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69) | 陜西秦嶺川金絲猴科學監測與保護

2024-06-09 來源:生態環境部

2024-06-09 來源:生態環境部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為推動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升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加快推動“昆蒙框架”的目標落地,近期生態環境部又推出19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踐成果,進一步展現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宣傳各地典型經驗做法,樹立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先進典範。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陜西秦嶺川金絲猴科學監測與保護。
  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北坡,總面積約6.9萬公頃,屬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動物種類豐富,其中川金絲猴24群約1973隻,是我國川金絲猴分佈的最北限,也是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自然保護區不斷精細管理措施,加強保護力度,金絲猴數量明顯增加,監測群川金絲猴個體數量由最初的80余只壯大到如今的230余只。轄區內川金絲猴數量由最初的1200多只增長到如今的1973隻,同時,大熊貓、羚牛、金錢豹、紅豆杉等珍稀動植物數量及分佈也有了明顯增長。科研人員鑒別並命名了群內的川金絲猴成年個體,完成了監測群組資訊統計,建立了家庭單元成年個體識別圖譜,分析了種群動態變化原因。編印《秦嶺精靈川金絲猴》科普書籍,在監測基地開展川金絲猴生物學特性科普宣傳教育,讓公眾在綠水青山中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年累計受教育人數達3000人次。
川金絲猴家庭成員挨坐
  為深入研究自然保護區內野生秦嶺川金絲猴種群的行為特徵和社會結構,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西北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在玉皇廟區域對川金絲猴群進行投食招引,近距離開展觀測和科學研究。一是分時段進行投食招引。每年的3-5月和10-12月分兩個監測期對川金絲猴進行投食招引,為川金絲猴個體囤積脂肪和能量以生産和哺育幼崽。二是減小投食對金絲猴食性影響,將蘿蔔切片與玉米粒一起均勻地撒在投食區域裏,最小化人為影響,對其投食的數量與次數進行嚴格的控制。三是保持川金絲猴自然生存狀態。在投食結束後,猴群會離開投食區回到樹上休息或自然取食。四是科學記錄監測猴群資訊,利用投食期間川金絲猴下地取食時機,近距離(0.5m-20m)觀察,根據年齡、性別、體型、毛色特徵、身體缺陷和其他明顯特徵,鑒別並命名群內的川金絲猴成年個體。在個體識別的基礎上,對監測群進行連續觀測,收集整理相關科研數據。
金絲猴個體識別
  秦嶺川金絲猴是典型的樹棲動物,在高山密林中飛速移動,生性膽小怕人,野外觀察研究難度很大。其他棲息地環境複雜、不便近距離跟蹤觀察的野生動物,研究人員採用投食招引的研究方法,在減少對野生動物影響的前提下進行各類生態保護研究。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