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曾經的不毛之地,現在的藍色海灣

2020-11-25

2020-11-2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港口污染治理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規定的重點任務。錦州港持續強化環境保護、監督和考核,以實現“生態港口,營造碧水藍天”的目標。圖為筆架山景區一側的錦州港。本報記者 李禾攝
  如今,距離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收官已不足3個月的時間,渤海治理情況如何?作為渤海海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錦州是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一環——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是我國在海洋領域污染防治的首戰,對改善渤海生態環境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今,距離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收官已不足3個月的時間,渤海治理情況如何?“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從何處著手,持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 
  遼寧錦州位於渤海的北端,這裡有錦州灣、大小淩河口等豐富的地理環境,有自然保護區、濱海濕地等典型的生態系統,還是東北亞候鳥遷徙的國際通道。作為渤海海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錦州是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4個試點城市中的一個。 
  9月22日—23日,科技日報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有關部門來到錦州,對其海域綜合治理、濕地生態修復等工作進行實地採訪。 
  不毛之地重現紅灘綠葦 
  大淩河是遼寧西部最大的河流。科技日報記者看到,在大淩河口西側的泥質灘塗上,隨著秋天的到來,成片的翅鹼蓬草已經泛紅,跟周邊的蘆葦形成了紅灘綠葦的美景。 
  錦州市大淩河口濱海濕地位於遼東灣的最北部,這裡灘塗平緩綿長,生物多樣性豐富,鹽生植物種類繁多,是水生動物斑海豹、對蝦、中華絨螯蟹等的棲息繁殖地,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鸛等鳥類的重要遷徙、繁殖和棲息地。錦州市生態環境局淩海分局副局長劉鑫説,近年來,隨著河口區域用海規模擴大,海參養殖等海洋工程增多,原有的河口灘塗被割裂,天然潮灘連通性受到損害,河口濱海濕地生態環境日益退化,生態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作為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項目之一,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從2020年4月起開始施工,拆除了阻礙潮灘連通的人工養殖設施,圍起了已變成不毛之地的灘塗,通過人工填築種植土、增加淡水補給等措施營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再種上翅鹼蓬草和蘆葦;等翅鹼蓬草和蘆葦生長穩定後,拆掉圍堰,恢復自然生長狀態,逐步改善海堤和河口灘塗濕地的生態環境品質。 
  翅鹼蓬草和和蘆葦都是錦州的本土植物。“沒有修復前,大淩河口原先的植物已經全部消失。”劉鑫説,通過栽種這兩種植物,不但濕地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改善,也帶動了鳥類的回歸。如今,每年遷徙、棲息於此的候鳥數量達數百萬,丹頂鶴和白鸛的數量增加,海鸕鶿、天鵝等再次出現在大淩河口的上空。 
  錦州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已修復濱海濕地100多公頃。大、小淩河兩條國控入海河流的污染物入海量均呈下降趨勢,入海河流消除劣五類水的目標基本完成,河流總氮濃度在2017年的基礎上分別下降13.1%、36.3%,均優於《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制定的10%目標。 
  如今的大淩河口,不時有鳥類在灘塗上覓食,在翅鹼蓬草中棲息。劉鑫説,通過植物本身的自我繁衍,再過兩三年,翅鹼蓬草和蘆葦就可以成規模了。那時,水清灘凈、岸綠灣美、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藍色海灣將更加美麗。 
  養殖場生態修復成為景點 
  在錦州市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態修復項目現場,靠近海岸一側,工人正在用石頭和鋼筋加固堤壩;在蝦場的週邊,數臺挖土機正在工作,把攔截海水的外壩拆除,恢復近岸的海洋生態環境。 
  該蝦場生態修復項目也是錦州市渤海攻堅戰的重點項目,總投資6104.16萬元,共拆除圍填海養殖池堤壩9280米,修建生態海堤949米,恢復濱海濕地約77公頃。 
  錦州市濱海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勝一説,對生態海堤的修建是經過科學論證和環評的。“通過大連海事大學做的水動力試驗,我們發現其中一段海岸受力最大。為防止外壩拆除後,旁邊的濱海公路路基被海浪侵蝕掏空,根據近10年的最大潮水高度,修建了這段高3.3米、長949米的海堤。海堤用花崗石修建而成,在水下留有供海洋動植物棲息、生長的溝槽,在海堤上種草。” 
  為保證施工不破壞生態環境,項目還專門聘請了環評監理人員,對建設全過程進行監管。 
  董勝一表示,該蝦場生態修復項目不但能恢復自然岸線的生態功能以及濱海濕地,而且跟不遠的筆架山景區,以及清溝灣、白沙灣、金沙灘等海濱浴場連在一起,打通了旅遊鏈條,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以及“灣美、物豐”的目標。 
  進行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實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是《方案》確定的重點任務。 
  據統計,錦州市排查出違法違規養殖戶597戶、面積115840畝,已收回非法、不符合分區管控要求的海水養殖面積1415.15畝,完成了淩海、北鎮、黑山3個縣級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編制發佈工作。 
  預計到2020年底前,將完成沿海整治修復岸線7.965公里,完成河口海灣濱海濕地整治修復面積501公頃。 
  “美麗海灣”帶動近岸生態整體改善 
  我國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迄今為止,共記錄到28000多種海洋生物,約佔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種總數的11%。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説,目前,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已進入衝刺階段,渤海生態環境品質整體持續向好。 
  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渤海水質優良比例達77.9%,同比增加12.5個百分點。今年第三季度,渤海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87.1%,繼續呈現向好態勢。濱海濕地和岸線整治修復工作進度大大加快,沿渤海的河北、遼寧、山東、天津“三省一市”6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項目完成後,將修復濱海濕地超過6900公頃,新增整治修復岸線70公里以上。 
  霍傳林説,河海共治的“消劣行動”從渤海先啟,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從渤海先試,圍填海嚴格管控從渤海先行,這為探索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新機制、新模式破題指路、示範打樣。在“十四五”期間,將以“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統領,以此引領和帶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品質的整體改善,也是對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成功經驗和有效模式的總結、凝練和提升。 
  “在具體策略上,堅持‘一灣一策’的精準落實。對於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的海灣,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並重,推進水體和岸灘環境品質的全面改善;對於生態退化或受損問題突出的海灣,全面改善海灣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生態服務功能;對於難以滿足公眾親海需求的海灣,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霍傳林説,在長效機制上,“三分建設、七分監管”,補齊海灣生態環境精準監管的能力短板,建立健全海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激勵和約束機制。 
  錦州市副市長馬海峰説,作為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城市,錦州代表北海片區參與試點工作,説明瞭錦州地理區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錦州計劃在“十四五”期間,繼續推進生態修復工作,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力爭將錦州北部灣區建成“美麗海灣”。
  (記者 李禾)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