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綜合規劃與政策典型案例 |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⑪:安徽合肥市高新區創新模式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2023-05-04

2023-05-04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地方積極推動《實施方案》落地落實,開展城市、産業園區、典型企業、政策機制等多層面、多類型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工作持續開展,強化交流互鑒,生態環境部綜合司近期組織地方推薦了一批具有示範價值的典型案例。現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主題陸續發佈。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堅持以工業“高品質、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為方向,編制工業園區綠色發展規劃,創新建立綠色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率先實施工業碳積分試點,從“優化能源産業結構、推動工業綠色提升、推進綠色科技創新、強化城市生態效能”等方面,重點做好“三項加法”措施,探索工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優化結構  做提質增效“加法”
  系統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率先在全省完成綠色發展總規劃和減污降碳路徑規劃編制,並作為園區的上位規劃推動實施。研製“一園一策”多要素約束的減污降碳治理路線圖,系統構建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減污降碳、能源利用、資源利用、空間綠色、産業綠色、綠色科技、人居綠色、治理現代化8大類共40項綠色化指標體系。開展産城融合綜合設計,推進城市空間盤活升級,促進空間利用集約緊湊、功能複合、低碳高效。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優化産業結構、實現高品質發展的著力點。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減污降碳協同管理平臺
  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強化工業園區能源、環境基礎設施的提效升級及共生連結,支援鼓勵園區企事業單位建立屋頂/車棚等光伏電站,推進大容量高電壓風電機組、光伏逆變器創新突破,提高綠電使用率。園區第一、二批光伏發電項目共計23個,裝機規模為70.54MW。推動園區工業搬運車輛油換電,新能源公共交通車輛佔比100%,新建綠色建築佔民用建築比例達100%。落實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等控制制度,園區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0.05噸標煤/萬元,遠低於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0.5噸標煤/萬元的指標要求。
  打造高端綠色産業集聚區。重點發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産業為核心的綠色經濟,全力推進“光伏第一城”核心區建設,加快建設“合肥高新國際環保科技園”。園區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500余家,總産值近900億元,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快速發展。支援行業龍頭企業引領構建光伏、儲能等碳中和領域産業鏈和創新鏈,推動産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強化管控  做綠色低碳“加法”
  推動工業綠色提升。強化源頭管控,探索實施碳排放影響評價制度,實施節能審批+産業能效評價機制,對新建項目開展全産業鏈綠色低碳設計和建設。重點對園區家電、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行業實施綠色化改造,推廣源頭替代措施,推進企業廢物“零排放”。加強過程和末端管控, 創新建設園區減污降碳及智慧能源大數據平臺,整合環境品質、環境管理、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數據,運用大數據從減污降碳角度為招引項目和工業企業畫像,指導源頭把關和開展系統精準治理,打造一批“零碳科技産業園”、“零碳工廠”和“零碳車間”。重點企業清潔生産審核比例100%。
  實施工業企業碳積分試點。參照碳交易模式,園區探索推進工業企業碳積分試點,創新建立承載企業行業資訊、經濟數據、能源數據、污染排放數據、碳排放數據和評價結果數據等碳積分標準,結合所屬行業、産品對應的國際國內相關標準進行評價並提出具體節能降碳措施及建議,實施一批節能降碳示範項目。將碳積分與園區的用能權交易、合創券、政策兌現、有序用電等平臺聯動,激勵企業主動實現減污降碳。同時,探索建立標準化、可校驗、可溯源的企業碳信用體系,將企業污染排放、碳排放、産品碳標簽及其他綠色低碳評價資訊納入碳積分管理,聯合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推廣開發依託碳積分的“碳足跡”、“碳減排量”掛鉤貸款産品。
  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圍繞支援使用減污降碳技術、清潔生産、環保管家、合同能源管理、低碳技術攻關及應用等方面出臺10項政策,創新設立環保鼓勵獎、環保技改獎、綠色發展獎等,推行企業減污降碳領跑者制度,累計兌現獎補資金5000余萬元。出臺綠色債券貼息、綠色擔保獎補、綠色産業企業上市獎勵等3個實施方案。以投資基金為抓手,深化産融結合模式創新,目前已有綠色基金3支,累計投資了84個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項目,總規模近20億。與商業銀行合作推出綠色雙碳貸,已為近20家綠色低碳企業提供約9500萬元授信擔保服務。
  堅持創新  做低碳策源“加法”
  佈局技術創新“先手棋”。構建減污降碳“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産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集聚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中科院技術創新工程院、中國環科院合肥科創中心等30多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集聚陽光電源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個企業技術協同創新平臺。聚焦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綠色製造、環境污染控制與修復、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構建“政産學研資介用”的綠色産業技術創新創業體系。支援企業與高校成立綠色製造與低碳迴圈聯合研究中心。
  組建綠色低碳發展高端智庫。組建綠色低碳發展高端智庫專家諮詢委員會,首批邀請國內11名權威專家。安徽省零碳協會落戶園區。智庫吸納一批優質“雙碳”技術諮詢研究機構加入,積極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理論研究、政策研究、技術創新與應用場景結合。成立碳中和行動聯盟,促進23家新能源、節能環保和製造企業互聯合作,力爭在減污降碳領域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節能降碳“黑科技”填補國內空白。支援行業領軍科技企業前瞻佈局減污降碳協同技術創新。其中,園區節能企業研發的“兆瓦級跨臨界二氧化碳冷熱聯供技術”利用二氧化碳的熱力學特性,改變工業領域製冷、制熱兩套系統分開運作的傳統模式,一套裝置冷熱聯供、一機雙用,實現制熱端零能耗、零成本、零排放的“三零”目標,開創了二氧化碳製冷制熱工業級應用先河。在國內推廣比例達20%的情況下,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標準煤5000萬噸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噸以上。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