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直播訪談

生態環境部召開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

2021-10-30

2021-10-30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10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大氣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吳險峰,生態環境監測司一級巡視員劉舒生,生態環境執法局督察專員李天威介紹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佈會現場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生態環境部10月份的例行新聞發佈會。

  近年來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明顯增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特別是進入秋冬季,重點地區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效果還不穩固,不能有任何的鬆懈和麻痹大意。

  2017年以來,為做好重點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共同開展了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取得明顯成效,有效改善了重點地區大氣環境品質,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今年秋冬季,我們將繼續組織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今天的新聞發佈會邀請到大氣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吳險峰先生;生態環境監測司一級巡視員劉舒生先生;生態環境執法局督察專員李天威先生,向大家介紹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有關情況,並回答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先通報近期的生態環境部幾項重點工作。

  一、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圓滿結束

  10月11-15日,廣受關注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順利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峰會並做主旨講話,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的美好願景,並就開啟人類高品質發展新征程提出四點主張,鄭重宣佈包括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出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等一系列務實有力度的舉措,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分享了中國方案,提出了中國行動。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擔任大會主席。5天時間裏,在《公約》秘書處、中國政府和各締約方的共同努力下,COP15第一階段會議計劃的所有任務均已圓滿完成,達到了凝聚共識、提振信心、高層引領的目的,為推動達成既雄心勃勃又務實平衡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奠定了堅實基礎。

  COP15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性會議。來自《公約》秘書處、150多個締約方、30多個國際機構和組織,以及各方面代表共計5000余人線上線下參加大會。舉行了COP15高級別會議,9位締約方國家元首和聯合國秘書長出席領導人峰會,一百多位部長級代表參加部長級會議,舉辦了生態文明論壇。其中,高級別會議通過了《昆明宣言》,體現了各國採取行動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並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向恢復之路的決心和意願。生態文明論壇還發出了“共建全球生態文明,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倡議。

  未來,中國作為主席國和東道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大會的各項進程。

  一是積極參與明年1月在瑞士舉辦的兩個附屬機構會議和“框架”工作組會議的線下復會討論,並最大限度推動會議取得積極進展。

  二是持續與有關各方開展雙多邊磋商,努力擴大共識,推動最終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三是當好東道主,認真履行東道國義務,確保第二階段會議成功召開。

  最後,我還特別想強調,COP15第一階段會議的召開,得到新聞界朋友們的大力支援,8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了會議報道,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強音,展示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效,極大提升了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謹向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並衷心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繼續做好COP15第二階段會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聞傳播,攜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二、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

  2021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發佈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意見》提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目標,到2035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和監測體系全面完善,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森林覆蓋率達到2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0%,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左右,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以上。

  《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八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二是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三是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四是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準。五是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六是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七是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八是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眾參與。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的領導作用,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意見》的總體部署,準確把握《意見》的目標要求,高標準、高品質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二是儘快研究制定落實《意見》的任務分工方案,與相關部門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合力。三是組織更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制定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十年規劃,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進程。四是加強對地方的指導監督,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任務落實情況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推動責任落實。

  三、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

  10月28日,中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家聯絡人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成效和新目標新舉措》(以下簡稱《自主貢獻》)和《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以下簡稱《長期戰略》)。這是中國履行《巴黎協定》的具體舉措,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和努力。

  《自主貢獻》總結了2015年以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的顯著成效,全面展示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貢獻。

  《自主貢獻》提出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自主貢獻》從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強化支撐保障等方面闡述了落實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政策措施和重點任務,體現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的堅定決心。同時,還向國際社會闡述了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基本立場、所做貢獻和進一步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考慮,積極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長期戰略》提出了我國推動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的基本方針,強調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品質發展道路,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長期戰略》明確了經濟體系、能源體系、工業體系、城鄉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等領域的戰略願景、重點導向和實現路徑,持續推動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了長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方向。《長期戰略》還提出了堅持公平合理、堅持合作共贏、堅持尊重科學、堅持信守承諾的全球氣候治理理念與主張,對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發出倡議。

