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63) |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打造跨國生態長廊

2024-05-27 來源:自然生態保護司

2024-05-27 來源:自然生態保護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北部,東臨烏蘇裏江、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毗鄰,面積約19.81萬公頃,屬濕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東北亞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濕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棲息地。自然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等21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69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19種。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哺育幼鳥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努力打造生態完整、空間連續、功能提升的跨界自然生態長廊。自然保護區內鳥類種數從建區時的245種增加至目前的268種,其中,東方白鸛繁殖巢數量由2013年的15巢增加至2023年的152巢,10年間增長了10倍,白尾海雕已連續6年佔巢繁殖,濕地指示物種水鳥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
東方白鸛人工鳥巢
  中俄跨境合作20年間,生態保護成效明顯。一是改善濕地環境,科技手段助力物種保護。近年來,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333公頃,濕地恢復212公頃;加強瀕危水鳥保護與研究,2013年搭建人工鳥巢200多處,安裝視頻監控100多處,佩戴鳥類衛星跟蹤器30余部;對瀕危植物朱蘭、蓮等持續開展監測和保護復壯工作;2023年建立智慧監測系統,提升自然保護區數據精度和處理效率。二是聯合國際夥伴,鞏固擴大聯合保護成果。中俄兩國自然保護區多次舉辦學術交流研討會議,共同開展生態環境恢復、瀕危水鳥人工招引等工作;建設人工生境島鳥類棲息地32個,邊境地帶東方白鸛種群數量得到極大恢復,白尾海雕繁殖數量明顯增多,東北虎、黑熊等大型猛獸跨界遊蕩和覓食活動日益頻繁。三是堅守宣教陣地,創新方式凝聚國際力量。通過“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愛鳥周”等節日,聯合俄羅斯自然保護區組織青少年開展懸挂愛心鳥巢、濕地知識競賽、野外放飛等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兩國人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中俄雙方自然保護區聯合為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巨大貢獻。雙方以國際合作為契機,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加快推進智慧保護進程,穩步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與宣傳教育工作,共同推進跨界自然生態長廊建設。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