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碧海藍天紅灘綠葦——渤海綜合治理還錦州美好環境

2020-11-25

2020-11-25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渤海已近乎成為‘死海’”——2018年,某媒體記者在調查了渤海的污染情況後發出這樣的驚嘆!
  作為我國唯一的內海,渤海的自身水動力條件較差決定了它自凈能力有限。長期的污染,導致渤海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2018年,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發〔2018〕17 號)的要求,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制定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于當年11月30日印發並開始實施。《計劃》要求,到 2020 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 73%左右。
  作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4個試點城市之一的遼寧省錦州市,是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錦州市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成效好壞,對改善渤海生態環境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0年已近尾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進展如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9月下旬,記者在生態環境部的協助下來到遼寧省錦州市,對錦州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情況進行實地採訪。記者看到的情況是:碧海藍天重回錦州大地,紅灘綠葦美景再現渤海海灣。
  海岸修復帶來濕地和紅灘綠葦美景
  遼寧省錦州市地處渤海的北部、遼東灣西岸,擁有海岸線總長97.7千米,近海水域面積12萬公頃,沿海灘塗面積1.77萬公頃,1.67萬公頃近海漁場。錦州灣、大小淩河入海口等形成了濱海濕地等豐富而複雜的地理環境。其中,大淩河口濕地面積1016平方公里。區域內生物種群多樣,分佈有40多種重點保護物種,棲息著眾多的野生動物。作為遼河三角洲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我國河口濕地的典型區域,也是國際上重要的濱海濕地之一,還處於候鳥遷徙的國際通道上。
大淩河口濕地,已經初步顯現紅灘綠葦的美景。(韓琳 攝)
在灘塗上覓食的鳥類。(韓琳 攝)
  秋天正是鹼蓬草變紅的季節,火紅的鹼蓬草造就了紅海灘這種奇特景觀。記者首先來到大淩河河口西側的灘塗地帶,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灘塗濕地:有的地方,一片片泛紅的鹼蓬草、綠色的蘆葦及其他已經發黃的雜草混雜在一起,紅綠相間,猶如天然織就的地毯;有的地方,大片的鹼蓬草讓地面變成了紅色,散落其中的小水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時不時地有幾隻海鳥從草叢中躍起,盤旋于空中。
  “以前,這裡是一片淤泥荒灘,通過生態修復才有了現在的樣子。”錦州市生態環境局淩海分局副局長劉鑫説,上世紀80年代建設遼河油田的時候,為了保護油田設施,人們把附近一些地方的地面給硬化了,結果造成大淩河河水來回甩動,把淤泥甩到這邊來,河頭灘塗就變成了遍佈淤泥的荒灘。
  據了解,大淩河發源於朝陽市淩源打鹿溝,流經朝陽和錦州後水質變劣,注人渤海,在錦州境內全長132km,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陸源人海排污口。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後,錦州市從2020年4月起開始實施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一方面拆除了人工養殖設施,建起臨時性的堤壩;另一方面清除淤泥,通過從別處運來種植土進行覆蓋填充,增加淡水補給等措施改造土壤,再種上鹼蓬草和蘆葦,等兩三年後鹼蓬草和蘆葦生長穩定了,再拆掉堤壩,恢復自然生長環境。
  劉鑫説,鹼蓬草和蘆葦都是本地植物,習性相反,淡水多了,蘆葦上來了;海水多了,鹼蓬草就多了。沒有修復前,這些本地植物已經消失殆盡。通過栽種這兩種植物,使灘塗的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改善。隨著潮漲潮落,海水多的灘塗上鹼蓬草長得茂盛,而偏于淡水環境的陸地上蘆葦多。過兩三年,河口灘塗濕地的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改善,就會形成陸地、蘆葦、鹼蓬草與海灘相結合、自然過渡的環境狀態。
  據了解,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規劃了大淩河口生態修復、小淩河口生態修復、原第四十軍蝦場生態修復和白沙灣生態修復四個修復項目, 項目總投資19524.1萬元,應修復濱海濕地面積501公頃、岸線長度7.965公里。項目開工率已超過75%,其中大淩河口生態修復項目已修復濱海濕地面積190公頃,修復岸線長度1000米,坡腳種植蘆葦8500平方。
大淩河口濕地,已建成一條生態廊道。(韓琳 攝)
淩海大橋兩側的紅海灘美景。(韓琳 攝)
  在淩海市大淩河口生態廊道及淩海大橋兩側,由於紅艷艷的鹼蓬草生長旺盛,連綿成片,放眼望去,好似一望無際的“紅色海洋”。這就是著名的紅海灘美景。
  濕地環境變好了,鳥類也飛來了。如今,每年棲息於此的留鳥和遷徙經過的候鳥數量達數百萬,包括比較珍稀的丹頂鶴、白鸛、天鵝等鳥類,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淩河口的濕地和天空中。
  劉鑫自豪地説:“很多人都去盤錦看紅海灘,其實我們這裡的紅海灘也不差!”
