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規模以上數字産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國家層面綠色工廠産值佔製造業總産值超過20%……上半年,我國産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持續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
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新舊動能的協同促進。既是自我革新,促進傳統産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和生産效率提升;也是孕育新生,帶動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技術應用和市場培育,形成新舊動能協同發展。
“兩重”“兩新”政策成效明顯
“上半年,我們著力調整産業結構,推動高端産業發展。”工業和資訊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説。
數據顯示,上半年,規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拉動全部規上工業增長3.4個百分點,佔全部規上工業的35.5%,較去年提高0.9個百分點。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3.3%。
今年以來,各地利用“兩重”“兩新”等政策,加快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上半年,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7.3%,消費品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2.3%、6.3%、3.6%。
賽智産業研究院院長趙剛表示,“兩重”項目既通過基礎設施投資為産業發展構築了有利環境,也增加了重大裝備、鋼鐵、冶金等産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的市場機會。目前,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完畢,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西部陸海新通道、城市地下管網等多個重點領域投資增長,為傳統産業改造創造了更好條件,也提供了重要市場。
同時,“兩新”政策的激勵既促進了傳統産業自身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相關産品銷售,也促進了相關裝備、消費品、材料等傳統産業的市場快速增長。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設備更新的資金規模增加至2000億元,支援了環境基礎設施、安全生産等領域設備更新。
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激發了消費活力。“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以舊換新的資金規模增加至3000億元,支援範圍涉及汽車、家電、家裝、電動自行車、手機等數位産品五大類消費品。截至6月底,五大類消費品以舊換新合計帶動銷售額超1.6萬億元。”趙剛説。
數字化智慧化程度加深
中鐵工業基於浪潮海岳製造運營管理平臺MOM,以“數據+演算法”雙輪驅動,打造網際網路、內聯網、物聯網三網協同的製造模式,貫穿研發、生産、經營、管理等全鏈路,實現從粗放式工廠向透明化精益工廠轉變,生産效率提升15%,産品交付週期縮短10%,綜合成本降低5%。以“數字+”賦能傳統製造業向柔性化、協同化、服務化轉型升級。
浪潮數字企業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鄭偉波表示,傳統産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製造業的基本盤。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入以及人工智慧高速發展,“數字+”和“AI+”成為傳統産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傳統産業基於數字技術和人工智慧的改造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數據要素驅動、智慧演算法賦能,實現全鏈條價值重塑。
今年以來,工信部新確定26個試點城市開展第二批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新支援35個試點城市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會同相關部門先後印發實施紡織、輕工、食品、醫藥等行業數字化轉型方案,明確數字化研發設計、柔性化生産製造、智慧供應鏈管理優化等82個典型場景,分類開展智慧化改造。
趙剛分析,數字化轉型賦能傳統産業産能效率提升。例如,鋼鐵行業5G全連接工廠覆蓋50%以上産能;服裝行業利用AI實現個性化定制與柔性生産,訂單響應速度提升50%以上。數字化轉型還助力傳統産業鏈供應鏈協同,促進傳統産業裝備和産品數字化升級,智慧汽車、智慧家電、全屋智慧、虛擬試衣等新産品新業態不斷涌現。
推動産業向高端化邁進
今年上半年,産業新動能加快培育。電子資訊、電力裝備、輕工、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行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國家層面綠色工廠産值佔製造業總産值超過20%,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行業治理取得積極進展,17家整車企業作出“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的承諾,鋼鐵、水泥行業企業效益有所改善,光伏行業總體技術水準穩步提升。
網路支撐更有力。截至6月底,5G基站總數達到455萬個,5G行動電話用戶達11.18億戶,用戶普及率超79%。具備千兆網路服務能力的端口數達3022萬個,千兆寬頻用戶達2.26億戶。首批168個小區、工廠和園區的萬兆光網試點部署順利開展。截至3月底,我國在用算力標準機架達1043萬架,智慧算力規模達到74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為海量數據計算提供智慧底座。
融合應用更深入。今年以來,5G新通話、直播短視頻、雲遊戲等新興業務蓬勃發展,大模型類APP與AI終端協同發展。數字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移動用戶上網流量連續6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5G融合應用融入國民經濟97個大類中的86個。建設超過1.85萬個“5G+工業網際網路”項目。
下半年,産業改造升級將繼續向高品質方向推進。謝少鋒表示,將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統籌推進産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持續開展製造業卓越品質工程,推動産業向高端化邁進。加快實施“人工智慧+”行動,推動大模型在製造業重點行業落地部署,提升智慧化水準。推進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動力電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夯實綠色化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