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早在原始文明、農耕文明時期,世界各國的先民們就形成了依賴自然、崇拜自然、順應自然的樸素生態價值理念。然而,工業文明興起後,人類中心主義、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致使人類將自身置於自然的對立面,視自然為可隨意征服與利用的對象,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這種行為嚴重打破了生態系統原本穩定的迴圈與平衡,造成難以逆轉的創傷,進而反作用於人類,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寫道: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也存在毀山開礦、排污建庫現象,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發展使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矛盾越發嚴重。嚴峻的生態危機宛如一記警鐘,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應運而生,為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這一思想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自然的認知,不再將自然視作被動的資源供給者,而是看作與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它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刻揭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倡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打破傳統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二元對立,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中國走出了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僅讓中華大地的綠水青山持續釋放生態紅利,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實踐價值。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理論創新,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重大成果;既是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也是吸收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正反兩方面經驗的思想結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哲學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價值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科學方法論,“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法治觀,“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全球觀。同時,也吸收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智慧。《孟子》雲:“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不可勝用也。”《荀子》雲:“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禮記》雲:“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易經》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子》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人對天地運作規律的觀察思考,孕育了樸素的生態智慧和生態倫理思想,成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主題“萬物共生,和美永續”道出了真諦:只有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能開創和美永續的發展之路,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進程。在汲取古今中外的生態文明智慧基礎上,構築現代生態文明理論,是共同建設美麗地球的科學根基。而“共生”概念作為關鍵,已被當代社會所普遍接受,衍生出“共生政治學”“共生經濟學”“共生社會學”“共生生態學”等新興學科。“共生”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唯有實現這些層面的和諧共生,才能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現代意義上的“共生”概念主要有四個維度。一是關係性,強調人是關係性的存在,“關係性”是人的存在本質。每個個體作為“多重環境存在者”,是在多重系統複雜互動中獲得自己的規定性。二是行動性,應該超越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而倡導“我做故我在”。只有在行動和創造過程中,人們才不僅創造出我的“存在”,也同時創造出我與他人的“共在”。三是倫理性,“共生”概念目標之一是重建生態倫理的哲學基礎,而這一基礎就是捨棄“個體原則”,遵循“關係原則”,只有遵循“關係原則”去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才能使人與自然之間的張力最小化,也才能使人類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四是社會性,“共生”的理論目標是力圖通過對人和自然的本質的探討,找出一條建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共生”説包括兩個方面,即個人的意識轉換和理想社會的實現。從個體的角度講,是捨棄狹隘的個人主義、自我中心主義;而從社會的角度講,則是捨棄人類中心主義,建設一個人類與其他生物和諧共存的美麗地球家園。
“共生”核心在於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現生産、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倡導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推動生態産業化與産業生態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後産能,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強化“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築牢生態安全屏障。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行動,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效能。唯有以系統治理思維統籌保護與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相處,才能為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永續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張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