  拆壩治污,還海岸一片清明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渤海邊的漁民,靠的是捕魚和養殖。錦州市過去大量發展灘塗養殖,特別是養殖對蝦、海參,不僅在海面上設置了大片網箱,而且在海灘上建起一個個池塘,甚至在近海修建大壩,攔海築“塘”,由此導致海潮受到阻攔,天然潮灘不復存在,濱海濕地的生態環境日益退化。同時,養殖海參的污水不斷地流入近海,造成海水污染。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後,拆壩治污就成為重要內容。
  濱海新區的原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態修復項目是錦州市四大生態修復項目之一。據錦州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材料介紹,該項目總投資6104.16萬元,通過圍海養殖池拆除、生態海堤建設等修復措施,修復濱海濕地面積77公頃,修復岸線長度1750米。
  記者來到原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態修復項目現場,發現離海岸數百米的海面上有一條大壩,但中間已經消失,兩邊的堤壩上有數臺大型挖土機正在施工。海岸上也正在施工,一道用花崗岩砌成的海堤矗立在岸邊,已經接近完工。
整治前的錦州近海面貌,海灘上遍佈海蝦和海參養殖池。(資料照片)
挖土機正在攔海大壩上施工,拆除大壩。 (韓琳 攝)
  錦州市濱海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勝一介紹説,整個攔海大堤長達9280米,將全部拆除。岸上的工人們正在岸邊修建生態海堤。根據近10年的最大潮水高度,這段用花崗岩修建的生態海堤高3.3米、長949米,以防止外壩拆除後,海浪侵蝕、衝垮海岸以及岸邊的濱海公路路基。海堤建成後將在上面種植草木,水下還留有供海洋動植物棲息、生長的溝槽。到時候,此處一定會成為風景優美、適合遊人散步觀海的好地方。
  改造海水養殖,防範油污入海:從源頭切斷污染物入海
  污水入海是造成渤海污染的重要因素。錦州市有大片海參養殖池,是當地重要的産業。如何消除養殖業帶來的污水,是一個課題。
  2019年,錦州市制定了《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方案設置了“消滅劣V類水體;直排海污染源達標排放;清理非法和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污口;構建和完善港口、船舶、養殖活動及垃圾污染防治體系”等7項主要目標,目前已完成淩海、北鎮、黑山3個縣級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編制發佈工作;淩海市和濱海新區管委會均已建立了海面溢油和近岸海洋垃圾清撈作業體系,制定了沿岸原油碼頭、船舶等重點風險源檢查制度,建立了垃圾分類和“海上環衛”工作機制,成立了海上垃圾打撈隊伍、確定了海面垃圾打撈船隻、配備了打撈工具、制定了打撈作業規範。
  在海水養殖方面,錦州市加快推進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養殖的改造升級,編制轄區內海水養殖污染控制方案,特別是對海參養殖池進行改造,一改過去那種大排大灌的養殖法,採用新的生態養殖法,不再向大海排放污水。
正在修建的生態海堤。(韓琳 攝)
高壩生態海參養殖水塘。(韓琳 攝)
  錦州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錦州市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兩條國控入海河流(大、小淩河)的污染物入海量均呈下降趨勢,入海河流消劣基本完成;河流總氮濃度在2017年的基礎上分別下降13.1%和36.3%,均優於  “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制定的10%目標。
  在此次採訪中,記者還來到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另一重要環節——錦州港。在錦州港原油專用碼頭,記者看到,碼頭上非常潔凈,地面上有專門的雨水收集口。
  據港口有關負責人介紹,錦州港是一個港區面積大、設備種類繁雜、存儲物資多、各種污染源多的大型企業,目前共有泊位24個,其中包括1個25萬噸級油泊位。圍繞著“創建生態港口,營造碧水藍天”的目標,錦州海事局落實了“船舶污染物聯單制度和聯合監管機制”;錦州港實現了對船舶污染物從産生、收集、轉運、處置全流程閉環控制,並且持續對污染治理設施進行提標改造,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強化環境保護監督、考核。
從筆架山上看錦州港碼頭。(韓琳 攝)
美麗的錦州灣,整潔的錦州港。
  據介紹,船載壓艙水的排放向來是海洋污染的重要隱患,但由於近年來攜帶船載壓艙水的船舶逐年淘汰,目前已基本沒有壓艙水可接收,2020年以來,錦州港尚未接收含油污水。
  2019年年底,錦州港污水處理廠安裝了污水線上監測設備,監測項目包括PH、COD、氨氮、總磷、總氮等。監測結果顯示,COD監測值在30-45mg/L之間,氨氮、總磷、總氮等其他各項指標也都符合《遼寧省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 21/1627-2008)排放要求。
  此外,錦州港還建有2座溢油物資庫房;錦州港消防隊配置專職消防應急隊員72人,在應急時期作為應急隊伍完成應急處置與救援工作,每年組織2-3次的溢油應急演練。實際上,錦州港從通航至今未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
  在錦州採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建成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生態文明錦州新海岸”是錦州市確立的環保目標。記者聽到最多的則是“美麗海灣”的概念和“再過兩三年”錦州將如何如何的話,可見錦州的百姓對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成效是認可的,對未來充滿信心。據了解,錦州市政府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將錦州北部灣區建成為“美麗海灣”。
錦州港附近的筆架山是一處旅遊景點。(韓琳 攝)
美麗的錦州灣,從筆架山上遠眺錦州港。(韓琳 攝)
  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9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説,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總體進展順利,《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5項核心目標任務均取得明顯成效,渤海生態環境品質整體持續向好: 2020年夏季初步監測評價結果顯示,渤海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87.1%,繼續呈現向好態勢;1-8月,納入“消劣行動”的10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水質,實現消除劣V類;生態恢復修復項目全部開工,已修復濱海濕地面積超過3300公頃,修復岸線長度約58公里。近岸海域環境品質延續持續向好態勢,提前達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質考核目標要求。
  霍傳林還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以“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統領,以此引領和帶動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品質的整體改善。
美麗的錦州灣,已成為錦州市民生活和遊客觀光的美好樂園。(韓琳 攝)
  (記者韓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