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
“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普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有關負責人就《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意義和主要內容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實施方案》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今年以來,黨中央研究制定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對科普工作進行專章部署,6月份,國務院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對未來15年的科普工作作出了系統全面的部署。
一是加強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是提升國家創新競爭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重要論述指明瞭科技創新與科普的辯證關係,肯定了科普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新時代科普工作高品質發展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世界科技強國一定也是生態環境科技發達、公民環境科學素質高、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當今世界,綠色經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和發展潮流,以資訊技術、綠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深刻改變著世界發展格局。面向搶佔新一輪産業變革制高點的激烈競爭和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強烈願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公民科學素質全面提升已成為先決條件。因此,全方位加強生態環境科普工作,全面提升公民生態環境科學素質,是現階段增強國家創新能力、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性工程。
二是加強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是構建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污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出,要強化宣傳引導,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生態環境科普工作作為一項面向全民的重要基礎性社會工作,是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倡導生態環境價值理念、建設生態環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態環境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助於加快構建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有助於動員全社會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
三是加強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是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仍處在結構調整的攻堅克難時期、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的爬坡過坎階段。生態環境壓力仍處於高位,新舊污染問題交織,重污染天氣依然頻發,環境污染事故依然多發,累積性環境風險日益突顯,鄰避事件常有發生,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風險的防範離不開公眾的理解、支援和參與。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是連接政府與媒體、公眾間的重要橋梁。通過及時有效的科普,讓公眾了解污染的成因和影響以及政府正在採取的行動和實效,引導公眾科學認知、理性對待身邊的環境問題,並通過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合力,能夠有效防範化解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問:生態環境科普工作取得了哪些顯著進展?
答:“十三五”時期,科普工作緊密圍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工作,在制度體系建設、科普資源開發、基地創建、品牌活動創新、熱點焦點問題專家解讀等領域全面發力,形成了全媒體、全手段、全內容、全方位、良性互動的生態環境科普工作體系,促進了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為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是科普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和《“十三五”環保科普工作實施方案》,發佈《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修訂《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管理辦法》,制定科普基地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並開展評估工作。出臺《關於促進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生態環境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實施意見》,推進科技成果科普化。
二是科普作品更加繁榮。通過自主創作、引進開發和社會徵集等多種方式,累計出版基礎科普叢書30余冊、開發漫畫圖書10余套、製作短視頻200余集、徵集各類科普創意作品2萬餘件,極大豐富科普作品品係。其中,《環保科普叢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VOCs》《尋找最後的穿山甲》等一批優秀作品獲獎。
三是科普基地示範效應更加明顯。新建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69個,總數達到103個,科普隊伍和經費投入穩步增長,示範帶動和輻射效應明顯,現已成為公眾接受科學、體驗科學、運用科學的重要場所,年服務人數上億人次。
四是科普活動更加品牌化。面向青少年、農民、社區居民、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組織開展“生態文明進校園”“綠色生活”“綠色書屋”“垃圾分類進社區”“大學生在行動”“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環保科技大講堂”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其中,“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活動已成為培養生態環境優秀講解人才、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講好中國生態環保故事的重要平臺;“大學生在行動”累計動員10萬餘名大學生奔赴全國2萬餘村莊,協同推進鄉村環境保護與脫貧攻堅;“垃圾分類進社區”活動走進全國數千個社區,培訓垃圾分撿指導員10萬餘人,將垃圾分類與資源節約的理念、知識和方法送進千家萬戶。
五是科普工作基礎更加夯實。建成中國環保科普資源網,資源總量超100G,創建環保科普365等公眾號,年發佈各類資訊萬餘條,有效提高傳播時效性和覆蓋面。實施網際網路+科普行動,創建生態環境“雲科普”系列活動,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打造了以院士等知名專家為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以中青年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為核心,以志願者為補充的多層次科普團隊,科普隊伍日趨壯大。
六是輿情引導更加穩健。針對公眾關心的灰霾和臭氧問題,建立“事前研判-事中跟蹤-事後評估”的重污染天氣專家解讀模式,組織發表解讀文章、科普作品等1200多篇,製作《衝出霾伏》科教片,累計閱讀和收看量超過1.2億人次,努力做到説得“清”、讓老百姓聽得“明”,引導公眾科學認知、理性對待大氣污染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製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環境保護科學知識問答(H5)》,指導疫情防控環境保護工作,減少公眾的恐懼心理。
問: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有哪些?
