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 水利部關於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意見
環應急〔2020〕5號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建立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是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的有效保障,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近年來,相關跨省流域上下游通過開展突發水污染事件應對協作,在探索建立聯防聯控機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上還普遍存在協作制度不完善、上下游責任不明確、技術基礎保障不到位等問題。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推動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建立協作制度。跨省流域上下游省級政府應按照自主協商、責任明晰的原則,充分發揮河長制、湖長製作用,建立具有約束力的協作制度,增強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力。上游省級政府要主動與下游溝通協商,可通過簽訂協議等方式,明確責任落實單位和工作聯絡員,以及雙方在風險研判、事件應對、糾紛處理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務。
二、加強研判預警。針對汛期、枯水期等水污染事件易發期,各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要提前組織相關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開展聯合會商,分析研判流域生態環境風險,及時發佈預警資訊。遇颱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以及地震等自然災害,或流域跨省斷面水質一定時期內多次出現異常情況的,根據需要開展專項會商。相關地區應按照會商結果,提前做好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應急物資儲備等工作。
三、科學攔污控污。流域管理機構、上游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在保證防洪安全前提下,統籌水資源調配與保護工作,按照調度方案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跨省河流應急水量調度或臨時泄洪排澇,按照閘壩調度許可權,上游有調度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提前向下游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通報,同時報告流域管理機構。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發生後,確有需要且具備實際條件的,上下游可按程式科學調度,協同做好攔污控污工作。
四、強化資訊通報。上下游應建立跨省流域水污染資訊通報制度。上游發生水污染事件或流域水質出現異常,可能造成跨省流域污染的,事發地地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應第一時間向下游相鄰地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通報情況,向本級政府提出向下游同級政府通報的建議,並同時報告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下游流域水質出現異常,可能存在跨省流域污染因素時,下游地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應及時向上游相鄰地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通報情況,並同時報告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上下游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獲悉相關資訊後,主要負責人應及時互相通報。通報內容應包括事件原因、污染態勢和處置應對情況等。
五、實施聯合監測。接到跨省流域水污染資訊通報後,上下游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及時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水環境監測,跟蹤核實相關情況。造成跨省流域污染的,上下游應制定聯合應急監測方案並組織實施,明確採樣斷面、時間與頻次,統一監測指標與分析方法,及時共用數據資訊。
六、協同污染處置。發生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上下游有關地方政府應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各自行政區域內污染處置負責,並強化應急物資資訊共用、資源調配和應急救援等方面協作。上游應及時切斷污染源,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儘量將污染控制或消除在本行政區域內,為下游處置爭取時間、提供便利。下游應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工作,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最大程度減輕污染損害。上下游有關地方政府要加強溝通,及時準確發佈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資訊,其中事發地地市級政府應在事件發生後5小時內發佈權威資訊,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指導協調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七、做好糾紛調處。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造成損害的,污染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引發跨省級行政區域水污染糾紛的,由相關省級政府按照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等有關規定,組織採取資金補償為主的方式協商解決。上游省級政府應擬定補償方案並主動與下游協商。協商一致的,應簽訂補償協議。協商無法達成一致的,報生態環境部協調解決。
八、落實基礎保障。生態環境部建立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建立省級生態環境應急專家組,並針對跨省流域生態環境風險特點吸納相關領域專家。各地區要掌握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應急物資儲備資訊,側重在跨省流域相關區域布設應急物資儲備庫。鼓勵跨省流域上下游協商制定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聯合開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加強環境應急監測和處置能力建設,提高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實戰能力。
跨省級行政區域河流為界河、相鄰地區不存在流域上下游關係的,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參照本指導意見執行。
生態環境部水利部
2020年1月16日
(此件社會公開)
抄送:國務院有關部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各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0年1月19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