  四、持續開展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專項執法行動

  2020年,生態環境部繼2018、2019年之後,繼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ODS專項執法行動,組織各地對重點行業的2514家涉ODS企業開展排查,發現其中21家存在應備案未備案、未按規定保存生産經營活動原始資料等問題,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已督促企業完成了整改工作。同時,根據舉報線索查處了位於河南省鶴壁市、焦作市、許昌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的4家非法生産ODS企業,涉及一氯二氟甲烷(HCFC-22)和二氯一氟乙烷(HCFC-141b)兩種受控物質,現場查獲非法生産的ODS共計63.4噸。目前已按照《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有關規定對用於非法生産的設施、設備予以拆除,查獲的ODS均已進行無害化處置,涉事企業分別被處以100萬元罰款。

  今年,生態環境部繼續組織全國集中開展ODS執法檢查行動,持續保持打擊履約過程中各類非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同國際社會一道密切合作,維護和鞏固履約成果,確保議定書確定的履約目標如期實現。

  五、我國將正式開始實施氫氟碳化物(HFCs)進出口許可證制度

  《基加利修正案》已于2021年9月15日對我國生效(暫不適用於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修正案要求,經商商務部、海關總署,自2021年11月1日起,我國將正式開始對HFCs進出口貿易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從事HFCs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應按照《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法》的規定提出申請,經國家消耗臭氧層物質進出口管理辦公室批准後,向商務部或受商務部委託的發證機構申領進出口許可證,憑進出口許可證辦理通關手續,並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為實施HFCs進出口許可證制度,我部已會同商務部、海關總署開展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一是修訂併發布《中國進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名錄》(以下簡稱《名錄》),將HFCs納入《名錄》管控,為實施進出口許可證制度提供法律依據。二是對《蒙特利爾議定書》受控物質進出口無紙化管理系統進行增容建設,增加開展HFCs進出口審批功能。三是2021年8-10月對國內HFCs進出口企業開展摸底調查,為順利實施HFCs進出口許可證制度奠定基礎。四是對HFCs進出口企業進行培訓,就實施HFCs進出口許可管理的政策依據、管理辦法、時間安排、審批系統使用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説明,使進出口企業能夠充分了解政策、熟悉審批流程。

  劉友賓:下面,請吳險峰先生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吳險峰

  吳險峰: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關心和支援表示衷心感謝!近日,生態環境部等十部委和相關七省(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借此機會,我就有關情況作簡要介紹。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今年以來,我們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系統謀劃“十四五”大氣治理工作,起草編制空氣品質改善行動計劃;穩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等重點工程,強化聯防聯控,積極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成效顯著,空氣品質持續改善。1-9月,全國PM2.5平均濃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7.6%;O3平均濃度142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6.6%;1-9月,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與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21.4%,改善明顯。

  2017年以來,通過實施秋冬季大氣攻堅行動,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比2016年同期分別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70%、65%,長三角已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但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還不穩固,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然高發、頻發。為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有關要求,持續做好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我們制定了今年的攻堅方案。

  今年攻堅的總體考慮是,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降低PM2.5濃度為主要目標,在繼承過去行之有效工作基礎上,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對攻堅範圍、攻堅措施進一步優化調整;堅持標本兼治,推動産業、能源、運輸結構調整等治本之策的同時,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堅持鞏固成果、穩中求進,科學合理設置相關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和重污染天數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考核問責,切實壓實工作責任;堅持統籌兼顧,在大氣治理攻堅的同時統籌社會經濟平穩運作和民生保障,突出做好煤、電等能源保供和保障溫暖過冬相關工作。

  具體措施方面,今年攻堅主要有10項重點任務措施,包括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落實鋼鐵行業去産量相關要求,積極穩妥實施散煤治理,深入開展鍋爐和爐窯綜合整治,紮實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突出問題排查整治,加快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推進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強化秸稈禁燒管控,加強揚塵綜合管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為確保攻堅各項措施落實到位,還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支援、完善監測監控體系、加強監督幫扶、強化考核督察等保障措施。

  基本情況就介紹到這裡。

  劉友賓:謝謝吳險峰先生,下面請劉舒生先生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監測司一級巡視員劉舒生

  劉舒生:謝謝主持人。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監測工作的關心和支援,借此機會我想圍繞秋冬季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就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的有關情況給大家做一個簡要介紹。關於環境空氣品質的狀況剛才險峰司長已經介紹了,今年1月1日—10月26日,全國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優良天數比例為87.6%,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剛才險峰司長也講了秋冬季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圍繞服務“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完善環境監測體系,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全面,守好生態環境監測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數據生命線”。

