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長江控磷典型案例(1):強化協調聯動、注重系統整治 湖南省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攻堅戰開局良好

2022-08-26

2022-08-26
分享到:
[列印] 字號:[大] [中] [小]

  洞庭湖是長江之腎、國際重要濕地,在維繫長江中下游生態平衡和江湖關係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岳陽市時囑咐湖南省“守護好一江碧水”;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做好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狠抓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深化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等7項重點任務和1項“禁磷限磷”專項行動。《行動計劃》的印發,是在近年來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工作的基礎上,拉開了洞庭湖總磷污染控制攻堅戰新的序幕。

  注重科學分析 堅持協調聯動

  總磷的控制和削減一直是洞庭湖水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工作之一。為精準識別問題,湖南省專門開展了《洞庭湖總磷污染來源解析及防控對策》專題研究,編制了《洞庭湖入湖河流及洞庭湖水體總磷時空分佈專題報告》。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湘資沅澧四水的總磷含量有所降低,但是湖區新墻河、華容河、汨羅江入湖總磷平均濃度還比較高。”湖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要負責同志介紹説。

  有了數據,就有了科學的判定和分析,就能夠突出重點,精準發力,集中資源辦大事。為此,《行動計劃》明確了實施範圍為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及長沙市望城區。

  那麼這次攻堅行動又和以往有什麼區別?各項任務應如何推進?對此,湖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主要負責同志介紹説,此次《行動計劃》是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了洞庭湖保護和治理項目庫,同時結合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等工作,加快推進項目實施。

  此次攻堅行動對湖區每個縣市的重點項目進行全覆蓋,湖南省省直相關部門制定驗收銷號標準和程式,湖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堅持“一月一調度、一月一通報、一季一督查”,推動地方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攻堅,確保按期保質完成項目建設,整個攻堅行動既有創新,也有效果。

  “將整治項目納入‘夏季攻勢’是這次攻堅行動的一個創新,有效推動了各個項目的落地完成。”湖南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主要負責同志説。

  數據顯示,2021年,湖南在洞庭湖區實施了279個重點項目,如洞庭湖區種養平衡項目、東風湖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21年,洞庭湖湖體總磷濃度下降至0.063毫克/升,較2015年下降43.8%。2022年,324個新部署實施的重點項目將持續發力。

下塞湖矮圍整治現場

  協同推進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

  此次攻堅行動,有兩個突出的重點:狠抓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和大力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

  “從各項調研數據來看,面源污染一直以來都是洞庭湖磷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們在《行動計劃》中,將狠抓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放在了首位。”參與《行動計劃》制定的湖南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説。

  對此,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以長江經濟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為抓手,積極推動農業清潔生産,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同時,嚴格控制池塘養殖尾水污染,落實化肥、農藥負增長行動,推動建設生態溝渠、緩衝帶等生態攔截與尾水回用工程,攔截和凈化農田氮磷徑流。

  專家提到,規模以下畜禽養殖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點。一方面規模化利用技術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資源化利用後産出的生態肥料市場認可度還有待提高。

  在生態擴容方面,多項工程項目也在推進。《行動計劃》要求,持續推進河湖連通和清淤疏浚工程,系統治理重點內湖及內河水生態環境,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在重點內湖周邊1公里開展生態緩衝帶建設試點,到2025年,完成河湖生態緩衝帶劃分、建設或修復試點7個以上,恢復濕地面積20萬畝,濕地保護率穩定在72%以上。

  在這項工作中,推進洞庭湖生態疏浚成為了重點和“第一步”。數據顯示,近年來,受自然演變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洞庭湖逐漸淤積萎縮,湖泊面積由全盛時期的6000平方公里減少為現在的2625平方公里。

  推進洞庭湖生態疏浚主要是解決洞庭湖淤積萎縮問題,恢復斷流河道的通流能力,擴大洞庭湖調蓄容積和拓寬湖區洪道、航道,增加枯水期生態水域空間,對洞庭湖生態復蘇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行動計劃》也提出在重要入湖、入河口等位置,因地制宜利用廢棄堰塘或河灘濕地,建設生態前置庫及功能濕地,截留與削減入河湖污染負荷。

  守護碧水清波 重現鳥集鱗萃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持續深入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突出抓好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取得了積極成效。

  2022年2月2日,14隻中華秋沙鴨在南洞庭濕地悠閒覓食,是近幾年最多的一次。中華秋沙鴨的頻繁“現身”,是對近年來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成效的最好印證。

  中華秋沙鴨被稱為“鳥中大熊貓”,全球僅存不到1000隻,對生活棲息環境要求極為苛刻,既要有優質的水環境,也要有豐富的食物來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物種。

  頻繁現身的中華秋沙鴨只是近年來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成效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22年1月,僅在南洞庭湖就記錄到15000多只各種鳥類,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60%。

洞庭湖候鳥雲集

  洞庭湖的環境治理,在湖南省是一個“高規格”的行動。“我們成立了湖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湖南省生環委等組織領導機構,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抓親管,高位統籌推動。”湖南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洞庭湖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豬、水産生産基地,年生豬出欄量1000余萬頭、水産産品140余萬噸,單位面積污染負荷是全省平均水準的4倍多。夏季,也是洞庭湖污染負荷重的季節,近年來湖南省持續發起的“夏季攻勢”,加快補齊了治理短板和管理弱項。

  “我們從2017年開始,持續發起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以項目化、清單化的形式推動地方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有效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2021年開始,連續2年把洞庭湖總磷攻堅作為‘夏季攻勢’的重要工作內容,省長專題進行了安排部署,省直有關部門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幫扶,加快推進了重點任務的推進。”湖南省生態環境廳主要負責同志説。

  按照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相關要求,湖南省科學編制了《行動計劃》,加快推進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城鄉生活污染治理、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等重點工作,正是這一項項難題的攻克、任務的落實,讓洞庭湖的水質得到了有效改善,讓碧波盪漾的洞庭湖重回人們視野。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

ICP備案編號: 京ICP備05009132號

網站標識碼:bm17000009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72號

電腦版