答:當前,生態環境科普工作還存在責任體系不夠健全,橫向互動、上下聯動不足;優質生態環境科普産品供給能力尚待加強,科技資源科普轉化機制不完善;生態環境科普傳播公眾影響力和精準性有待提升;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科普工作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城鄉、區域科普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健康生活、科學生活的追求日益提升。科技強國和美麗中國建設都對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需要從更高的歷史使命和更強的責任擔當來培育和厚植我國生態文化,提高全民生態環境科學素質,推動從知識普及向價值引領和能力養成過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從“要我環保”向“我要環保”的轉變。
問:“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普工作的指導原則、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實施方案》提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同等重要”的重要論述,以提升公民生態環境科學素質、促進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為目標,以完善生態環境科普工作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科普能力為重點,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科普工作,服務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堅持服務大局、全民參與、創新引領、務實高效的指導原則,力爭到2025年,生態環境科普工作責任體系逐步完善、科普理念不斷深化、方法持續創新、內容日益豐富、保障更加有力,公眾生態環境科學素質顯著提升,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更加突顯。
問:“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普工作將圍繞哪些內容開展?
答:《實施方案》中明確了八項主要任務和五項提升行動。八項主要任務包括:
一是強化構建生態環境科普責任體系。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切實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責任,科研機構切實發揮科普資源供給作用;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積極發揮科普主力軍作用;生態環境領域社會組織切實履行群眾性科普的實施職責;各類學校、媒體和企業等機構積極履行生態環境科普的社會責任。
二是著力加強生態環境科普隊伍建設。從生態環境科普專業化隊伍、專家庫、老科學家、志願者四個方面明確隊伍建設的內容和要求,並通過科普交流和培訓提升隊伍能力。
三是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科技資源科普化。發揮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大力推進科技項目成果科普化;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平臺和環保設施的科普功能。
四是豐富拓展生態環境科普內容創作。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生物多樣性等主題自主開發系列主題科普作品;加大對現有生態環境科普資源的梳理,更新知識內容和創新表現形式,讓經典科普作品推陳出新;推介優秀生態環境科普作品。
五是整體提升生態環境科普設施水準。新創建40家以上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支援地方創建省級生態環境科普基地;拓展相關場所的生態環境科普服務功能。
六是創新打造生態環境科普活動品牌。在國家科技活動周、六五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國科普日等期間,組織開展主題科普活動;持續開展“雲科普”系列活動,重點組織好“我是生態環境講解員”和“大學生在行動”等品牌活動。
七是構建完善生態環境科普傳播網路。建立政府、單位、專家等多主體聯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多渠道融合的生態環境科普傳播網路陣地,大力提升科普服務資訊化水準。
八是穩步推進生態環境科普國際交流。積極加入國際性科普組織,加強科普交流合作;圍繞國際履約開展科普和履約成效宣傳。
結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五類重點人群,組織實施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一是針對青少年,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科學教育課程師資建設,豐富生態環境科學教育活動。
二是針對農民,重點組織開展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
三是針對産業工人,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科普教育,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四是針對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深入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科學知識培訓。
五是針對老年人,重點開展環境與健康科普服務。
問:《實施方案》有哪些特點?
答:一是更加注重責任落實。更加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首次明確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科研機構、科技工作者、社會組織、學校、媒體和企業等各類主體的責任和義務。
二是更加注重政策引領。充分銜接國家科普政策,將科普業績納入科技成果轉化範疇、職稱評聘、科技獎勵、稅收減免等政策,引導激勵更多人從事生態環境科普工作。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資源科普化。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同等重要”的重要論述,發揮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大力推進科技項目成果科普化,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平臺等科普功能,強化制度設計,推動科普與科技創新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
四是更加注重目標量化。《實施方案》在目標設計時著重考慮了任務的可達性和可考核性,從科普專家團隊組建、科技資源科普化、産品創作、基地創建、活動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了10余項量化目標。
問:如何保障《實施方案》發揮實效?
答:《實施方案》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大經費投入、完善激勵機制、強化監督評估4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