臺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我們也配合相關部門出臺工業、能源、交通運輸領域,以及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結構調整、佈局優化為關鍵,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圍繞重點領域、聚焦重點行業、突出重點地區,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這是頂層設計。
  二是嚴控增量。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的盲目發展,嚴格落實國家産業規劃、産業政策,“三線一單”、産能置換、污染物區域削減替代等要求。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水泥等産能。重點區域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要嚴格按照大氣法第九十條要求,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用煤項目的,應當實行煤炭的等量或者減量替代。這裡我強調一下,各級政府和企業業主,在重點區域新建的涉煤項目一定要實行煤炭等量替代,不能做違法的事情。
  三是加強治理。能源領域,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煤炭集中清潔高效利用並舉,重點削減非電用煤,尤其是低效、分散、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散煤,持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有序推進工業燃煤和農業用煤的清潔能源替代。産業領域,推行鋼鐵、焦化、燒結一體化佈局,減少獨立煤炭洗選、獨立焦化、獨立燒結(球團)和獨立熱軋企業,推動鋼鐵、水泥、焦化行業和鍋爐超低排放改造。交通領域,加快推進公轉鐵、公轉水、油改電、油改氫能等。以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清潔化運輸為切入點,不斷創新電動重卡的應用場景,目前我們國家的電動重卡發展應用最多的就是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這也是與我們大氣污染防治形勢相適應的。所以,下一步持續推進鋼鐵、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的清潔化運輸。
  前十年減污降碳行之有效的措施,“十四五”會持續應用。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今年我國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回升,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地方和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增速和利潤,可能會盲目開工“兩高”項目,甚至會違法排污,這些都必將帶來污染物排放增加,特別是影響大氣環境品質,在經濟發展需求壓力下的環保力度我們該如何保持?
  劉炳江:確實,今年經濟全面恢復,增量確實是比較大,這也在我們預料之中,我們也在研判這方面的形勢,每個季度做經濟發展和空氣品質改善形勢分析。
  今年一季度氣象條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開工“兩高”項目,部分企業甚至違法排污。但現在還是在可控範圍內,今年一季度空氣品質比去年同期在反彈,去年是疫情期間,疊加冬奧會、冬殘奧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聯防聯控,煙花爆竹管控到位,去年2月份北京PM2.5濃度22微克/立方米,而以往北京2月份都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上,今年反彈也是在預料之中,跟去年相比代表性不強。與2019年一季度相比,今年全國PM2.5下降12%以上,優良天數上升了3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下降1個多百分點,説明近年來治理成效是較為顯著的。另外,目前即使反彈也是在濃度非常低的情況下反彈,這樣的波動在國際上都是很正常的。
  今年經濟發展確確實實帶來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空氣品質反彈壓力很大。國家要求“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從我們出臺的環保政策來説,與各部門的政策肯定是同頻共振的,支援經濟的平穩增長。
  另一方面,在新增的同時,還有非常大的存量需要削減。清潔取暖方面,試點已覆蓋全國88個城市,有的幹完了,有的正在幹,今年還要再擴,在清潔取暖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技術創新,突破了技術的瓶頸。比如説熱電聯産,原來只能供15平方公里半徑範圍內的居民暖氣,現在長距離供暖技術已經突破100公里了,肯定會帶動更多的減排量。公轉鐵方面,全國700多條鐵路專用線已經納入規劃或者開工建設,鋼鐵、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也在進行之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也在推進之中,我們測算認為減排量還是比較充足的。
  這些措施在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同時,也帶動大氣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像天然氣管網建設、電網增容、鐵路專用線建設、熱力管網建設等,這些都是重大投資項目,既促進經濟增長,又改善空氣品質,可以實現雙贏。
  對於現在查出來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今年部長採用“四不兩直”方式檢查以後,現在全國都在開展這方面的行動。企業把所有治污設施全部開足,會有一部分減排量,另外針對一些低效的或者是無效的治污設施,今年要開展更新行動,這也會促進減排。
  在我們目前預測的經濟增長和減排量前提下,我們有信心把空氣品質進一步改善。但是,現在最難把握的是氣象條件,一季度就是超過我們的預期,而且預計今年秋冬季氣候形勢將從拉尼娜向厄爾尼諾轉變,不利於冷空氣活動和污染擴散,這對抵消減排量有多少作用,現在還不敢説,有不確定性。但我們有信心以更大的減排量來衝抵經濟增量和氣候異常帶來的不確定性。謝謝。
  
  南方日報記者:《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2年)》顯示,移動源污染成為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重要來源,由於排放設施的可移動性,移動源污染監測成本高、監測困難,請問將如何突破這個監管的難點,將從哪些方面加強治理?