  關於秋冬季環境品質監測工作,我想以“三個加強”來給大家做簡要介紹。

  一是加強全國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工作。從今年開始,我部按照“十四五”1734個國控站點,開展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品質監測評價、排名和考核工作,實時發佈所有國控站點的6項指標監測數據。每月在生態環境部的官網和兩微平臺上,發佈全國及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狀況,另外還發佈168個重點城市的空氣品質狀況和改善情況排名。

  二是加強秋冬季PM2.5和臭氧的協同監測。進一步完善PM2.5和臭氧協同監測網路,具體體現在“三個突出”。突出全面覆蓋,在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人口密集區域,至少建設一個自動監測站點,開展非甲烷總烴監測,全面掌握VOCs的總體濃度及分佈狀況。突出重點區域,實施差異化監測。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及其他PM2.5濃度超標的城市,以PM2.5組分監測為主;在臭氧超標城市以及其他VOCs排放量比較大的城市,以VOCs組分監測為主。突出源頭治理,加強專項監測,在VOCs排放量比較大的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開展VOCs組分監測,在公路、港口、機場以及鐵路貨場附近,建設交通污染監測點,開展氮氧化物監測。

  三是加強數據品質的監督管理工作。對所有國控站點開展全覆蓋品質監督檢查,對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區國控站點加密監督檢查頻次,每季度檢查一次。在品質管理方面,針對顆粒物監測的關鍵質控設備,如流量計、攜帶型監測儀等開展量質溯源與傳遞,按照生態環境部臭氧的最高計量標準開展臭氧量質溯源與傳遞。針對其他氣態污染物(如SO2、NO2、CO)監測設備開展標氣測試,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在監督檢查方面,今年7月至今,已經組織開展近2000站次的運維規範性和數據準確度檢查;年底前,我們計劃再組織1500站次檢查。此外,我們還重點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國控點位開展顆粒物比對監測,確保國控點位運作穩定、數據真實可靠。

  以上是有關情況的介紹,謝謝。

  劉友賓:下面請李天威先生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督察專員李天威

  李天威:各位上午好,今天看到了好幾位新聞界的老朋友,也很高興認識新朋友,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監督執法工作的大力支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按照部黨組的統一安排,生態環境部自2017年開始,統籌全系統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和骨幹力量,在重點區域創造性組織實施了大氣監督幫扶工作。通過開展40多個重點專項任務排查,共幫助地方發現了28.4萬個問題,全面摸清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環境問題,查明瞭政策法規標準制定“最前一公里”和任務措施落地“最後一公里”的差距和癥結,推動解決了一大批涉氣環境問題,有力推動了大氣十條、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力保障了“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的圓滿完成。

  進入“十四五”以來,為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經濟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我部對監督幫扶機制進行了優化調整。今年夏天,將這套新機制運用到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工作中,聚焦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城市,對鋼鐵、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深挖細查,發現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標排放、未安裝或不正常運作治污設施、自動監測不正常運作或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交辦各類涉氣環境問題1萬多個,實現了新機制的預期目標。今年夏季監督幫扶期間,人員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至1/3,工作時長縮短至去年的1/2,但突出問題發現比例增長為去年的4倍,有效實現了人員減少,頻次降低,時間縮短,效能提升。對於監督幫扶發現的突出問題,實施“曝光一批、打擊一批、整改一批、約談一批”,推動地方立案596起,責令改正企業1161家。對問題突出、整改滯後的省份,組織當面通報和交辦,逐級壓實地方責任。

  總體來看,夏季監督幫扶取得了良好成效,5-9月份監督幫扶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7.2%,全國337個城市同比下降5%;監督幫扶城市臭氧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7%,全國同比上升0.7%。

  今年秋冬季,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錨定空氣品質改善目標,特別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目標,在重點區域繼續組織開展監督幫扶工作,推動“十四五”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開好局、起好步。具體做法有四點:

  一是統籌銜接兩項任務。一項任務是推動秋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攻堅任務落地見效。另一項任務是根據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情況,及時開展應急減排措施落實情況排查,推動秋冬季重污染天氣“削峰降頻”。

  二是協同調動兩支隊伍。綜合考慮不同時段的任務類型、難度、內容和工作量,組織專業組和常規組兩支隊伍,打好專項監督和常態幫扶組合拳。專業組重在發現重點行業突出問題;常規組在開展問題核查,保持常態化監督壓力的同時,主要幫助基層和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

