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主動戰“疫”的鐵軍“勤務員” ——記生態環境部普查辦毛玉如

2020-05-12

2020-05-12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4月26日下午,當毛玉如看到這個消息時,立即給武漢市生態環境局的工作人員發去了慶祝短信。

  抗擊疫情3個月,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的毛玉如身在北京,但他的心卻始終在戰“疫”最前線。每天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毛玉如經常徹夜收集整理資訊,幫助武漢市生態環境部門籌集防疫物資和儀器設備,把“彈藥”送到前線,做好戰“疫”的勤務員。

  3個月的時間,2310個防護口罩、767套一體化防護服、1081副護目鏡、3100雙手套、7噸消毒液、12台攜帶型余氯總氯測定儀、19台線上余氯測定儀、26套智慧紫外線消毒系統……這些物資全是毛玉如幾經週折協調籌集而來。這些防護設備和物資支援,讓武漢市生態環境戰線的工作人員幹在實處,也暖在心裏。

  毛玉如説:“我無法到前線去,但總要為前線的戰友出一份力。”

  “我必須要行動”

  1月29日,毛玉如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一條轉發的求助資訊: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參與醫療廢物轉運處置工作一線工作人員急需的一次性連體防護服、防護帽、手套、口罩、護目鏡,告急!84消毒液和配套醫用酒精,告急!

  2月6日,可用於武漢方艙醫院污水監測的線上余氯測定儀,0台!

  2月19日,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負責疫情防控後勤保障的工作人員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資訊:“我的生活生命靈魂一切的一切=桶桶桶!”

  毛玉如看到這些消息時難以平靜,他深知,如果沒有防護用品,戰友們就相當於在病毒面前“裸奔”;沒有線上設備,就意味著大量的環境應急監測任務需要冒著風險手工監測;沒有醫療廢物回收桶,醫療廢物很有可能在收集和轉運過程中出現病毒泄漏……

  “作為一名黨員,面對危急情況和黨中央的號召,我必須要行動。”毛玉如説,一想到武漢的戰友們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在舍命奔波,自己就寢食難安。只要看到來自武漢的求助資訊,他都會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把它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和多個微信群,把一線的緊迫需求擴散給更多的人。

  當時武漢市生態環境戰線的物資缺口是巨大的,2000套一體防護服、50套防化服、1000雙醫用手套、5000個N95或醫用口罩、300個護目鏡、5噸84消毒液、5噸配套醫用酒精、數千個醫療廢物處置桶和垃圾袋……“憑我一己之力難以為之,我希望通過我轉發的真實有效的資訊,讓大家行動起來,和武漢一起共渡難關。”

  1月29日18:57,毛玉如發出第一條求助資訊:“有貨源的請聯繫採購,更歡迎捐贈。”之後的3個月時間裏,他堅持不懈地收集發佈防疫物資、儀器設備、焚燒爐、醫療廢物桶等相關需求資訊。

  一石激起千層浪。生態環境部海洋中心、環境發展中心、江蘇省生態環境廳、中國環境報社等單位紛紛行動起來,廣泛尋找物資、多方聯繫貨源,將資訊及時傳遞給武漢方面。“大家都把這件事當作分內事,集思廣益,獻智獻策。在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的當時,我深刻體會到了什麼叫同舟共濟。”毛玉如説。

  用光熱搭建戰“疫”橋梁

  轉發資訊只是尋找物資的第一步,對毛玉如而言,這之後還有更難的硬仗要打。

  2月6日下午5點左右,毛玉如轉發了一條方艙醫院污水監測線上余氯測定儀需求資訊。資訊發出後,反饋接踵而至——有的正在聯繫廠家等待具體出廠時間,有的直接發來企業聯繫方式,有的企業明確表示直接捐贈。毛玉如無暇顧及晚飯,一邊接聽電話,一邊記錄資訊,一邊聯繫對接武漢具體需求,對資訊進行分類匯總。

  對於設備的具體參數,毛玉如做了進一步明晰:“由於方艙醫院處理的醫療廢水對於線上余氯要求量程要0-10 mg/L或以上,如果企業量程是0-5 mg/L的就不需要了。而且現場情況複雜,可能含有大量懸浮物,易附著,對於線上余氯測定儀要求比較高。”

  8個小時,數十通電話,上百條微信,手機電量從滿格到自動關機……毛玉如逐條記錄,一直奮戰到深夜,終於在2月7日淩晨1點半,將涵蓋企業名稱、聯繫人及電話、産品性能與技術參數及數量等內容的35家線上余氯測定儀生産和經銷企業清單,及時發送到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梁勝文手中。早上6點半起床後,他又第一時間拿起手機,對新的資訊繼續匯總整理。在支援湖北醫療廢物桶及焚燒爐等物資設備的過程中,他又一次次重復了這樣的工作。

  生態環境部普查辦以及其他部門和單位的同事們,看到毛玉如發佈的資訊後,也積極行動起來,尋找相關防疫物資和儀器設備。從最初簡單地支援武漢的環保戰友,到後來為愛心人士和熱心單位牽線搭橋,做專業“顧問”,毛玉如的熱能逐漸輻射到了更多的人。

  “電話之多,問題之多,我也沒有料到。面對疫情,很多人從各自的角度在做貢獻,大家的努力也讓我堅定了繼續做下去的決心和信心。”毛玉如説,經過了10年的專業學習,又經過了長期工作鍛鍊,自己對環保相關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大家搭建戰‘疫’的橋梁,做好這個‘勤務員’。”

  平時肯奉獻,戰時能擔當

  “你在電腦前一坐一天,像一尊‘佛’,總得站起來運動啊。”毛玉如的愛人説,疫情期間居家辦公,他從早到晚除了去衛生間,基本都不出房間,中間吃飯也需要反覆催,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點。

  但這種事發生在毛玉如身上,和他同屋了3年的同事汪志峰卻並不覺意外,“他平時就是一個肯奉獻的人,在學生時期,他是黨支部書記、分團委副書記,一以貫之地去為學生們服務;工作之後,他更是積極地帶領同組的同事向前走。”

  作為普查辦綜合組(農業組)組長和黨支部組織委員的毛玉如,2003年浙江大學工學博士畢業至今,投身環保事業已經超過了18個年頭。從環境科學研究工作,到環境統計、總量減排、大氣面源、噪聲管理,再到兩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他時刻不忘初心。

  他是為數不多的參加過兩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人。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中,為了做到全國普查一盤棋,毛玉如連續奮戰,從青海趕往西藏拉薩開展數據核實,克服青藏高原自然條件惡劣、路途泥濘坎坷等困難,牢守普查數據品質的“生命線”。一週多以後,他明顯感到頭痛欲裂、走路氣喘,到這時他才説“我得吸點氧”。

  作為黨員的毛玉如,早已經把工作中的艱辛當作是“平常事”。他的愛人本以為經歷過第一次普查,這次普查幹起來應該很容易,但毛玉如卻把普查工作的每個細節當作全新的業務來做,在技術要求和手段方法上不斷突破。

  毛玉如的同事們這樣形容他:“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他是先鋒模範的共産黨員,他是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生態環保鐵軍。正是有了這种先鋒意識和鐵軍精神,我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必將取得勝利。

  來源:中國環境報  見習記者:李茹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