  劉炳江:您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認識的也比較到位。相比于固定源的治理,移動源相對比較滯後,主要是通過推進排放標準實施,來實現移動源污染物的減排。我舉一組數據,咱們國家現在機動車是4億多輛,其中柴油貨車2000多萬輛;除了機動車,移動源還包括非道路移動機械,咱們國家工程機械1000多萬台,農業機械4000多萬台,這個數字給外國朋友説,外國朋友都説可能是小數點點錯了,其實這是現實。
  現在北方地區每次出現重污染的時候,我們都有一些高水準的監測站點進行組分監測,PM2.5從形成、發展、達到峰值,一直到最後消散,從整個過程來看,基本上都是以硝酸鹽為主,佔比最大。我國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還是高位,機動車等移動源的排放量已經成為我國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第一大來源。移動源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居高不下,也是夏天臭氧污染的一個主要貢獻者。
  移動源污染減排,這幾年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説3500萬輛老舊汽車、黃標車的淘汰,力度很大。車輛排放標準“三級跳”,相應油品標準“三級跳”。“公轉鐵”大力推進,鐵路貨運量自2017年以來實現6連增。但要注意到,實施這些減排措施的同時,還有大量新增的車輛和機械,因此移動源排放一直處於高位。
  為了減少移動源排放,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針對移動源開展“五大行動”。
  第一,推進公轉鐵行動。關鍵是鐵路專用線的建設。重點推進的700多條鐵路專用線,有的已經建成,有的正在建設,有的在前期論證,全都在向前推進。這主要是補齊港口碼頭、大宗貨物運輸企業的鐵路專用線短板。目前,企業使用鐵路運輸的意願很強,所以補短板是關鍵。
  第二,柴油貨車清潔化行動。目前,我國新能源重卡方興未艾,發展速度、市場佔有率都是最高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三萬多輛新能源重卡,包括換電池的電動重卡,還有氫能重卡都在推廣之中,推廣的主要用戶是大宗貨物運輸的鋼鐵企業。生産1噸鋼,一般需要對5噸物料進行運輸,全部用柴油貨車運輸,排放量是巨大的。現在優先使用新能源重卡,或者使用國六、國五車進行運輸。國三老舊車、高排放車輛正在推進淘汰,“藍天保衛戰”時期已經淘汰100萬輛,現在還在繼續淘汰。
  第三,非道路機械綜合治理行動。非道路移動機械包括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港口碼頭使用的機械和機場使用的機械等。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發展,實施非道路機械第四階段排放標準,強化非道路移動源排放監管,推動港口船舶的綠色發展。今年,我們已會同交通運輸部召開了一個工作部署會,推進開展港口碼頭、船舶油氣回收。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了不僅是資源浪費,還造成了安全隱患,回收上來了就是資源,可以實現經濟效益。
  第四,重點用車企業強化監管行動。推動火電、鋼鐵、煤炭、焦化、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企業清潔運輸,強化重點工礦企業的應急管控,建立用車大戶清單和貨車的“白名單”,啟動動態管理。大家可以看一看,很多地方煤礦基本上短駁用新能源汽車或者廊道,運到鐵路煤炭集散點,然後再用鐵路運輸出去,現在方興未艾,規模越來越大。大氣治理給新能源汽車提供了應用場景,所以新能源汽車推廣進展比較好。
  第五,柴油貨車聯合執法行動。柴油貨車後面都有一個尿素罐,是一個通過SCR減少NOx排放的環保設施。有的貨車司機尿素罐里加的尿素品質不高或者是加的量不足,嚴重影響脫硝效果,這方面要嚴格打擊,堅決“零容忍”。重型燃氣車三元催化後處理裝置,內部含有貴金屬,有的貨車司機卸下來倒賣,導致車輛尾氣排放比國0車還嚴重,嚴重污染環境。這種情況必須嚴厲打擊,堅決不能容忍“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競爭不公平的行為。
  五大清潔行動會在“十四五”期間突出抓好,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鋼鐵行業推進超低排放已經有四五年了,請介紹一下生態環境部在此期間做了什麼工作,下一步有何舉措?
