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36天堅守最後一道防線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團隊馳援武漢紀實

2020-03-23 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0-03-23 來源:中國環境報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3月22日,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所)科技處副處長張勝田起得很早。因為這一天,他將和戰友們踏上歸程。

  從2月15日緊急赴武漢支援醫療廢物處置到現在,包括他在內的13人團隊已經離家36天。

  “昨天晚上沒有睡好,要回家了,很高興。我們完成了生態環境部黨組和單位領導交代的任務,更是激動。”作為領隊,相比來時的焦慮和壓力,張勝田前一天的失眠更多源於完成工作後的興奮。

  張勝田的話,説出了所有13名隊員的心聲。醫療廢物處置是阻擊疫情的最後一道防線,雖遠離公眾視線,但他們同樣冒著與新冠肺炎病毒直接接觸的風險。

  形成每天340桶(每桶240升)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為實現武漢市醫療廢物的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置百分之百全落實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顧慮、有緊張,也有壓力,更多的則是完成使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臨行前,他們向記者講述了這36天來戰鬥在一線的點點滴滴。

  “13個同志背後是四家單位的重托,也是13個家庭”

  3月14日,張勝田拿到了13個人的核酸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大家都很高興,離我們安全回家又近了一步。”

  “每天心都會提到嗓子眼兩遍。”回想一個多月的工作,張勝田説早上出門前和晚上回來後的兩次體溫檢測,是他最“揪心”的時候,“因為13個隊員來自不同單位,後面就是13個家庭,出現問題我沒法交代。”

  團隊由南京所&&,集結了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安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和南京師範大學等多家單位人員。這種擔心,是支援前期所有人的心理狀態。

  2月15日一早,團隊成員分別從南京、合肥和長沙出發,攜裝備冒雪前往武漢。

  匯合之後,他們特意選在安徽省境內解決了進入武漢之前的最後一餐。張勝田還拿出了前一天煮好的海參分給隊員,愛人説這可以增加抵抗力。

  “外套和鞋子脫在走廊,感覺摸一次東西就要用酒精消毒一次,我甚至懷疑手會不會醉。”回憶起剛進入武漢開始工作時的情形,放鬆下來的張勝田語氣中有了些許調侃。

  壓力一直貫穿工作始終,但緊張的情緒卻隨著工作的深入在慢慢淡化。

  “生態環境部固體司的領導專門打電話給我,詢問設備的情況,並囑咐我們注意安全。”作為民營企業的老闆,廣通汽車的董事長徐際華説這個細節讓他印象深刻。“我們不認識,部委的同志專門給我打電話,一方面很感動,另一方面也覺得應該更加努力。”

  “我們是疫情阻擊的最後一道防線。”在第二天組織召開的臨時黨支部會議上,隊員們的思想進一步統一。

  “第二天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就給我們送來了物資,並就相關防疫知識對我們進行了培訓。” 隊員陳良義説,所有在現場的工作人員的防護等級一樣,“別人可以,我們也一樣沒問題。”

  “最高峰時有10多車醫廢等著我們處置,很著急”

  2月15日18點05分到達武漢市黃陂中醫院醫療廢物臨時處置點,10多輛裝有醫療廢物的運輸車在現場排隊等候的情形讓中船綠洲副總經理陳紀賽記憶猶新。

  不敢耽誤一點時間,隊員們馬上冒雪進行現場設備的吊裝和調試。“高峰時一直是10多車醫廢等著我們處置,真的很著急。”陳紀賽説。

  也是在2月15日晚,徐際華帶領的另一方面小分隊到達江夏區長峰醫院臨時處置點。“大家就默默幹活,一句話都不多説。一方面是工作壓力太大,另一方面是當時的疫情也讓我們心情沉重。”徐際華説。

  2月15日安裝,16日調試試車,17日設備達産。第一批三套(臺)設備,在隊員們的共同努力下,3天時間就達到了270桶/天的應急處置能力。

  “按照生態環境部黨組和南京所黨委的要求,醫療廢物的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置要百分之百全落實。根據現場情況,我們後續又調配了3台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並於2月21日運達現場。”張勝田介紹説。

