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為了貧困群眾一道進小康——環境保護部6位挂職扶貧幹部風采錄

2018-01-31

2018-01-31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中國環境報記者江濱

  “很久沒有坐綠皮火車了,從2016年挂職起這兩年又重新拾起了求學時坐火車往返于北京和故鄉之間的經歷。不過現在這7個多小時火車所到之處的圍場縣算起來該是第四故鄉了。”

  寫這段文字的是環境保護部核二司正處級幹部彭俊。2016年3月,彭俊被派駐環境保護部定點扶貧的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挂職,任副縣長。每兩周的週末,如果工作繁忙,也可能是三四週,彭俊便會乘坐這種站站停靠的綠皮火車,往返于北京和圍場之間。

  2017年,環境保護部像彭俊一樣奔波在扶貧路上的,還有另外5位挂職幹部。他們是:部機關服務中心副主任于慶賀,挂職承德市委常委、副市長;部科技標準司綜合處處長王明良,挂職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委副書記、副縣長;部應急中心副處級幹部田晟,挂職承德市隆化縣委常委、副縣長;部核一司幹部劉一,任隆化縣韓麻營鎮海岱溝村駐村第一書記;部對外合作中心幹部潘尋,挂職圍場縣環保局副局長。他們有一項共同的職責,協助當地做好扶貧工作。

  一到兩年的時間裏,6位挂職幹部與當地幹部群眾吃住工作在一處、摸爬滾打在一起,挂職地成為他們心中永遠魂牽夢繞的又一個故鄉。

轉換角色 全心全意扶貧

  環境保護部挂職的幹部大都學歷高,從事專業領域工作。潘尋是博士,2016年12月上任後 ,比對照片認識新同事,在一週時間裏,做到見面主動叫出局裏每個人的名字,一下縮小了博士的距離感,為以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彭俊的專業是核反應爐工程與安全,碩士畢業後一直從事核安全監管及國際合作工作,還曾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任外交官5年。挂職後,彭俊發現,原有的知識、資源、工作方式在扶貧這個新領域都突然失效了,感覺有勁使不上,只能沉下身心重新學習,不僅學習種養殖、林業、光伏、旅遊、金融、市場等各方面知識及政策,更向社會學習。彭俊每天都想著為圍場的扶貧做些什麼,當他聽説財政部有一筆生物多樣性與減貧項目款劃撥到了部裏,便抓住機會,多方爭取,最終將項目落戶圍場縣大葦子溝村。兩年中,與環保企業反覆磋商對接,與橫向部門協調調度……彭俊逐漸進入一個廣闊天地,他的工作與為人獲得了圍場幹部群眾的高度認可。

  挂職之初,挂職幹部們大都經歷了角色轉換、思維方式轉換的過程。王明良的工作思路是保護好崇義的綠水青山,幫扶好尚不富裕的老區人民。他總結出 “四皮”精神,即對重點難點工作,要敢於硬著頭皮,直面問題;為了群眾利益,可以“厚著臉皮”去爭取;為了老區發展,可以跑光腳皮,北上南下、跑部進廳爭取扶持;為了幹部成長、地方繁榮,可以磨破嘴皮。挂職以來,王明良先後爭取環境保護部17批次100余人到崇義開展對口支援,爭取落實了一批支援事項。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于2016年11月23日正式印發了《環境保護部對口支援“十三五”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目前是贛州40個對口支援部委中,唯一一個出臺五年對口支援工作方案的部委。

  扶貧是一次絕好的接觸基層實際的機會,他們的思維從此跳出機關辦公室,熟悉並掌握基層工作的規則、規章、規矩,用自身所長回饋工作。

立足一線 工作紮實有序

  田晟是經濟法碩士,本科畢業于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指揮專業,曾是天津大爆炸後第一批趕赴現場的環境保護部工作人員,並堅守到最後一批撤離。部應急中心的工作大多體現在急難險重,臨危不懼、遇事不亂成為他的工作風格。在扶貧崗位,田晟更多體會到了謀事、敬業、效率、和諧的真諦。

  挂職副縣長的工作定位就體現在協調、推動。田晟利用環保行業優勢,完成了隆化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生態文明示範縣創建規劃,與環保企業對接,達成投資意向,為企業牽線搭橋向學校捐贈……環境保護部對口隆化7個扶貧工作小組,僅第四季度就扶貧調研13次,走訪44村次,其中深度貧困村21村次,田晟每次都會親自做好溝通協調安排,保證調研慰問、項目推動有的放矢,隆化各級幹部群眾對環境保護部幫扶工作的知曉率和滿意程度大幅提升。

  王明良多次邀請科研院所、國內高校、企業到崇義開展扶貧濟困、慈善捐贈等活動,結對幫扶揚眉、麟潭兩個鄉(鎮),引導各界力量開展公益事業。先後爭取部華南環科所、相關愛心企業捐贈176萬元用於揚眉鎮脫貧攻堅和基礎設施建設;爭取部南京環科所捐贈50萬元用於麟潭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中華環保基金會、部環境發展中心捐贈了一批價值近百萬元的飲水設備和圖書設備。

  劉一畢業于北大核技術與應用專業,為人憨厚做事實在。村書記李秀珍説:“現在村裏孩子都以劉一為榜樣。”駐村大半年以來,劉一帶著扶貧物資走遍了全部自然村,理清了貧困戶的扶貧臺賬,與村民交朋友,把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到基層群眾家中。