  三是綜合運用兩種方式。從部裏層面,組織全國生態環境執法隊伍直接開展現場排查。同時,我們在做另外一件事,就是深化“千里眼”大氣環境遠端監管應用,解析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高值區,識別秸稈焚燒火點和揚塵源等點位,將這些報警資訊推送給地方,由地方生態環境部門組織核查,發揮地方積極性,落實屬地監管責任。

  四是充分發揮兩個優勢。第一個優勢是生態環境執法隊伍的專業優勢。通過進一步優化監督幫扶組織、人員選派等機制,調動監督幫扶專業隊伍的積極性,激發戰鬥力。另一個優勢是發揮科技手段作用,為監督幫扶工作組配齊配強攜帶型監測儀器,推動地方深化新技術裝備應用,提高監督幫扶效率。

  謝謝。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

  劉友賓:剛才三位司長介紹了今年秋冬季攻堅有關情況,下面請記者朋友們提問。

  總臺央視記者:關於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跟以往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相比有什麼特殊的側重點,另外在今年的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我們將怎樣來避免一刀切現象的存在,謝謝。

  吳險峰:攻堅方案今天正式印發,這兩天就會在生態環境部官網公開,最終稿大家現在沒有還看到,但是我們在網上徵求意見階段已經全文向社會公開,我想很多記者朋友們已經都關注到了。

  今年攻堅總體的思路是在延續往年行之有效的工作基礎上,保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還是聚焦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重污染天氣;在措施上還是要堅持標本兼治,在繼續抓好清潔取暖、鍋爐整治和機動車污染防治以及重污染天氣應對這些常規措施的基礎上,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新的決策部署,以及大氣污染治理過程中面臨的新問題,也作出了一些針對性的調整,更加突出精準、科學和依法治污,堅決反對一刀切。

  具體來講,在範圍上更加聚焦。往年的攻堅範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長三角,一共8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今年聚焦到59個城市,跟原來80個城市相比有進有出,總體上長三角區域41個城市由於重污染天氣已經基本消除,除了保留蘇北、皖北7個城市參照執行以外,其他城市不再納入攻堅範圍。我們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39個城市的基礎上,增加河北北部3個城市、山西北部3個城市、山東東南部6個城市以及河南南部8個城市,一共增加20個城市,這也是根據大氣污染新的特點、城市秋冬季污染特徵和區域傳輸規律進行科學論證基礎上作出的調整。

  在措施方面,我們更加突出精準施策,旗幟鮮明的提出反對一刀切。今年給59個城市都下了兩個秋冬季空氣品質控制目標,一個是PM2.5控制濃度,一個是重污染天數,我們明確要求地方必須堅決防止為了完成目標任務採取先停再説、一律關停等敷衍應對、臨時性措施。遇到重污染天氣時,我們要求地方依法按照已經制定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來啟動預警,該什麼級別就啟動什麼級別;繼續實施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而不是大範圍的搞停産,盡可能地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産的干擾。今年首次提出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鐵行業實施錯峰生産,我們跟工信部兩家提前做了週密部署,相關文件已經印發,將分兩個階段執行,我們提出來要引進賽馬機制,環保績效好的企業可以不錯峰或者自主減排,績效差要多錯峰,不允許地方不分環保績效水準,所有企業都搞平均主義。另外,我們針對今年“兩高”的問題、能源保供新形勢,在攻堅方案提出來要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確保能源保供和群眾溫暖過冬,在這些方面都做了專門的部署。謝謝。

  南方週末記者:今年在攻堅方案中新增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請問將如何開展這項工作,謝謝。

  吳險峰:謝謝記者朋友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可能你們也注意到,我們今年攻堅方案裏面有十項任務,第一項任務就是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作為第一項任務來進行部署,充分體現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

  “十四五”以來,部分地區開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衝動比較強烈,影響了“雙碳”目標的實現和區域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要加快推動産業、能源、交通和用地結構的調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要堅決拿下來。

  為此,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這次秋冬季方案對落實這個文件和這項工作又做了專門的部署,更加突出源頭防控。要求各地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面梳理排查擬建、在建和存量“兩高”項目,對“兩高”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特別是要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産能置換、污染物區域消減、煤炭減量替代這幾項要求,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整改。同時,對標對表國內外産品的能耗和環保的先進水準,對達不到要求的“兩高”項目進行升級改造。另外,依法嚴厲打擊違規違法開工的“兩高”企業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等各類違法行為。

