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神秘的湘西素有“華中生物基因庫”、“野生動植物資源天然寶庫”和“生物科研基因庫”的美譽,是我國具有全球意義的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和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之一。擁有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黑豬、湘西黃牛等豐富的生物遺傳資源,是難以複製的基因寶庫。
古丈毛尖
湘西黑豬
201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參加全球環境基金GEF-ABS示範試點項目為契機,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列入重點立法計劃,開啟了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制化征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州人大常委會審議,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條例》以“保護優先、持續利用、科學管理、惠益分享”為基本原則,結合湘西地方特色,明確界定了保護什麼、誰來保護、怎麼保護等問題,規定了生物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的獲取與惠益分享原則、制度及法律責任,覆蓋了從保護對象到開發利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過程。
《條例》的實施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邁入了法治新軌道,強化了法理保障,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開創了全國地級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先河。通過實施《條例》,州、縣(市)人民政府進一步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責任,形成政府總負責、生態環境部門綜合協調、相關部門聯動監管、獎懲兼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格局和機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率先立法保護生物多樣性,既體現了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歷史擔當和長遠考量,又為全國類似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提供了湘西經驗,貢獻了湘西樣本。
供稿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