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東西南北,“會”天下商機
新華社記者董越
今年以來,中國密集舉辦各類區域博覽會。除了27日在吉林長春開啟的第十五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第七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在寧夏銀川拉開帷幕;第五屆中國-蒙古國博覽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精彩亮相;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中國-南亞博覽會等接連舉辦……從南到北,自東向西,一系列博覽會蓬勃開展,人潮如流,精彩紛呈。
無論是歷史悠久的貿易盛會,還是聚焦前沿科技的行業專業展,區域博覽會立足特定區域,輻射周邊各國,共同構成了一個立體多元、充滿活力的“會展矩陣”。這些平臺,正在成為匯聚全球商機、推動國際合作、共用中國機遇的重要載體,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與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爆棚的人氣,源自中國機遇的引力。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穩步擴大,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未來,隨著數字化、智慧化、綠色低碳消費轉型不斷提速,中國市場的潛力還將被進一步激發,這對各國企業的利好不言而喻。巴西247新聞網刊文説,中國市場為巴西提供廣闊機遇。斯里蘭卡《每日新聞》表示,中國市場對當地傳統商品的需求持續強勁。探索中國市場、分享發展紅利成為各國企業的普遍願望,而一系列區域博覽會則為各國企業深入了解中國提供了寶貴契機。斯里蘭卡貿易、商業、食品安全與合作發展部部長瓦桑塔·薩馬拉辛哈説,中國-南亞博覽會充分展現了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技術變革領域的成就,中國正將新發展機遇的“蛋糕”與南亞國家分享。
如今,區域博覽會早已超越傳統商品貿易範疇,成為新技術、新業態碰撞融合的創新載體。第七屆中阿博覽會首次設立“絲路電商”合作創新發展大會,旨在深化中阿數字經濟合作;第十五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首次設立現代化産業館,汽車、衛星、軌道交通、碳纖維、生物制藥等領域新産品讓人目不暇接……區域博覽會不再只是地區特色産品的“展示廳”,更成為攜手探索未來的“試驗田”,為區域內外國家聯動合作注入新活力。匈牙利出口促進局局長加博爾·耶奈伊説,中國的開放之舉不僅為匈牙利帶來新的出口機遇,也為“服務中國和全球市場的聯合創新和技術合作打開了大門”。
一系列區域博覽會碩果纍纍,惠及各方,促進各國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全球提供了可借鑒的共贏實踐樣本。第九屆中國-南亞博覽會共簽約投資合作項目31個,總投資額達136.09億元,較上屆增長33%;第四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期間,舉辦採購簽約、貿易促進等活動80余場,進口採購訂單金額達109.8億元……斯洛維尼亞國民議會副議長梅拉·霍特説,“分享的喜悅是雙倍的喜悅”,中東歐博覽會不僅是一場商品交易會,更是共同成長的催化劑。辛巴威《記事報》主編勞森·馬貝納説,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展現了非中在經貿領域合作的光明前景,必將加速非洲大陸的工業化進程。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衝擊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在此背景下,中國繼續敞開大門,通過舉辦一系列區域博覽會,積極搭建合作平臺,推動貿易暢通和互利合作,彰顯了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攜手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堅定姿態。博覽會上的火熱場景也充分證明,開放合作才是人心所向。這是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有力回應。
從東北亞到阿拉伯地區,從非洲到中東歐,這些聯通東西南北的盛會,不僅是商品與技術的展示舞臺,更是中國與世界共用機遇、共迎挑戰的生動實踐。開放的中國正以區域博覽會為媒,整合全球資源,與各國共促開放合作,不斷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