  總體上就是做了這些部署,謝謝。

  海報新聞記者:近年來在涉及大氣生態環境執法中,生態環境部門採取了哪些優化執法的方式,取得了怎樣的成效,謝謝。

  李天威:感謝你的問題。

  優化環境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是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重要舉措,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根本要求。對於生態環境執法工作來説,這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今年初,我們相繼印發了《關於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這兩個意見都是18條,我們稱為“兩個18條”,就是要不斷落實執法責任、優化執法方式、完善執法機制、規範執法行為,也為今後一段時間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明確了思路、方向和措施。

  具體到大氣環境監督執法來説,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完善執法監管制度方面,我們堅持將“雙隨機、一公開”作為大氣監督執法的基本手段和方式。目前全國各地建立污染源動態監管數據庫2185個,涵蓋了各級各地各類重點污染源150.86萬家,也就是先建數據庫,從數據庫裏按照“雙隨機、一公開”來選取執法對象進行現場執法。同時,指導地方完善自由裁量權,對輕微違法審慎包容,對企業的“無心之過”給予容錯改正的機會,加大幫扶指導力度,引導企業自覺守法。

  第二,在綜合運用執法手段方面,一方面推進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科學合理配置執法資源。現在全國生態環境執法隊伍7萬多人,但是相對於大量的監管任務和污染源來説,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我們必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對於正面清單的企業無事不擾,有事幫扶,差異化分類監管。截至今年6月份,全國各地已經將8.3萬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主要通過非現場執法手段實施監管。同時,建立健全舉報獎勵制度,提升全社會發現問題的能力。光靠環保部門,光靠執法隊伍找問題,是遠遠不夠的。2020年全國實施有獎舉報案件共有13870件,同比增長了44%,有獎舉報獎勵金額共719萬元,按照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加100%。

  第三,在創新科技執法方面,從國家層面,主要是深化“千里眼”大氣環境監管。“千里眼”通過利用衛星遙感、地面微站、大數據等綜合手段,將重點區域39個城市42.8萬平方公里區域劃分為6萬個3km×3km網格,從中篩選出5000個PM2.5濃度較高的熱點網格進行“千米級”監控,進一步精準識別出1000個500m×500m的小網格實施“百米級”監管。2018年以來,累計向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39城市生態環境部門推送環境異常資訊6.5萬條,指導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排查企業7.5萬家,發現各類涉氣環境問題5.1萬個。地方層面,指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非現場監管,加大新技術手段應用,在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體系的基礎上,融合視頻監控、用電用能監控等物聯網手段,加強大數據分析,增強預警預報能力,提升智慧化監督執法的水準。

  第四,嚴格生態環境執法方面,2016-2020年,全國共查辦涉氣環境違法案件19.33萬件,罰款總計140.51億元。五年來,涉氣行政處罰案件數和罰款金額佔全部行政處罰案件和罰款金額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涉氣行政處罰案件數佔全部行政處罰案件數的比例從2016年的11.7%提升到2020年的36.5%,罰款金額從22.9%提升到30.0%,特別是查封扣押、限産停産、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等突出案件數量大幅增加,涉大氣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和水準顯著提高。

  下一步,我們將主動自覺把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放到生態環境保護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考量,一方面保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另一方面大力優化執法方式,切實提高執法效能,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環境報記者:環境報社記者提問。請問當前空氣品質監測能預測多長時間的空氣品質狀況,如何提高監測和預報的精準度,謝謝。

  劉舒生:謝謝這位記者提問,應該説經過多年的努力,空氣品質的預報系統在國家層面來説已經比較成熟了,經專家鑒定評價,我國的空氣品質預報能力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剛才記者問可以預報多長時間,下面我簡要介紹相關情況。

  我們已經能夠實現省級和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未來7天的逐日空氣品質預報,重點區域能夠實現未來7—10天的空氣品質預報。我們還能夠對全國及重點區域未來15天的空氣品質進行趨勢預報。具體來説,在國家層面,每日發佈未來5天全國空氣品質形勢預報,每半月開展一次全國預報會商,發佈未來15天空氣品質形勢預報;在區域層面, 每日發佈6大區域(京津冀及周邊、東北、華東、華南、西北和西南)及4個重點區域(長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蘇皖魯豫),未來7-10天空氣品質形勢變化和各分區逐日空氣品質級別預報結果;在省級層面,每日發佈3-7天省域空氣品質形勢變化和逐日空氣品質級別預報結果;在城市層面,在手機APP上每日發佈未來7天的AQI範圍、空氣品質級別和首要污染物預報結果。

