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64) | 四川大邑縣努力建設熊貓家園

2024-05-27 來源:自然生態保護司

2024-05-27 來源:自然生態保護司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大熊貓國家公園由四川省岷山片區、四川省邛崍山-大相嶺片區、陜西省秦嶺片區、甘肅省白水江片區組成,面積約2.71萬平方公里,其中,四川大邑區域總面積452.77平方公里。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過渡地帶,面積1284平方公里。境內有植物230科929屬2063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3種,其中紅豆杉等一級保護野生植物5種,二級保護野生植物8種。脊椎動物5綱36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5種,其中大熊貓等一級保護野生動物8種,獼猴等二級保護野生動物37種。

  大邑縣始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生態修復,恢復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完成勘界立標,界碑5個,界樁102個,功能區樁110個。森林覆蓋率56.31%,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位列成都市第一。收集大熊貓、雪豹、金絲猴等紅外相機視頻、照片10000余個(張)。開展DNA個體識別和鑒定,建立大邑片區大熊貓遺傳檔案、自然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數據庫。建設宣傳教育系統、防災減災系統、野生動物救助系統,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宣傳教育活動。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雪豹
  大邑縣圍繞“大熊貓家園”建設,唱響“成都大熊貓”品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一是“規範化”建設大熊貓家園。以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獨具特色示範區”為引領,“一圖一表”“挂圖作戰”,推動規範化建設走深走實。二是“全覆蓋”構建監督管護體系。建立“1+6+23”的管護體系,實行總站統籌,依託6個基層管護站,劃定23個管護網格,按功能分區逐級落實管護責任,採取“日常巡護+樣線巡護”常態化巡護;建設智慧化實時監控平臺,設置卡口17處,布設紅外觸發相機50台,配備智慧巡護終端16台,衛星電話4台,確保“卡口守得住、山頭有人管”;建立公安等多部門執法體系和聯合執法機制,“多線管護,協同配合”,嚴厲打擊違法行為。三是“多維度”唱響大熊貓品牌。與國家公園所在的西嶺鎮雲華村締結友好社區,建立“2215”共建共管機制。打造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教育中心,訪客中心和大蒜坪宣教中心,探索生態價值轉換。
野生大熊貓
  未來,大邑縣將進一步聚焦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管護責任,完善組織體系,夯實生態保護基礎,創新共建共管工作機制。圍繞大熊貓文化長廊、自然宣教中心、標準化管護站和巡護步道建設等重點工作,努力把大熊貓國家公園建成自然系統完整、棲息地與社區連通性完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家公園社區。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