  劉炳江:鋼鐵超低排放現在進展向大家報告一下,進展是比較良好的。繼電力行業打造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基地以後,鋼鐵自然而然成為全國大氣污染排放最大的行業。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19年生態環境部會同發改、工信、財政、交通等五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大家可以到現場看是極其難的過程,難在哪呢?鋼鐵鏈條太長,産污環節太多,平均一個一千萬噸的長流程鋼鐵企業,可能有100多個有組織排放口,每一個排放口都要達到和天然氣發電排放相當的水準,確實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無組織排放環節也比較多。運輸方面,一噸鋼要五噸的運輸量,也就是説,每生産一噸鋼,需要相應的原輔料、燃料、産成品等運輸量共5噸,超低排放要求清潔運輸比例達到80%以上,對於鋼鐵企業來説是很難的。但儘管難,鋼鐵企業還是很積極配合的,超低排放改造投資也比較大。這項工作也列入了國家“十四五”102項重大工程中,現在進展較為順利。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2.07億噸粗鋼産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並公示,4.8億噸粗鋼産能已完成燒結球團脫硫脫硝、料場封閉等重點工程改造,上述産能佔全國總産能三分之二。今年前三個月,又有約4000萬噸粗鋼産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在超低改造過程中推進了治理技術全面革新,相關科研工作者合力攻關,攻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題。鋼鐵超低排放累計拉動社會有效投資約2000億元,帶動了環保及相關産業快速增長。特別是為新能源車提供了應用場景,帶動了我國新能源重卡快速發展。去年我國新能源重卡銷量全球第一,同比增長154%,主要集中在空氣品質相對較差和鋼鐵産能集中的省份和城市。2022年同2018年超低排放實施前相比,噸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排放量下降了一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全國鋼鐵産能集中的10個城市PM2.5濃度平均下降24%,優良天數比率平均上升7個百分點,促進了重點區域和全國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為了推進鋼鐵超低排放改造,我們開創差別化管理新思路,推動地方實施差別化電價、水價、環境稅等政策。企業達到超低排放後,就可以享受這些優惠政策。更關鍵的是在重污染天氣應急的時候,達到超低排放的企業可以自主減排,不影響生産。超低排放改造投入多的企業成為國內鋼鐵行業標桿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促進了整個鋼鐵行業發展。我們建立能上能下的機制,經評估監測達到穩定超低排放要求的企業在鋼協網站公示;已公示企業經雙隨機檢查,發現存在問題的撤銷公示,這對行業震懾是相當大的,這個機制非常有效地推動了鋼鐵行業高品質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對鋼鐵超低排放總的要求是,時間服從品質,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鋼鐵行業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謝謝。
  
  新黃河記者:噪聲污染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請問噪聲污染防治法實施近一年,有哪些效果?我們有關注到“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出臺,下一步有哪些重點舉措?謝謝。
  劉炳江: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不僅是體現在藍天碧水凈土,也體現在和諧安靜的環境。近幾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和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噪聲污染已經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在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上,噪聲污染的投訴舉報一直佔據前兩位,其中2021年45萬件的投訴舉報中,45%都是來自於噪聲。
  2022年新修訂的噪聲污染防治法正式頒布實施,新法聚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噪聲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規定、新制度、新要求。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明確了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二是強化了源頭防控措施,三是針對工業、交通運輸、建築施工、社會生活四大類突出的噪聲問題分門別類綜合施策,四是強化了社會共治,五是加大了處罰力度。法律規定了許多新招、實招、硬招。為實施好新修訂的噪聲污染防治法,前不久生態環境部會同中央文明辦等共16個部門和單位,印發了《“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這是繼大氣、水、土十條後,制定的噪聲十條。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升級噪聲監測網路。到去年年底,全國僅有20個城市308個聲環境品質監測點位開展自動監測,大部分城市還沒有開展自動監測。資訊公開是最好的監督,要像PM2.5監測點一樣,讓人民群眾能天天看到噪聲自動監測數據。所以“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全面推動聲環境品質自動監測站點的建設,預計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從省會城市擴展至地級城市,實現全國地級及以上的城市建成3800多個自動監測站點,並讓大家都能看到監測數據,這就是最好的資訊公開手段。
  二是加大噪聲監管執法力度。強化工業噪聲監管,計劃用3—5年的時間,完成涉及噪聲污染的28萬餘家工業企業的排污許可證核發,以及近210萬家工業企業排污許可登記。同時針對大家關心的廣場舞擾民、機動車“炸街”等問題,各相關職能部門也將加大執法力度、創新執法形式,戳痛點、指難點,共治噪聲頑疾,切實把“紙上的法律”變為“行動中的法律”。
  三是細化社會共治舉措。噪聲污染來源極其複雜,涉及面廣,影響範圍大。噪聲是基於人體感受的一種主觀評價,就算是優美的音樂也可能對人造成困擾,成為噪聲。這需要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生産經營者、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我們將通過樹立工業企業治理標桿,發佈低噪聲施工設備指導目錄,加強引領示範;還將通過寧靜小區建設、設置靜音車廂等寧靜場所,創造舒適環境,並且通過鼓勵社區居民自我管理、優化噪聲糾紛解決方式,營造寧靜和諧氛圍。
  我們希望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讓大家共用寧靜生活,共用文明成果,共建美麗中國。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