  從預測預報結果來看,客觀地講,目前中長期空氣品質預報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由於氣象動力場和污染源排放清單等基礎資料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是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污染物的生成、積累和轉化過程比較複雜,時間和空間差異性也比較大。

  為了不斷提高預報的精準度,我們重點開展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強預報系統的建設。國家層面已建成了全國空氣品質預報的綜合業務系統,區域、省級、市級也相應建立了空氣品質預報系統。

  第二,完善預測預報的管理。不斷完善預報技術規範體系,對各級預報員開展業務培訓,提升預測預報能力。規範預測預報流程,綜合分析系統生成的預報結果、污染物排放和氣象條件等因素,研判空氣品質變化趨勢,組織部門會商與多級審核,確保預報結果客觀準確。

  第三,強化區域重污染過程預報。在遇到重污染過程時,組織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部衛星中心、相關區域、省市以及氣象部門開展聯合預報會商,共同研判區域重污染過程,力爭做到精準預報、科學預報。

  另外,在大家可能都關心的沙塵天氣預報方面,我部建立了沙塵天氣預報快速響應機制。當衛星觀測到沙源地起沙或傳輸通道如內蒙古等地區的國控站點和地方監測站點PM10濃度急劇上升時,立即組織開展加密會商,研判沙塵天氣發展趨勢和影響範圍,及時向公眾發佈資訊。

  此外,剛才李天威局長也講了,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推動空氣監測站點的數據聯網。截止到9月底,1734個國控站點、3282個區縣站點實現了數據聯網共用,基本上覆蓋了全國所有的區縣。此外,我們也在推進鄉鎮站點的數據聯網。截止到9月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3449個鄉鎮站完成了與國家的數據聯網。通過數據聯網和共用,進一步完善空氣品質預測預報工作,提升預測預報的精準度,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以來天然氣、煤炭價格上漲,面臨採暖成本上升的情況,請問當前清潔取暖工作進展如何,在防止散煤復燒方面,生態環境部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在禁燒散煤的情況下保證群眾溫暖過冬?謝謝。

  吳險峰:感謝這位記者對清潔取暖這個重大民生問題的關心。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確實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時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重大的政策措施。2016年以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堅持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有效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萬戶左右的清潔取暖改造,今年還將完成348萬戶左右,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大概有2800多萬戶的農村居民告別了長期以來煙熏火燎的時代,農村的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生活品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清潔取暖對我們的區域環境空氣品質改善也起了很積極的作用。根據我們測算,清潔取暖對空氣品質改善貢獻比例在3成左右,所以説這項工作的推進取得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今年能源保供面臨新的形勢,要確保老百姓人民群眾溫暖過冬,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明確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來推動清潔取暖工作繼續前進,同時又要保證讓老百姓不挨凍,是我們考慮的頭等大事。因此,我們今年在秋冬季方案裏面重點部署了這項工作。主要有以下幾項措施。

  第一,明確提出要堅持先立後破,不立不破。今年新改造還沒有通氣、通電的,已經改造完成還沒有經過一個完整取暖季運作檢驗的,堅決不允許拆除原來的供暖設施,原來燒煤就燒煤,不允許拆除。對清潔取暖改造地區,使用潔凈煤取暖兜底進行保障,採用“雙保險”模式來進行兜底保障,確保溫暖過冬。對一些山區和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燒清潔煤、秸稈以及其他的生物質燃料來取暖。

  第二,在保證老百姓用得上的基礎上,還要保證用得起、用得好。在今年能源保供新形勢下,首先是要保民生,要確保清潔取暖已經改完的用戶能源都得到保障。在價格上,我們也會採取措施,也明確在文件裏寫了,保證居民“煤改氣”天然氣價格基本穩定,不會隨著市場價格起伏産生大的波動。另外,要保證補貼到位,2021年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裏面專門安排了清潔取暖運作補貼,已經全部發放到了地方;明年的運作補貼我們也和財政部一起在測算,很快也會發下去。同時,我們也要求地方制定一些差異化的補貼政策,重點向農村低收入群體、特困人員傾斜,中央財政的補貼作為一部分,地方各級財政還要制定補貼政策,要體現精準,確保特困人員和困難群眾能夠用得起。

  第三,從今年10月16號開始,我們又派了監督幫扶組下到一線,重點任務就是對今年清潔取暖改造情況進行摸底排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地方,及時解決,保證群眾溫暖過冬。

