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多樣性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環境與發展議題。隨著“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通過和實施,各國紛紛加大治理力度,力求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實現雙贏。中國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率先響應並開展了系統性政策部署。2025年初,生態環境部會同財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七大工程、24個項目,旨在以工程化手段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推動生物多樣性高水準保護。這一重大部署標誌著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從戰略構想到系統落地的躍升,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政策引領,構建統籌推進的工作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統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並明確指出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的出臺,正是對這一戰略部署的具體化與實質化,聚焦當前保護領域存在的突出短板,從制度體系、技術支撐、能力保障等方面,設計了“就地保護與生境修復”“遷地保護與種質資源保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等七大工程模組,系統構建起從監測評估、風險預警到恢復治理的全鏈條行動路徑。
頂層設計突出五大特徵:一是系統性,著力解決多部門、跨領域職責交叉問題;二是可操作性,明確任務清單、節點安排和實施主體;三是引領性,推動各地制定地方方案,形成“國家引領、地方落實”的新格局;四是融合性,加強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等政策協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與工程聯動效益;五是國際化,積極對接“昆蒙框架”監測指標,強化履約支撐。
政策制定不僅在於體系化設計,也注重目標導向與實際可行性的結合。《實施方案》首次將“協同增效”“跨境保護”等理念納入工程目標,體現了從生態價值向治理效能的延伸,標誌著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已由早期“搶救—控制”階段,邁入“評估—治理—提升”的高水準保護階段。
多維佈局,七大工程協同推進
工程體系突出問題導向,聚焦制度、能力、機制三類瓶頸開展系統突破。“就地保護工程”聚焦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修復,推動國家公園和生態廊道建設;“遷地保護工程”以植物園、種質資源庫、救助繁育體系為核心,提升遺傳資源保育水準;“生物安全工程”強化對外來入侵物種、轉基因生物和疫源疫病的全鏈條防控,補齊生物安全治理短板;“可持續利用工程”覆蓋城市、鄉村、企業等主體,推動生物資源惠益分享和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産業發展;“評估體系工程”構建覆蓋陸海、統籌地空的智慧監測網路,升級監管平臺,推進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更新;“協同工程”強化與氣候變化和污染防治的融合,建設“污染—生物多樣性—健康”協同防控體系;“主流化工程”著力提升公眾、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度與行動力。
以“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為例,未來五年將重點打造一批“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社區”“綠色園區”“生態小微空間”,並構建智慧監測系統,實現動植物分佈的實時感知與風險預警。“鄉村生物多樣性保護”將鼓勵利用“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空間構建生物廊道,恢復多樣植被,推動生態産業融合發展。企業方面,通過工商業保護聯盟(CPBB)帶動了一批頭部企業參與物種資源依賴性評估、ESG資訊披露和綠色供應鏈管理,形成“從生産源頭到消費終端”的保護閉環。
科技賦能,推動數字化與智慧化轉型
重大工程實施的難點不僅在項目協調,更在於基礎能力與技術手段的滯後。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仍以人工為主,存在覆蓋率低、週期長的問題,難以滿足快速評估與動態管理的現實需求。為此,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路,推動遙感、AI識別、eDNA分析等前沿技術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廣泛應用。比如,通過部署無人機、自動採樣和圖像識別模型,將實現草地主要植物種類的智慧識別與分佈建模,有效提升監測效率;通過遙感數據追蹤濕地動態變化,為濕地保護修復提供科學支撐;利用eDNA技術在入侵物種早期識別的優勢,提高預警及時性與響應效率。重大工程還將支援建設海洋生物監測網、鳥類環志站、水生哺乳動物觀察體系等立體觀測體系,填補海洋、濕地等典型生態系統的監測空白。
同時,將加快建設“國家生物多樣性大數據平臺”,整合生物多樣性本底、分佈、動態變化與治理成效等數據,聯通自然保護地與國土空間平臺,構建共用、聯動、協同的“數字中樞”,推動治理科學化、精細化和智慧化。
多元協同,凝聚全社會保護合力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重大工程作為總抓手,更需要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為推動《實施方案》落地,提出五項保障機制:一是建立動態管理制度,推進任務項目化、臺賬化管理,確保進展可追蹤、問題能整改;二是推動協調機制實體化,強化跨部門統籌與省級平臺建設運作,保障“條塊結合”高效運轉;三是開展分區試點,支援具備條件的地區先行探索,形成可複製路徑;四是健全資金保障體系,設立生物多樣性國家專項資金,鼓勵綠色信貸、生態保險、公益捐贈等資金參與;五是加強人才和組織保障,將生物多樣性相關崗位納入地方編制,推動高校學科建設與基層崗位挂職聯動。
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志願團體參與監測、教育與監督,完善“政府—公眾—市場”互動機制。構建“自然教育+社區共管”保護模式,設立生態公益崗位、綠色就業計劃,帶動全民參與,在兼顧生計的同時提高生物多樣性友好意識。金融層面,將探索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綠色信貸和ESG評級,引導資本投向生態價值顯著的項目。此外,將通過編制技術指南、評估標準和典型案例,支援企業開展自然相關資訊披露和生物多樣性友好實踐,激發市場綠色轉型動力。
國際貢獻,中國方案服務全球目標
《實施方案》的出臺,是我國落實“昆蒙框架”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全球傳播的重要路徑。通過構建系統治理與工程推進機制,我國正在形成以頂層設計為統領、地方實踐為支撐、科技平臺為依託、社會共治為基礎的新型治理模式。未來,我國將繼續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進程,推動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在數據共用、技術協作、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貢獻中國智慧,助力全球2030年目標和2050年願景。
下一階段,應以重大工程為依託,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治理經驗,持續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劉燕 盧曉強 李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