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突出問題導向 提升海洋生態治理水準

2020-07-22

2020-07-22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關道明

  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的總體目標,就是要在“十三五”海洋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全面推進海洋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不斷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準和生態保護修復成效。

  經過對近年來全國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監測、監督管理等各項資料的綜合分析,以及上海、深圳、錦州、連雲港等試點城市的一線調研成果,我們認為,當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問題包括:部分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退化,海洋生態災害頻發、突發環境事故風險較高,公眾臨海難親海、親海品質低的現象普遍存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仍需提升。

  此外,根據全國歷年海洋環境品質監測評價結果,近岸部分海灣河口水質污染依然嚴重,不同海灣河口存在海水水質等級下降、海水富營養化、有毒有害新型污染物被檢出等現象。

  《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重度富營養化海域主要集中在遼東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近岸主要海灣河口。

  我國管轄海域分佈著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河口、海灣、潟湖、島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海洋生態環境,生物物種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但近年來,部分地區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的趨勢未得到根本遏制,自然岸線保有率降低、灘塗濕地被大面積佔用等問題突出。

  同時,海洋生物多樣性水準退化趨勢明顯,優質漁業資源衰退,瀕危物種數目顯著增多,珍稀物種保護面臨較大壓力。2019年監測的18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3個呈健康狀態,14個呈亞健康狀態、1個呈不健康狀態。

  2019年我國管轄海域共發現赤潮38次,海洋赤潮仍處於高發期,有毒有害赤潮生物增多。

  自2007年以來,南黃海滸苔綠潮災害連續暴發,對南黃海生態環境和人們生産生活等均帶來巨大影響。外來物種入侵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海上突發環境事故風險仍然較高,風險防控和應急響應任務艱巨。

  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法規政策體系還需進一步建立健全,存在著海洋生態環境“家底”不清,生態環境監管和應急響應能力不足,基礎性、關鍵性科技支撐不足等突出短板。

  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系統梳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短板。以突出問題為導向,科學規劃部署“十四五”和中長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

  對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清醒認識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的總體形勢。以“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洋建設總體目標為牽引,進一步貫徹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要求。

  針對近岸污染嚴重的河口海灣和岸灘等,將其作為陸海統籌、聯防聯控的重點,根據區域不同污染特徵和主要污染來源,分區分類實施陸海污染源頭控制工程。通過實施這些工程,提高污水和污染物收處能力、濱海濕地污染自凈能力等,減少氮、磷等主要營養物質、塑膠垃圾和其他特徵污染物的入海量。

  保護恢復自然生態空間,保住海洋生物休養生息的底線。推進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以海灣(河口)為基本單元,推動實施“美麗海灣”百灣治理等重大工程。採取“國家試點示範+地方系統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分類梯次推進岸線和灘塗濕地保護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搶救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重點任務。強化海洋環境風險防控與應急響應,提高公共服務水準。

  (作者係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

  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