  第四,防治散煤復燒還延續往年一貫做法,今年秋冬季方案裏專門進行了部署,對全面改造完的地區,我們還是要求地方依法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採用煤炭取暖的地區還要加強對煤炭品質的管理。我們通過這幾項措施來保證推動既要清潔取暖,更要溫暖過冬。

  路透社記者:請問一下今年秋冬季污染防治跟往年在監督方面有什麼不同?我們獲悉一些省份已經要求污染企業,比如鋼廠和火電廠在每一個生産流程上都要安裝排放和面源的監測數據,而且數據要實時傳輸到當地的生態環境部門,並且能夠用來監測企業在重污染天氣實施當中的應急減排。想請問一下這種措施是否有效,而且是否會在更多的行業和地區進行推廣,謝謝。

  李天威:今年秋冬季,相同的是我們的決心,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説到不同,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側重上,聚焦重點行業突出問題。我們將派出專業化的監督幫扶隊伍,專業人幹專業事,聚焦鋼鐵、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圍繞自動監測、排污許可等重點領域,瞄準旁路偷排、超標排放、治污設施未安裝或不正常運作、自動監測不正常運作或弄虛作假等突出問題,強化監督執法,對惡意環境違法行為嚴懲不貸。

  二是方式上,加大幫扶力度。加強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管理,鼓勵先進,激勵後進。同時,規範自由裁量權,對環境違法行為輕微、及時糾正且未造成環境危害後果的,依法減免行政處罰。在監督幫扶中,組織常規組開展“有溫度”的常態幫扶,為基層和企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充分發揮幫扶效能。

  三是手段上,拓展非現場監管方式應用。深化“千里眼”大氣環境監管,將自動監測作為非現場監管的主要手段,推行視頻監控和環保設施用水、用電監控等物聯網監管手段,積極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走航車、攜帶型儀器等科技監測手段,提高監督執法效能。

  應該説,自動監測、用能監控等非現場監管方式,在監控企業污染物排放,特別是重污染天氣期間動態掌握企業減排情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補充和輔助作用。很多省在這方面都做了有益探索,比如河北省近年來持續推進工業企業分表計電設施安裝聯網,截至目前,已經安裝聯網分表計電設施的企業有3.6萬多家,山東、江蘇等省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非現場監管還不能完全代替現場監管。這幾年,環境問題的隱蔽性越來越強,問題越來越難找,造假問題也越來越系統化、流程化,手段越來越高科技化。大家可能也知道,今年3月份,生態環境部黃潤秋部長到唐山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檢查時,發現多家企業存在涉嫌未落實應急減排措施和自動監測造假問題。今年,生態環境部會同公安部、最高檢聯合開展的打擊自動監測造假專項行動,全國共發現查處自動監測違法案件1045起,生態環境部公開曝光典型案例13個。因此,非現場監管和現場執法這兩種方式應該並重、協同,形成合力。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對自動監測弄虛作假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堅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研究制定工況用電監控技術指南,指導地方和企業依法、規範安裝工況用電監控設施,明確安裝範圍、安裝內容和操作規程等,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精準打擊,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謝謝。

  南方都市報記者:習近平主席在COP15領導人峰會上宣佈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能否提供更多關於基金的細節,包括資金將如何分配?什麼時候開始?

  劉友賓:在COP15第一階段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援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擔當,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信心,在國際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基金是由中方倡議發起的多邊信託基金,將堅持國際化運作,借鑒現有的國際成熟經驗,計劃與國際機構合作管理。目前就未來基金的管理,我們已經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進行了初步溝通,並計劃儘快組建和完善基金治理機制和治理團隊,確保基金高效運作。

  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支援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推動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執行“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包括但不限于支援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相關戰略規劃制定與修訂、生物多樣性相關能力建設提升、資訊平臺設立、推動資訊交流、資金項目對接等。

  我們希望基金在“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通過後能儘快開始運作。中方將率先出資,也非常歡迎其他國家和機構、組織共同出資,並參與基金的治理架構和運作機制的設計和實施,提供有益的經驗,幫助發展中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關工作,共同推動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轉變,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作出貢獻。

  紅星新聞記者: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形勢如何?與往年相比有哪些特徵?今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出現了多次強沙塵天氣,導致空氣環境品質嚴重惡化,請問今冬明春天氣品質情況有何預判,謝謝。

