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環保科普|“人與自然”科普課正式上線,講述野生動植物的20個秘密

2020-03-04

2020-03-04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並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的“人與自然”主題科普課堂正式上線。

  本次科普課堂是為了倡導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迎接即將在我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響應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和騰訊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周。本次科普課堂也是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支援COP15系列活動之一。

  本次“人與自然”主題科普課堂課程表,點擊底部二維碼可以免費觀看課程

  本次線上科普課程邀請了20位有豐富一線生態保護經驗的自然科普達人,用生動的親身經歷來呈現自然界的有趣故事,包括“為野生動物正名”、“野保工作大公開”、“人與自然相處指南”三個模組,從3月3日開始陸續上線推出,每堂課時長約20分鐘。

  此次課程還聯合騰訊新聞、騰訊看點|看點直播,騰訊教育,騰訊成長守護平臺,ahaschool,一起教育科技等共同推廣。

  3月3日首推的是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研究員王放,為大家講述《蝙蝠和它的野生動物朋友們》,講述城市裏、公園裏、小區裏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野生動物朋友。蝙蝠、黃鼠狼它們危險嗎?對它們有哪些誤解?他認為,野生動物攜帶細菌和病毒是很自然的事情,像蝙蝠,它們其實是病毒的“保管者”,是人類和病毒之間的緩衝、屏障。但之所以有來自蝙蝠的病毒傳播,因為人類侵犯了蝙蝠,人類的行為加重了人類和蝙蝠的衝突,所以呼籲大家減少這種衝突。

  接下來的課程,還會陸續為您解答——

  地球上沒有了病毒,可能也不會有人類?

  非洲蝗災親歷者,看到的蝗災真的像媒體報道中的那麼嚴重?

  穿山甲是爬行動物還是哺乳動物?

  被藍鯨吞進嘴裏的兩個人,竟然都倖存了?

  ……

  這些在教科書上讀不到、在一般科普節目裏看不到的野生動植物知識和故事,敬請持續關注。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