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當前位置:首頁 > 要聞動態 > 直播訪談

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同志就《關於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指導意見》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2024-05-06

2024-05-06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2023年底,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促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同志就《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定位和主要內容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作水準不斷提升,涉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但過程中仍存在過度修復、資源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風險較高等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和《“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均提出“鼓勵綠色低碳修復”。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土壤污染防治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和引導土壤修復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品質發展,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我部經過深入調研、專題研究、廣泛徵求意見,制定並印發《指導意見》。
  問:《指導意見》的定位是什麼?
  答:國際經驗表明,土壤污染綠色低碳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十餘年發展,逐步形成一套涵蓋評估指標、標準規範、技術裝備、工程實踐的較完整框架體系,通常為鼓勵性措施。《指導意見》立足我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管理實踐現狀,銜接綠色低碳發展有關政策要求,鼓勵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活動在滿足《土壤污染防治法》有關要求、確保實現管控和修復目標的前提下,注重資源能源節約高效利用,減少二次污染風險,實現環境凈效益最大化和碳排放最小化。據此,《指導意見》定位為推動我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的中長期導向性文件,給出實踐路徑和實施方向,引導風險管控和修復活動向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目標邁進。
  問:《指導意見》適用於哪些管理對象?
  答:當前我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治理較多采取工程化修復和風險管控措施,而農用地實行分類管理,主要採取替代種植、農藝調控等風險管控措施。《指導意見》結合我國實際,其適用對象主要為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旨在引導土壤污染修復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提高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能力,推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綠色化、低碳化轉型。
  《指導意見》圍繞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全過程關鍵環節提出針對性建議,可為土壤污染責任人、土地使用權人、從業單位、從業人員和管理部門提供指導。
  問:《指導意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指導意見》主要包括培育理念、全過程指導實踐、科技支撐和保障措施等四部分內容共計16條。
  一是理念先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明確了工作導向和實施框架,包括:鼓勵各方參與,大力宣傳培育理念;明確綠色低碳修復的導向、重點和手段,系統推進全過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鼓勵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管理模式和典型經驗,持續推動創新實踐;逐步建立指標體系、評估方法和技術規範等評價評估體系。
  二是全過程提升綠色低碳水準。提出了關鍵環節和實施要點,包括:前期規劃階段,鼓勵重污染地塊拓展生態空間,暫不開發利用地塊及時採取制度控制、工程式控制制、土地復綠等措施,強化污染管控與土壤固碳增匯協同增效;調查評估階段,強化全過程品質控制與監管,提升調查評估水準,提高調查精準度和效率,合理確定風險管控和修復目標;方案設計階段,在注重經濟可行基礎上突出節約高效,優化工藝設計,最大程度降低排放、減少能耗,提升質效;工程實施階段,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勵使用高能效技術裝備、綠色低碳修復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推動修復后土壤資源化利用,提升現場管理水準;後期管理階段,強化風險管控和修復效果的長期跟蹤評估。
  三是全方位強化科技支撐。點明瞭科技需求和重點方向,包括:加強科研佈局,夯實自然恢復過程與人工修復作用下的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遷移轉化理論基礎研究;加強關鍵共性新材料和新裝備等科技攻關,突出環境友好、低排放、低能耗;加大整合示範,發展可持續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整合與耦合技術,形成一批成效明顯的系統解決方案和綜合示範工程。
  四是完善保障措施。為《指導意見》的落地實施提供重要支撐,包括:組織領導上加強謀劃部署,有關部門共同促進綠色低碳修復;激勵機制上突出多渠道資金來源保障,政府引導和市場支援有機結合;能力建設上提升生態環境部門監管能力,強化行業引領作用;宣傳教育上採用多種渠道方式,全面提升綠色低碳修復意識。
  問:《指導意見》與現行政策如何銜接?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指導意見》立足實際,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推動土壤修復綠色低碳轉型,將綠色低碳有關要求貫穿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全流程,不僅充分銜接生態環境現行政策,還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等多部門相關政策協同一致,強化目標協同、部門協同、政策協同,在守牢底線的基礎上鼓勵探索創新,推動土壤污染綠色低碳修復和現代化治理能力提升。
  例如,《指導意見》進一步強調《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關於鼓勵重污染地塊優先規劃用於拓展生態空間的有關規定,銜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土地用途留白增綠相關要求;銜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有效提高可再生和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等;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有關要求,增強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響應《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明確“在守牢安全底線和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前提下,可將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工程與後續建設項目同步設計”相關舉措,促進提升修復質效;銜接《“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出環境友好型修復材料和低排放、低能耗的新型裝備研發應用等。
  問:如何推動《指導意見》落地實施?
  答:目前,已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探索性實踐工作,例如,北京原東方化工廠實施綠色風險管控,在確保地塊安全利用的基礎上整體規劃為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現已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上海桃浦工業區合理規劃土地用途,分區開展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有機結合污染阻隔和景觀設計,建成桃浦中央綠地,實現了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生態修復;浙江探索實施杭鋼半山基地退役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改革試點,系統規劃地塊修復、管控和開發時序,建成杭鋼舊址公園,實現了大運河工業遺産蝶變和現代文化交融。《指導意見》編制過程中充分吸取借鑒了已有案例相關經驗。下一步,我們將做好《指導意見》宣傳、實施等工作。
  一是加強宣貫和培訓,組織開展政策解讀和專題培訓,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及學會作用,引導相關單位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實踐中重視落實綠色低碳有關要求。
  二是儘快完善評價評估技術方法,建立我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評價指標體系,推動《指導意見》落地實施。
  三是加強指導實踐應用,鼓勵和支援行業自發開展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綠色低碳修復工程實踐,有序部署典型案例和示範推廣,不斷探索創新路徑、積累典型經驗、取得好的成效。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