  劉舒生: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

  近年來,全國及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品質持續改善,2020年秋冬季與2017年相比,全國PM2.5平均濃度下降14%。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降幅均在15%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降幅均在2.0個百分點以上。根據歷史監測數據,2017—2020年,全國90%左右的PM2.5超標天數和重污染天數出現在秋冬季。由此可見,秋冬季仍然是污染管控的重點時段。

  為研判今冬明春大氣擴散條件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我部組織有關科研機構,逐月對秋冬季空氣品質形勢進行會商,形成了以下三個基本判斷:

  第一,在沙塵天氣方面,亞洲北部沙源地區域今冬明春降水可能呈現偏少趨勢,其生態狀況整體偏差,預計今冬明春大概率仍有沙塵天氣出現,發生頻次可能多於歷史平均水準,但出現強沙塵暴天氣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第二,預計在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冬季氣候可能相對偏冷,我國部分地區可能會受到更強或頻繁的冷空氣過程影響,相對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

  第三,華北地區大氣擴散條件總體偏差。目前國際各主流氣候預報機構的預測結果仍在不斷調整,對於華北地區2022年2—3月大氣擴散條件的整體判斷是:氣溫接近常年平均水準或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平均水準或略偏多,近地面相對濕度偏大,近地面風場較常年出現偏南風幾率較高,不利於污染物擴散。

  綜合來看,與往年相比,今冬明春的大氣擴散條件基本接近或略微偏差,大氣污染防控形勢仍然較為嚴峻。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對秋冬季重污染過程以及可能的沙塵天氣過程進行跟蹤研判,及時發佈預報資訊和預警提示。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經過近幾年的治理我們國家空氣品質狀況有了明顯好轉,請問一下今年以及今後一段時期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在哪些方面,謝謝。

  吳險峰:近幾年空氣品質改善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儘管有這樣的效果,但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一點也不容樂觀。主要表現有這幾個難點。

  第一,PM2.5濃度仍然處在高位,我們離世界衛生組織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是我們面臨的頭等大事。第二,重污染天氣還是會經常出現,特別是在秋冬季,在重點區域,重污染天氣不光影響大家的感官,更重要的是對老百姓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第三,一些地區,特別是重點地區臭氧濃度在夏季還有緩慢升高的趨勢。我們還沒有徹底解決PM2.5問題,沒有解決重污染天氣的問題,臭氧的問題現在又上來了。我想這是大氣污染治理當前面臨的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也充分反映了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複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繼續搞秋冬季攻堅的原因。

  這些問題擺在面前,怎麼辦?我們現在正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有關要求,編制第三輪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年的“大氣十條”,2018年的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現在是“十四五”第三輪的行動計劃,將重點打好三個標誌性的戰役。

  第一是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殲滅戰。切切實實解決老百姓的“心肺之患”。我們要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把重污染天數的比例降到1%以內。主要的措施還是要堅持標本兼治,除了結構性的産業、能源、運輸、用地等調整優化,還有治標措施。我們會結合空氣品質預報,及時啟動一些重污染應急聯防聯控的措施,堅定不移削減污染物排放。我們可控的措施就是減少排放,在氣候條件不利的情況下,怎麼樣更多的減少排放,這樣才能有效地消除重污染天氣。

  第二是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臭氧大家非常清楚,形成的主要前體物是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所以“十四五”把這兩項大氣污染物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來進行管控,下大力氣減排這兩項前體物。把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減下來,臭氧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三是深入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為什麼單獨提柴油車?柴油車污染排放不光影響PM2.5的形成,也影響臭氧的形成,不光在秋冬季,也在春夏季,可以説一年四季機動車的排放始終是影響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特別是隨著固定源管理制度的完善,機動車的管理還存在很多短板,這幾年我們也在盡力的補短板。我們想通過這次標誌性的戰役,圍繞著車、油、路統籌來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車方面要推廣新能源車和電動車;油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劣質油會對機動車後處理裝置造成致命的破壞,如果用了劣質油,正常機動車的環保裝置基本上會很快被破壞掉,相當於直排,所以劣質油的打擊,重點會關注黑加油站、非標油,形成部門聯動的機制來進行打擊。除此外,我們會關注路的調整、運輸結構的調整,要把更多的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運輸轉向鐵路、轉向水路,還要轉向新能源車、轉向管廊等清潔運輸方式。通過油、路、車統籌治理,深入打好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把排放量降下來。這是我們總體對未來一段時間的考慮,謝謝。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媒體朋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