  “火神山,新陣地,新任務,我們保證完成!”2月23日19點59分,徐際華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全副武裝”的照片。

  按照生態環境部的統一部署,馳援長峰醫院臨時處置點的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將調整到火神山醫院進行馳援。

  “很激動,我們到了戰‘疫’的最前線。”有著3年軍旅生涯的徐際華説。

  3天后的2月26日,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開始正式達産,每小時4桶,可12小時運作。

  “火神山醫院的防護等級更高,處置點離醫院更近。剛剛穿上防護服很不適應,有噁心想吐的感覺。”現在回憶起來,張勝田説那可能是心理作用。

  “防護服帶來了安全感,但成袋的醫療廢物那就是病毒啊,用手搬到投料口,近距離接觸,還是會害怕。”隊員湯新超回憶説。

  怎麼排解緊張的情緒?“儘量不吃飯,不喝水,不脫防護服。”32歲的奉福起與湯新超的工作內容相同,與團隊的其他同事倒班,主要負責火神山醫院臨時處置點的設備運作。

  “其實就是開始緊張,因為工作量太大,後面就不想別的了。有空的時候,就趕緊睡一會兒。”想了一下,奉福起説。

  “不用看新聞,我們都能感覺到疫情在逐步得到控制”

  “有個小門,離我們的處置裝置不遠。有車停在那裏,説明有人去世了。醫院大門有人辦手續,説明有人出院了。小門開的次數越來越少,大門排隊的人越來越多了。”在火神山醫院的徐際華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他們能明顯感覺到。

  “沒有時間看新聞,也不用看。通過醫療廢物處置的量和工作強度,我們都能感覺到疫情在逐步得到控制。”對於疫情的情況,除了人,隊員們根據手裏的醫療廢物也能判斷。

  三個臨時處置點應急處置裝置開始平穩運作,隊員們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也開始逐漸降低。

  “從開始十幾輛車排隊,到後面一天只有一兩輛車,我們現場運作的時間也從高峰時的12個小時,慢慢減少到了後面的五六個小時。” 陳紀賽有同樣的感受。

  2月26日,3台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交由武漢北湖雲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運營。

  3月10日,火神山馳援任務使命完成。

  3月15日,湖北省委黨校方艙醫院正式“關門”,黃陂中醫院醫療廢物臨時處置點任務完成。

  “我們的任務完成了,説明武漢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們不是醫護人員,但也在最前線參與了阻擊疫情的戰鬥。”隊員們難掩激動。

  “回去還要隔離14天,但工作還有很多,儘量擠出時間陪陪家人。”“泡麵終於吃完了,回家要好好吃老婆做的飯。”“等疫情結束,要和兄弟們再聚聚,喝點小酒聊聊天。”

  放鬆下來的隊員們,已經開始規劃回去之後的生活。

  節奏雖然慢了下來,但工作並沒有停止。

  “3月14日檢測結果出來之後我們還繼續留守,就是擔心現場設備出現問題或者疫情有新的變化。”張勝田介紹説,一週多的時間,隊員們對此次馳援工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編寫的《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處置70問》將在近期出版,形成的政策建議《統籌謀劃,構建我國重大疫情期間醫療廢物處置的應急體系》也將上報生態環境部。

  終於要回家了,隊員們説有很多珍貴記憶永遠不會忘記。

  湯新超的愛人胃出血住院,單位的同事照顧妻子和兩個孩子,包括生態環境部、南京所以及中船綠洲和廣通汽車的同事紛紛捐款;陳良義的降壓藥用完了,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的同志第一時間送來藥品;張勝田和鄧紹坡在武漢過了一個特殊的生日,一個火腿腸加餐的生日禮物,讓他們印象很深……

  “回去有了‘吹牛’的資本。”他們説,要把這次的點滴經歷,講給更多的人聽。

  記者童克難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