  環境保護部“娘家人”給予海岱溝村脫貧攻堅工作大力支援。李幹傑部長、趙英民副部長先後來村調研慰問貧困戶,詳細了解駐村幹部的工作生活情況,各單位幫助解決了村內斷頭路、路燈、文化廣場等實際困難。村裏舉辦了兩期“扶貧體驗營”,十余個環保幹部家庭從北京走進海岱溝,體驗農家樂,部機關單位還組織幫助銷售農産品,為貧困戶帶來不少收益。劉一每次入戶,村民都會説“共産黨好”“現在的政策好”,有的村民開玩笑稱他為“恩公”。劉一説,這是村民對黨和政府、對環境保護部的感激之情。

挖掘資源 助扶貧生態雙贏

  部黨組提出定點扶貧工作要努力實現脫貧攻堅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挂職幹部們努力踐行這一理念。

  崇義素有中國竹子之鄉、南酸棗之鄉的美稱,王明良立足把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他多方協調,為崇義發展生態工業、壯大綠色食品産業、發展生態農業助一臂之力。目前,總投資73億元的11家醫藥電子企業實現了當年引進當年試産,協調部分企業建設了植物生態觀光體驗園、刺葡萄博物館、野果酒店,打造了一批特色民宿、休閒農莊、民俗風情體驗園。

  潘尋堅持每週去幫扶村了解情況、研究問題,思考圍場的農産品好在哪兒、為什麼好、怎麼打出品牌。

  在與幫扶村城子鎮八頃村駐村工作隊的接觸中,潘尋發現圍場廣泛種植的馬鈴薯蘊含著高價值。他對圍場全縣的馬鈴薯進行品質分析,發現八頃村馬鈴薯蛋白質含量高達35.5 g/kg,是目前國內報道最高值,同時富含硒、原花青素等多種功能元素。潘尋馬上委託國內最權威機構對八頃馬鈴薯進行全面檢測,發現重金屬與農藥等污染物殘留濃度遠低於國內其他地區同類産品和國家及行業標準。潘尋又發揮自己的業務優勢,系統梳理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食品污染物限量標準,分類歸納了涉及馬鈴薯的污染物指標和限值,並同八頃馬鈴薯檢測結果進行比對,為八頃乃至圍場馬鈴薯打造未來産品深加工和出口創匯的“通行證”。如今,身價頗高的八頃村功能馬鈴薯已經端上北京人的餐桌,獲得了廣泛讚譽和良好收益。

  從優良生態環境品質到優良生態産品、生態産業,再到老百姓脫貧攻堅、增收致富,內在有著必然的邏輯聯繫,挂職幹部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貫徹到實處。

優良作風 展環保人風采

  于慶賀可以説是挂職幹部中的老大哥,他曾任地方環保局局長,具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

  在扶貧工作中他注重加強協調、抓好落實、做好配合、創新工作。協調市縣扶貧辦直接對接配合部扶貧辦工作,全程參與了部13個扶貧工作小組結對幫扶兩縣87個貧困村的方案謀劃和制定;協調市縣相關部門配合環境保護部編制 “十三五”定點扶貧工作方案和年度計劃;組織市縣篩選編制包括5類90多個項目的申請幫扶重點項目彙編,並針對“有污染治理資金投入,沒有脫貧效果統計”的問題,創造性開展“申請環境保護部幫扶支援重點項目”脫貧攻堅預期效果總體情況分析,上報環境保護部和河北省環保廳,得到高度重視。

  于慶賀兩年來的工作得到組織和幹部群眾的肯定,承德市委、市政府授予他二等功並做如此評價:“自2016年到承德挂職副市長以來,始終把自己當成‘承德人’,深入基層、推動工作、解決難題,始終作風紮實、兢兢業業、辛勤工作、任勞任怨,為承德的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環保産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等工作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展示了環境保護部優良的工作作風、高品質的幹部形象。”

責任當先 帶著感情做事

  扶貧工作從宏觀上有政策傾斜、資金項目落地,中觀上有機關部門、直屬單位及社會力量的主動謀劃、推動項目實施,微觀上有到村到戶的物資捐贈、調研慰問、項目落地。挂職幹部們到位不越位、參與不干預、補臺不拆臺,開拓進取,帶著責任和感情做事,體現了務實的工作作風。

  2017年,環境保護部安排圍場縣環保專項資金1.7億元、隆化縣1.2億元,部所屬42個單位組成13個扶貧工作小組,分別與87個村結成幫扶對子,慰問貧困戶近300戶,發放慰問金、慰問品20萬餘元,支援發展項目等直接投入近800萬元,僅司局級幹部到兩縣幫扶就超過100人次。這其中有挂職幹部們多少次細緻入微的協調安排、推動引導、監督管理,多少個項目落地開花,哪些計劃功敗垂成,其中有多少辛勞和心血,連他們自己都很難説得清。

  一年來,彭俊、田晟走遍了兩縣45個深度貧困村,每月向部扶貧辦提交報告;王明良走遍了全縣16鄉鎮;潘尋驅車2萬公里,走遍圍場的37個鄉鎮,寫出相關論文6篇;劉一挨門挨戶遍訪村民和貧困戶;兩年來,于慶賀對全市60多所學校、90多個村子進行了實地調研,提交提升承德教育文化新優勢、發展環保支柱型産業等調研報告,向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報送資訊十余項,部領導聽取彙報和批示6次,領導多次給予表揚。

  他們訪貧問苦,調查研究,對貧困群眾的感情、對扶貧工作的責任,就在他們探查貧困戶的爐子暖不暖的手,就在他們遍訪田間地頭留在褲腿上的塵、腳下的泥,就在他們寫下的一篇篇調查報告、一份份建議書,就在他們協助推動的一個個項目、一個個産品,甚至就在他們為了確保一次調研座談會的召開叫醒貪睡村民的細節中。

  留在農村大地的腳印,見證了環境保護部扶貧幹部的付出。留在貧困群眾心裏的故事,述説著環境保護部與幫扶地區的深情厚誼。

來源:中國環境報2018年1月29日二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